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在外科病证方面主要论及消痈排脓的治疗方法。包括疮痈、肠痈、浸淫疮、金疮4种病证的证治。痈有内痈、外痈之分,人体外部的疮疡为外痈;体内脏腑的疮疡为内痈,如肺痈、肠痈。《金匮要略》中重点论述了肠痈的证治,为后代治疗肠痈提供了治疗方法。
1.消痈
肠痈是发生在肠的痈肿,与现代医学中的阑尾炎相似。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总结了汉代以前对肠痈的治疗经验,并对其病因、证候、治疗原则和方药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为后世对肠痈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大黄牡丹汤
“治肠痈,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者,可下之,当有血。大黄四两、牡丹一两、桃仁五十个、瓜子半升、芒硝三合,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本条文主要讨论,肠痈属里实热证的辨证论治。
其中,大黄泻热逐瘀,荡涤肠中热毒瘀滞;牡丹皮清热凉血散瘀,共为君药。芒硝泻热导滞,软坚散结,助大黄荡涤肠胃,推陈致新;桃仁性善破血,助牡丹活血散瘀,且有润肠通便之功,共为臣药。瓜子,当是甜瓜子,后世多用冬瓜子,取其排脓散结,善消内痈,为佐药。诸药合用,使湿热瘀结荡涤消除。大黄牡丹汤现被广泛用于急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等病。
薏苡附子败酱散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本条方证以患者素体阳虚、面色萎黄、神疲畏寒、舌淡苔白为辨证要点。
“身无热”指出病人不发热,这是仲景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肠痈的辨证关键。“身无热”说明肠痈发展至此,热毒化脓,病变局限,全身无热;此时已伤及阳气,阳气不足,正不胜邪,故其脉数无力。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健脾渗湿,排脓消痈,利肠胃,故方中用量较大;配附子辛散郁滞,振奋阳气,然其大热有毒,故用量宜小;败酱草辛苦微寒,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之功。三药相合,共奏温阳健脾、排脓解毒,以消肠痈。
大黄牡丹汤和薏苡附子败酱散是肠痈治疗的常用方。临床需辨证施治。对于肠痈的实热证,不论其成脓与否,皆可下之,用大黄牡丹汤;对于肠痈虚寒证,则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排脓消痈,振奋阳气。
2.排脓
《金匮要略》中的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篇记载两条排脓的方剂,虽然没有标明具体所治疗的脓肿,但是这两条方证应该适用于痈肿化脓阶段。
排脓散
“枳实十六枚、芍药六分、桔梗二分,上三味,杵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黄相等,揉和令相得,饮和服之,日一服。”《金匮要略》未载本方主治证,但方名排脓散,应当有排脓之功。本方的组成应该是枳实芍药散加桔梗、鸡子黄而成。枳实芍药散主冶“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方后又云:“并主痈脓”,由此可知,本方确能治疗内痈成脓之证。方中枳实破滞气,芍药除血痹,桔梗排脓,鸡子黄补虚,大概适用于内痈出现化脓者。
排脓汤
“甘草二两,桔梗三两,生姜一两,大枣十枚,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温服五合,日再服。”原书未载本方主治证,根据其用药,应该是桔梗汤加生姜、大枣而成。桔梗汤主治肺痈“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本方则以桔梗、甘草排脓解毒,配合生姜、大枣辛甘发散,调和营卫,名曰排脓,因此临床应该具有排脓的功效。
另外,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篇第6条记载:“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小疮即粉之,大疮但服之,产后亦可服……”本条记载用外敷法,即小疮,可用王不留行散敷在疮口之上,具有收敛疮口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