首页 理论教育 校正医书局所校仲景医书及今本《金匮要略》名称及内容的确立

校正医书局所校仲景医书及今本《金匮要略》名称及内容的确立

时间:2023-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张仲景医书为宋臣校注、政府刊刻的记载,见于以下诸书中。通过上述记载可知,综合性的张仲景医书,经过宋臣校正,终于形成了内容差异较大的三部著作:《伤寒论》《金匮玉函经》《金匮要略》。这就形成了经宋臣校改后的今本《金匮要略》。现存最早的元邓珍本《金匮要略》名为“新编金匮方论”,而颇为著名的明赵开美《仲景全书》本中为“新编金匮要略方论”。目录书中《崇文总目》之前,无张仲景《金匮要略》记载。

关于张仲景医书(含《伤寒论》《金匮玉函经》《金匮要略》三书)为宋臣校注、政府刊刻的记载,见于以下诸书中。

1.《伤寒论•序》后

国子监准。尚书礼部元祐三年八月八日符,元祐三年八月七日酉时准。都省送下,当月六日勅中书省勘会:下项医书册数重大,纸墨价高,民间难以买置。八月一日奉圣旨,令国子监别作小字雕印,内有浙路小字本者,令所属官司校对,别无差错,即摹印雕版,并候了日,广行印造,只收官纸工墨本价,许民间请买,仍送诸路出卖。奉勅如右,牒到奉行。前批八月七日未时,付礼部施行。续准。礼部符,元祐三年九月二十日准。都省送下,当月十七日,勅中书省尚书省送到。国子监状,据书库状,准。朝旨雕印小字《伤寒论》等医书出卖。契勘工钱,约支用五千余贯,未委于是何官钱支给应副使用。本监比欲依雕四子等体例,于书库卖书钱内借支。又缘所降朝旨,候雕造了日,令只收官纸工墨本价,即别不収息,虑日后难以拨还。欲乞朝廷特赐,应副上件钱数支使,候指挥。尚书省勘当。欲用本监见在卖书钱,候将来成书出卖,毎部只收息壹分,余依元降指挥。奉圣旨,依国子监主者,一依勑命指挥施行。

治平二年二月四日进呈,奉圣旨镂版施行。

朝奉郎守太子右赞善大夫同校正医书飞骑尉赐绯鱼袋臣高保衡、宣徳郎守尚书都官员外郎同校正医书骑都尉臣孙奇、朝奉郎守尚书司封郎中充秘阁校理判登闻检院护军赐绯鱼袋臣林亿、翰林学士朝散大夫给事中知制诰充史馆修撰宗正寺修玉牒官兼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兼判秘阁秘书省同提举集禧观公事兼提举校正医书所轻车都尉汝南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三百户赐紫金鱼袋臣范镇。

2.《金匮玉函经》前“校正金匮玉函经疏”

金匮玉函经与伤寒论,同体而别名。欲人互相检阅,而为表里,以防后世之亡逸。其济人之心,不已深乎。细考前后,乃王叔和撰次之书。缘仲景有金匮录,故以金匮玉函名,取宝而藏之之义也。王叔和西晋人,为太医令。虽博好经方,其学专于仲景,是以独出于诸家之右。仲景之书,及今八百余年,不坠于地者,皆其力也。但此经自晋以来,传之既久,方证讹谬不伦,历代名医虽学之,皆不得仿佛。惟孙思邈粗晓其旨,亦不能修正之,况其下者乎?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臣等先校定《伤寒论》,次校成此经。其文理或有与《伤寒论》不同者,然其意义皆通。圣贤之法不敢臆断,故并两存之。凡八卷,依次旧目,总二十九篇。一百一十五方。恭惟主上大明抚运,视民如伤,广颁其书,为天下生生之具,宜欲跻斯民于寿域矣。治平三年正月十八日。

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都官员外郎臣孙奇、尚书司封郎中秘阁校理臣林亿等谨上。

3.宋臣《金匮要略论》序

张仲景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今世但传《伤寒论》十卷,杂病未见其书。或于诸家方中,载其一二矣。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蠹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辨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乃录而传之士流,才数家耳。尝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如神。然而或有证而无方,或有方而无证。救疾治病,其有未备。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臣奇先校正《伤寒论》,次校订《金匮玉函经》,今又校成此书。仍以逐方次于证候之下,使仓卒之际便于检用也。又采散在诸家之方,附于逐篇之末,以广其法。以其伤寒文多节略,故所自杂病以下,终于饮食禁忌,凡二十五篇。除重复合三百六十二方,勒成上中下三卷。依旧名曰金匮方论。臣奇尝读《魏志·华佗传》云:出书一卷曰:此书可以活人。每观华佗凡所疗病,多尚奇怪,不合圣人之经。臣奇谓活人者,必仲景之书也。大哉炎农圣法,属我盛旦,恭惟主上,丕承大统,抚育元元。颁行方书,拯济疾苦,使和气盈溢,而万物莫不尽和矣。

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都官员外郎臣孙奇、尚书司封郎中充秘阁校理臣林亿等传上。

4.《脉经》卷第十后

熙宁元年七月十六日进呈,奉圣旨镂版施行

朝奉郎守国子博士同校正医书上骑都尉赐绯鱼袋臣高保衡

朝奉郎守尚书屯田郎中同校正医书骑都尉赐绯鱼袋臣孙奇

朝散大夫守光禄卿直秘阁判登闻检院上护军臣林亿

国子监准。监关准。尚书礼部符准。绍圣元年六月二十五日

勅中书省尚书省送到礼部状,据国子监状,据翰林医学本监三学看治任仲言状伏覩

本监先准朝旨开雕小字《圣惠方》等共五部出卖,并每节镇各十部,余州各五部,本处出卖。今有《千金翼方》《金匮要略》《王氏脉经》《补注本草》《图经本草》等五件医书,日用而不可阙,本监虽见印卖,皆是大字。医人往往无钱请买,兼外州军尤不可得。欲乞开作小字重行,校对出卖,及降外州军施行本部看详。欲依国子监申请事理,施行伏候指挥。六月二十三日奉。

圣旨依奉,勅如右牒到奉行都省前批六月二十六日未时,付礼部施行。仍关国子监主者,一依勅命指挥施行。

绍圣三年六月日雕

通过上述记载可知,综合性的张仲景医书,经过宋臣校正,终于形成了内容差异较大的三部著作:《伤寒论》《金匮玉函经》《金匮要略》。

其中的《金匮要略》被厘为上中下三卷,其文自杂病以下,终于饮食禁忌,凡二十五篇。除重复合二百六十二方。其中各篇之末,又附以散在诸家之方。这就形成了经宋臣校改后的今本《金匮要略》。

《伤寒论》卷末附刊述张仲景《伤寒论》《金匮玉函经》于治平二年至三年(1065-1066)首次刻印;《金匮要略》虽无明确记载,但从陈振孙所载及《新编金匮方论》宋臣序后参与人员的职位与“校正金匮玉函经疏”中一致,确定刊刻时间应与《伤寒论》《金匮玉函经》二书接近。日本冈西为人[53]考证认为在治平三年(1066)至熙宁二年(1069)。《脉经》卷末附刊又述元祐三年(1088)再刻小字本《伤寒论》,绍圣元年(1094)起开始再刻五种书籍,其中含《金匮要略》小字本,当为绍圣三年(1096)年刻毕,之后张仲景医书陆续流传于世。

关于《金匮玉函要略方》的发现过程前文已述,源于《直斋书录解题·医书类》及宋臣整理的《金匮要略》序中所言,比较二文可知,《直斋书录解题》是将宋臣的序文节选部分文字而成。校正医官高保衡等命名《金匮要略》的主要根据是王洙所发现的《金匮玉函要略方》,条文排列的方法是“仍以逐方次于证候之下”,“又采散在诸家之方,附于逐篇之末,以广其法。以其伤寒文多节略,故所自杂病以下,终于饮食禁忌,凡二十五篇,除重复合二百六十二方,勒成上、中、下三卷,依旧名曰金匮方论”。

序中的书名为“金匮方论”,但我们无法了解当时刻印的《金匮要略》究竟为何名。现存最早的元•邓珍本《金匮要略》名为“新编金匮方论”,而颇为著名的明•赵开美《仲景全书》本中为“新编金匮要略方论”。目录书中《崇文总目》之前,无张仲景《金匮要略》记载。《崇文总目辑释》为“金匮玉函要略三卷张仲景”,《遂初堂书目》为“金匮要略”,《通志•艺文略》为“金匮玉函要略三卷”,《直斋书录解题》为“金匮要略三卷张仲景撰王叔和集”,《郡斋读书志》及《文献通考经籍考》将《金匮玉函经》和《金匮玉函要略方》混为一谈,无法参考;《宋史•艺文志》中既有“金匮要略三卷”,又有“金匮方三卷”,但前者注“张仲景撰,王叔和集”,后者别无它字。

综合分析上述记载,书名中含有“金匮要略”的记载占多数,更能反映流传史实,故本书亦取此名。

宋臣校正后的《金匮要略》共分三卷、二十五篇,各章节内容如下。

卷上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附方)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附方)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附方)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附方)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附方)

卷中 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附方)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附方)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附方)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附方)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卷下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附方)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杂疗方第二十三

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

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

三卷内容中卷上、卷中为杂病,卷下为妇人、备急、食禁等内容。根据统计,原书全文共262方,约用药191种,其框架结构应源于王洙发现本《金匮玉函要略方》。二十五篇中有十篇带有附方共22首,根据宋臣序中所言“采散在诸家之方”,书中附方非《金匮玉函要略方》所载,而出自《外台秘要方》《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肘后方》《崔氏方》《近效方》《古今录验方》等书。另外,下文中研究还发现,其中第二十三篇至二十五篇的内容很可能原属葛洪,后被误认为出自张仲景。

关于《金匮要略》内容资料来源,详见下文第四部分考证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