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重点研究了未经宋臣校注的6种书中所包含的仲景《金匮要略》内容。这是国内首次将《肘后备急方》、《小品方》残卷、敦煌医书、日本《医心方》、《太平圣惠方》、《本草图经》等与仲景医书进行全面比较分析研究。
1.《肘后备急方》
《肘后备急方》,葛洪原撰于310年前后,后经陶弘景于500年增补改订为《肘后百一方》,至金•杨用道于金皇统四年(1144),添附了来自唐慎微《证类本草》的部分方剂,改书名为《附广肘后方》,现传本以此为祖。虽然并非葛洪原著,但未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整理,故列于本部分中研究。
经对比后发现,《肘后方》中直接引用“张仲景”其名者共7处,涉及条文21条;未标明引用仲景、内容与之相关而现有仲景证可查者共8处;未标明引用仲景、内容与之相关而现无仲景证可查者见于《肘后方》卷七•治食中诸毒方第69中前19条中的16条文字。对比结果表明:
《肘后方》中与今本《金匮要略》内容相一致的是仲景疗杂病相关方剂,集中在《肘后方》卷4,同时分布于《金匮要略》各篇;不一致内容则在《肘后方》卷1救卒死、卷7治中毒方中,亦占《金匮要略》卷下第二十三篇近一半、第二十四、二十五篇多半篇幅,这与《肘后方》的救卒性质和仲景医方疗杂病的特点相一致。同时可以推测,今本《金匮要略》卷下第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篇,在所参考的王洙本《金匮玉函要略方》中当已收载。
由于《肘后方》文中部分内容,既同于今本《金匮要略》,又在《外台秘要方》所引“仲景伤寒论”文中出现,说明王焘所见仲景《伤寒论》中包含有今本《金匮要略》内容;同时一些内容《医心方》未载出自仲景,只言出“肘后方”或“葛氏方”,说明此内容有可能既出于葛洪,又出于仲景。加之《晋书•葛洪传》曰:洪著《金匮药方》百卷。而葛洪在《抱朴子内篇•杂应》卷十五中又自述著有《金匮玉函方》100卷,《肘后救卒方》为其简略之书。日人丹波元胤在《中国医籍考》中谈到:“据《肘后方》及《抱朴子》自云所撰百卷,名曰《玉函方》,则二者必是一书。由是观之,《金匮玉函》原是葛洪所命书,即后人尊宗仲景者,遂取为之标题也,以其珍秘不出之故,著录失其目欤。”
从书名分析,原葛洪著作为《金匮玉函方》,而王洙发现本为《金匮玉函要略方》,可理解为后者属前者节略本,即在历史流传过程中,人们将葛洪《金匮玉函方》中与张仲景相关内容摘出,整理为《金匮玉函要略方》,但因记录不清,某些原本为葛洪的文字,后被误认为属于仲景内容,之后宋臣将其重新整理为《金匮要略方》,之所以去掉“玉函”,是因“金匮”与“玉函”含义相近。推测宋臣整理《金匮要略》之前此部分内容已经被王洙发现本所收。
2.《小品方》残卷
陈延之所著《小品方》是魏晋南北朝一部重要方书,对晋唐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它反映出从汉晋至唐宋中国医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为中医学走向辉煌奠定了基础。原书早在宋代已佚,但1985年由日本学者真柳诚、小曾户洋发现残卷。
原残卷中关于“《张仲景辨伤寒并方》有九卷,《张仲景杂方》有八卷”的目录学记载,对研究张仲景医书文献发展史有重大贡献。
《小品方》与《金匮要略》内容完全一致者有2方:治寒疝心腹痛方、治胁下偏痛方;与《金匮要略》基本一致者共3方:橘皮汤、治腹气满厚朴汤方、当归生姜羊肉汤;与《金匮要略》方义、药物组成接近者1方:瓜蒌子汤治胸痹方。6方分别属于今本《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的内容,并有《肘后方》《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方》的记载可佐证。
通过三项6首方剂分析,认为陈延之著《小品方》时当参考过张仲景医书,即在454-473年成书之前有抄本仲景医书流传,原书中含有属于今本《金匮要略》内容。按照《小品方》残卷前部关于医学目录的记载,这些方剂应出于“张仲景辨伤寒并方”,或为“张仲景杂方”。同时也证明,《小品方》成书时期所流传的仲景医书,其书名与《外台秘要方》及《千金要方》所载《伤寒论》不同。
3.敦煌医书
在被英国斯坦因、法国伯希和其他人所盗走的敦煌文献中,有三处文字与张仲景《金匮要略》相关,分别为S.079碎片、P.2565、P.3596。
S.079碎片中瓜蒌汤与今本《金匮要略》瓜蒌薤白白酒汤相关,通过《外台秘要方》《千金要方》所载相同内容判断,出于仲景。
P.2565文中的“备急丸”与《金匮要略》杂疗方第二十三“三物备急丸”相关,其文与《千金要方》《本草图经》《外台秘要方》三书所载仲景医书有共同点,无疑出自仲景。笔者认为,在《外台秘要方》成书的752年之前,社会上当流行有多种与仲景医书相关之抄本。
P.3596中第五方“疗自缢死”与《金匮要略》杂疗方第二十三“救自缢死”相关,与《外台秘要方》中所引“仲景云”内容最接近,推测为宋臣依据《外台秘要方》记载而引入《金匮要略》中。而原书内容,《肘后方》有存,《医心方》从《病源论》及《葛氏方》引出,《千金要方》未引出处,因此推测原文不仅与《金匮要略》相关,很可能唐以前医书已将《肘后方》与仲景医书内容相混,即仲景原医书不存,为葛洪《玉函方》100卷所引,后此书又佚,人们从中摘录出仲景内容,其中包含有仲景医书今本《金匮要略》内容,传至唐代为敦煌医书所收。
1974年由河北省张大昌寄赠予中医研究院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旧题梁·陶弘景撰,也是源自敦煌的重要医学文献,与《金匮要略》有联系。笔者总结了中日二国的研究成果,对原资料重新加以确认,最终概括出有7个方剂在主治症状或药物组成、方后服法等方面与《金匮要略》相关,分别是小补心汤、大补心汤、小泻心汤、泻肾汤、建中补脾汤、小阳旦汤、启喉以通肺气(无方名)。
从原文来看,小补心汤、大补心汤、小泻心汤、建中补脾汤、小阳旦汤中均含有“治”字,不避唐高宗之讳。说明当为高宗(公元650-683)之前传本。同时,参考郭秀梅、森立之的研究,确认原文中方后服法均为“右几味”,显示出唐代的药方特点。因此,关于《辅行诀》的成书年代,笔者认为其属于唐高宗前所流传的手抄本医书,比马继兴、李学勤、小曾户洋的结论更加具体,缩小了年代范围。
4.日本《医心方》
《医心方》30卷,由日本医家丹波康赖(912-995)所撰,成书于984年。这是日本现存最古老的医书,它收集了中国10世纪前大量医学文献,明记原文出处,保持原书旧态,且包括诸多佚文,堪称为记载中国六朝、隋唐医学文献之宝库。
《医心方》所引用的张仲景相关条文共14处,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引用“仲景”与今本《金匮玉函经》《金匮要略》内容相关者3条:2条与《金匮玉函经》相同;1条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附方相似。所载与仲景医书中方名相似者有1条“张仲景云”、3条“张仲景方”,均有方名、主治证、药物组成及服法,但与今本仲景三种医书对比,除方名外,其余不同。《医心方》所载仲景医书中未见内容有7处,虽原文明言出自仲景,但在今本仲景医书中未见。
由于《医心方》多采用“张仲景云”“张仲景方”之文,结合目录书中记载,推测《医心方》所参考的仲景医书为“张仲景方”可能性较高。此种医书包含了今本《金匮玉函经》《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三种书籍内容,当为综合性仲景医书。
研究表明,《医心方》与宋臣所参原仲景医书本不同,之前当有几种不同的仲景医书流传,某些方剂被《医心方》所收载,却不见于宋臣本中。这些方剂或许出自葛洪《玉函方》,被他人收入丹波康赖所参考的“张仲景方”中,后传入日本为《医心方》所收。
5.《太平圣惠方》
《太平圣惠方》是现存北宋以前最大的官修方书,自太平兴国三年(978)至淳化三年(992)历时14年,由王怀隐、王祐、郑彦、陈昭遇4人奉宋太宗敕编成。全书共100卷,其中卷8-14是和伤寒有关连的杂病部分,本文仅以此为研究重心。
《太平圣惠方》中与今本《金匮要略》相同或相似之处,主要见于卷十、卷十一、卷十三中,尤以卷十三为多,且原文题目亦较为接近,如“伤寒阴阳刚柔痉病诸方”出于《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阳毒、阴毒病及伤寒百合病诸方、伤寒狐惑病三类均出于《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只是《太平圣惠方》分类更加细致。也就是说《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的内容原来有可能是仲景伤寒相关书籍中的内容,这一点与下文中《伤寒总病论》所引用的仲景内容有一致性。
另外,就笔者研究所见而言,被《太平圣惠方》引用与仲景不相关的方剂均将方名置于前,如卷十三总论引与仲景相似语后,排列诸方,而之后排列与《金匮要略》相关方剂时则无方剂名称,只在文后时时使用“宜服此方”之语,见卷十1条,卷十三5条。
《太平圣惠方》中没有引用“金匮”及“玉函”文字的记载,仅有一处引用“仲景”之名,即卷72治妇人大便不通诸方,相似者见于《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另外初步比较72-75卷中妇人病所用方剂,未见与仲景相同者。
研究表明,《太平圣惠方》引用过与今本张仲景《金匮要略》相关的内容,他们所参考的是一种包含大量今本《伤寒论》及少量《金匮要略》理论及方剂的综合性医书,其中今本《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有可能原是以《伤寒论》为主的仲景著作中的一部分,而王洙《金匮玉函要略方》放入辨伤寒以外内容,故宋臣整理时收于今本《金匮要略》。根据宋以前目录书的记载,推测此仲景医书可能为“张仲景方”、“张仲景药方”或“伤寒卒病论”。
6.《本草图经》
《本草图经》作者苏颂(1020-1101),该书撰成之年比林亿等人治平二年(1064)校定《伤寒论》及次年校《金匮要略》要早三四年,而《金匮玉函要略方》在此之前已由王洙发现于蠹简中,因此,苏颂有可能阅览了包括所有张仲景医书底本在内的大量书籍,且这些书籍还未经校正医书局修定,因此《本草图经》中有关张仲景医书的引文是反映宋臣校定前张仲景医书原貌的重要史料。
经研究,《本草图经》含有张仲景佚文48条,分布在《证类本草》卷3、卷6-10、卷12-14、卷16、卷18-22、卷24。
凡文中标明引自张仲景伤寒论、张仲景伤寒方、张仲景治伤寒(包括“张仲景治杂病……治伤寒”一条)等有“伤寒”字样的内容,其所涉及的方剂,既包含有现行本《伤寒论》中的方剂,也有《金匮要略》中的方剂。而凡标明张仲景治杂病、张仲景治杂病方、张仲景方、张仲景治、张仲景、刘禹锡传信方云张仲景治杂病方等没有提及“伤寒”的文字中,所引方剂(除“张仲景治~”中二条外)全部不见于今本《伤寒论》,只出于《金匮要略》。
以上情况说明,苏颂编撰《本草图经》时可能参阅了至少两种张仲景医书:一种是包含有伤寒、杂病二大内容的传本,另一种则以杂病为主、极少或不含伤寒内容的传本。苏颂所参考的原始本很可能是古本《伤寒杂病论》,即与高继冲献上本同时或者在此之前流传的一种张仲景医书,有可能是《隋书经籍志》中所载的仲景著作,即《张仲景方》十五卷,或者是陈延之所言《张仲景辨伤寒并方》一书,或者是经王洙发现的含有伤寒内容的《金匮玉函要略方》。陈延之《经方小品》载有“张仲景辨伤寒并方有九卷”和“张仲景杂方有八卷”。苏颂所引也有以“杂病”为主的仲景医书,两相结合,可以证明专论杂病的《金匮要略》前身传本应当早已行世。
通过分析《本草图经》中保留“治中汤”及药物“桂”的引用特点,发现与宋改本相比,《本草图经》所引的仲景医书传本更接近古貌。该书转引其“续传信方”、“陶隐居云”等其他方书或本草中的仲景佚文中,有今本《金匮要略》《伤寒论》中未载的内容,推测苏颂所参底本可能早于唐高宗李治之时,比宋臣校改的仲景医书底本更加古老。
总之,本部分研究表明,在宋臣校注《金匮要略》之前,已经有不止一种仲景医书流传,虽然没有见到《金匮要略》之书,但其中内容被保存于“张仲景方”“张仲景药方”“张仲景杂方”“张仲景辨伤寒并方”中的可能性很高。同时推测因葛洪《玉函方》100卷中原当引用有仲景医书内容,致后来人们从《玉函方》再次引用仲景内容时有可能将葛洪、仲景内容略加混淆,王洙发现的《金匮玉函要略方》时亦是如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