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毛细血管有三种类型:动脉性毛细血管或称为真性毛细血管;窦状毛细血管或称为窦状隙;静脉性毛细血管或称为小静脉。Branemark测定了这些血管的管径:它们分别为8μm、15~60μm和12μm。动脉性毛细血管易于辨认,他们有外膜层并呈直向走行,是动脉分支的终末支,并可自行再发出分支,扩张呈圆锥状或喇叭状最后止于窦状隙。
窦状隙是骨髓循环的独特结构并形成骨髓血流的基础,“窦状隙”(arborization)一词由Minot于1901年首次提出,它与毛细血管的显著不同在于它没有外膜层。窦状隙相互连接成网状,其密度依骨髓处于活动期还是静止期而有很大不同,Branmark就证实在活体出血后,由于造血功能的提高,窦状隙的血流量也增加。
要确定两个骨髓脂肪细胞之间的明显间隙是否就是由真性上皮细胞层构成的窦状隙仍存在一定困难。尽管如此,在坚硬的骨组织中窦状隙的扩张是不可能的,除非其他的组织在容量上有所减少。Branemark认为是通过淋巴细胞的容量减少来进行调节的。
毛细血管循环的下一环节是细静脉。数个窦状隙引流至单根二级细静脉,数根二级细静脉汇集形成一级细静脉,后者垂直注入骨干中央静脉窦,在这种情况下,骨血循环分区支配,一级细静脉的每个分支负责引流一个充分吻合的窦状隙。
Yoffey针对骨髓血管做了很重要的组织学研究,他发现:①细动脉有两种类型,一种壁厚而行程较短,有它发出的另一种细动脉则壁薄而行程较长。细静脉的壁更薄,仅由单层内皮细胞层构成,但其管径是相邻细动脉的30倍。②窦状隙可允许血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外形成的多聚核细胞可通过阿米巴样运动进入管腔,据认为淋巴细胞也是如此(图1-4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