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宋校正局成立之前天圣二年(1026)校《诸病源候论》,到哲宗统治结束(1100),北宋政府组织整理了多种医书,这些书籍中均含有较为丰富的仲景医籍内容。比较它们所载的仲景文献与今本《金匮要略》之异同,从另一方面了解了《金匮要略》之流传史。目前对北宋校定医书,每一种都有一定程度的各自研究,但将其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尚属首次。因此,本节以下列书籍为代表,着重分析现传宋臣校本中所引用的《金匮要略》内容,从中探讨仲景医书的文献记载及流传状况。
1.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中未见引用“金匮”“玉函”文字,在原文序中提及仲景之名及与王仲宣的结识,为研究张仲景的生平提供了史料。
《针灸甲乙经》原文中与今本《金匮要略》相关的内容所占篇幅较少。卷七太阳中风感于寒湿发痓第四中的部分条文与《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的内容相似,并见于《伤寒论》卷二辨痉湿暍脉证第四中。
《针灸甲乙经》原文被《金匮要略》收载有6条、《伤寒论》2条,且《伤寒论》所载内容与《金匮要略》相同。因《针灸甲乙经》中收载仲景原书内容较少,且于熙宁元年(1069)又为宋臣整理,因此难以分析宋臣是否将仲景原文收入其中,或者进行了修改。但无论如何可以肯定,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时,张仲景医书已流传于世。
2.王叔和《脉经》
笔者逐条考证了北宋熙宁元年(1068)由校正医书局校定的《脉经》与仲景医书之关系。结果发现:《脉经》卷3、4、6、7、8、9引用了张仲景《金匮要略》内容,其中卷7至卷9最多,卷1及卷5只与《伤寒论》相关。同时又精确统计了《金匮要略》中条文被《脉经》的引用数,得知今本《金匮要略》中除第一、五、九、十三、十九、二十三篇之外,其余各篇全部或大部在《脉经》中出现。结合《脉经》同文被《肘后方》《医心方》《千金方》《外台秘要方》《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多种书籍收载的情况,首次提出《脉经》与上述书籍所参考的仲景医书来源有共性,但均与今本《金匮要略》不一致,分析推测,《脉经》中的仲景内容可能源于隋代抄本,《金匮要略》本所据则出于唐代。
笔者又进行了目录比较,发现《脉经》卷七、卷八、卷九的内容恰好属于仲景可与不可、杂病证治、妇人病三方面内容,与林亿《金匮要略论》序中所表述王洙发现的《金匮玉函要略方》“上则辨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接近一致。即《脉经》中展示了原仲景医书的结构框架,并推测《脉经》卷7、卷8、卷9内容系宋臣参考诸种仲景医书流传本整理而成。这一点从宋臣《脉经》序中也可得到证实,“除去重复,补其脱漏,其篇第亦颇为改易,使以类相从”。
3.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诸病源候论》原文无“金匮”及“玉函”文字记载,有四段载有“仲景”,这些内容未见于《伤寒论》,但可从今本《金匮要略》第五篇、二十一篇、二十二篇中找到方名、含义相同的段落,虽然文字并不完全相同。推测巢元方所见仲景医书,与宋臣所校本有一定差距。但当时仲景医书的流传是确切的。
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书中未提及出自仲景,但分析《诸病源候论》内科诸病中卷7、卷8之伤寒病诸候,其与仲景医书颇多关联。
伤寒候共77种,其中与《伤寒论》内容相同或相似者有20种,与《金匮要略》相同或者相似者有4种。从文字数来看,同样条文内容《病源论》基本多于《金匮要略》,推测《病源论》在引用仲景医书时又进行了更进一步深入解释。
除伤寒候之外,《病源论》中还有诸多引用《金匮要略》之迹。以清莫枚士《研经言》所述为据,笔者重新逐一进行了确认,《病源论》还有18候与今本《金匮要略》第四至五、第九至十、第十三至十六、第十九等8篇关系密切。笔者提出,《病源论》成书时当参考了饱含有今本《金匮要略》大量内容的仲景综合性医书。所引含有仲景医书的内容更为丰富详细。即巢元方编著《病源论》时仲景医书是其重要参考书之一。在仲景理论基础上,巢元方对疾病病因、病机、证候表现进行了进一步细化。推测巢氏所参考的仲景书籍,属“张仲景辨伤寒”的可能性较高。
4.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孙思邈代表作《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原流传本均经北宋校正。1989年,日本影印出版了未经宋改本《新雕孙真人千金方》。本研究以宋校本为主,参考诸书加以分析。
《千金要方》中除序文部分外,文中载“张仲景”“仲景”者多处,其中前者为孙思邈原文,后者为宋臣小注。所引用的31处“仲景”文字,除1处未见,5处与今本《伤寒论》相关外,其余25处均与今本《金匮要略》同,说明孙思邈所参仲景医书包含今本《伤寒论》《金匮要略》内容,且与《金匮要略》联系更多。从仲景内容在《千金要方》中的整体分布来看,虽然出自卷九、卷十伤寒方部分有5条,但与全书相比,所占比例较少,其他25条内容分布于卷二、八、十二、十三、十六至二十、二十五等11处,说明《千金要方》收集仲景医书内容并非以伤寒为主,主要以疾病治疗为核心。笔者提出,孙思邈在卷九末曾述“江南诸师秘仲景药方不传”,但实际上可理解为流传的伤寒药方较少,杂病治疗部分并不太少。研究还发现,《千金要方》中所载的“治中汤”和“桂心”保留着唐以前古籍之特色,未被宋臣改正。
与《千金要方》相比,虽然《千金翼方》中卷九、卷十亦为伤寒部分,所引用仲景《伤寒论》内容较为系统完整,但若仔细查找其中与今本《金匮要略》相关部分,发现远不如《千金要方》丰富。《千金翼方》正文中未见“金匮”“玉函”文字,原文引用“仲景”者共5处,与《金匮要略》相关。
《千金要方》见有“金匮”二字者1处,与今本《金匮要略》相关,但未见“玉函”记载。方后宋臣注中还载有“要略”条文6处,所引条文均可从今本《金匮要略》中找到出处,宋臣所言的“要略”指他们校正的《金匮要略》。《千金翼方》序文中见1处“金匮”及“玉函”,但与今本《金匮要略》无关。未见“要略”记载。
另外,《千金要方》中还有未标明出自“仲景”“金匮”的条文,笔者重新核对《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妇人病及救急方内容,与仲景《金匮要略》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今本《金匮要略》妇人病的许多内容,曾被《千金要方》所收;《千金翼方》也有所载。除“妇人伤胎”一条外,《千金翼方》没有对《千金要方》加以进一步补充,甚至于有些内容还不及《千金要方》收载全面。
另外,今本《金匮要略》第二十三至第二十五篇章大部分条文,均可从《千金要方》卷二十四至二十六中找到对应文字,新雕本亦有同样记载。同时诸多条文出自《外台秘要方》《肘后方》或《医心方》所载的《葛氏方》中。
笔者分析认为:孙氏引用当时流传仲景医书时,可能使用“张仲景”之称谓,但所述内容实际含有今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文字。孙氏引用仲景著作内容保留有唐以前特色,推测所参考的仲景医书当与宋臣所参本不同。
孙思邈著作中多处与今本《金匮要略》妇人病、杂疗救卒相同,但并未说明出自仲景,葛洪著作中亦发现同样文字,推测孙思邈可能参考了葛氏的《玉函方》《肘后方》《葛氏方》等书,或者这些书中部分内容被抽出单独流传,致后人无法分清何属仲景,何为葛洪。研究认为,孙思邈生活时代,今本《金匮要略》内容已经有流传,并非秘而不传。
5.王焘《外台秘要方》
笔者首先重新梳理出王焘《外台秘要方》引用仲景内容的特征,并将《外台秘要方》摘录的《仲景伤寒论》方与邓珍本《金匮要略》方逐一加以对比。研究确认:《外台秘要方》引用的仲景医书虽名为《仲景伤寒论》,但实际上既含有今本《伤寒论》,也含有《金匮要略》内容,说明王焘所参为综合性仲景著作。
经统计得知,《外台秘要方》至少收载今本《金匮要略》方100首(不含“又方”),其中包含《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共有方剂3首。《外台秘要方》所收《仲景伤寒论》中,含有今本《金匮要略》大部分内容,保存了今本《金匮要略》二十三篇中的十六篇,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献学价值。但从《外台秘要方》引用的《仲景伤寒论》文字与今本《金匮要略》对应关系来看,不符合王洙发现的仲景三部分内容结构,因而笔者明确提出:《外台秘要方》所引《仲景伤寒论》与王洙发现本体系不同,当为唐代之前流传的另一种综合性仲景医书。
分析表明,《外台秘要方》中引用仲景方中,保留了原始的“杏人”“桃人”及“桂心”等记录,并未使用与今本《金匮要略》相同的“仁”“桂枝”等用法。在方后服法中,虽然大部分为唐代“右几味”的表现法,但在栀子豉汤、四逆汤中仍然保留着“物”的用法,显示出汉晋时期的药物量词特点。故笔者提出:《外台秘要方》虽然经宋校正医书局整理,但引用的《仲景伤寒论》内容,仍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仲景医书旧貌。同时还可从中了解宋臣校注仲景医书时依据《外台秘要方》为主、参照《千金要方》而加以取舍的情况。
总之,本部分中的6种书籍,虽然均经北宋校正医书局修订,但仍然不同程度地保留着仲景原书的面貌。《针灸甲乙经》反映出仲景医书在晋代有流传;《脉经》显示出原王洙发现本《金匮玉函要略方》的框架结构;《诸病源候论》收有诸多源自仲景医书之证候;《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除《伤寒论》外,也有不少《金匮要略》文字;《外台秘要方》在保留仲景文献方面更具有重要价值。综合研究表明,虽然未见《金匮要略》一书单独流传痕迹,但上述诸书曾参考过包含有今本《伤寒论》《金匮要略》在内的综合性张仲景医书是较为肯定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