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髋关节的生物力学

髋关节的生物力学

时间:2023-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髋关节负重面由两层薄的透明软骨构成,其间有一层软薄的滑液相隔,滑液系由滑膜产生,通过弥散作用营养软骨细胞,防止退变。正常情况下髋关节所承受的载荷是由体重和肌肉共同作用产生的。

股骨上部有两个重要的角,即颈干角和前倾角。颈干角使股骨干偏离骨盆,使附着于大转子外展肌保持应有长度和张力,增加了下段的力量和活动度。并使体重亦在较宽的基础上,符合下肢关节具有的负重和稳定的功能要求。颈干角过大髋外翻或过小髋内翻均将影响髋关节负重,活动度和稳定性,将使下肢处于内旋状态;前倾角过大使部分股骨头裸露于髋关节外,走路时为维持髋关节的稳定性,将使下肢处于内旋状态,前倾角过小则将出现外旋步态。

股骨上端骨小梁的排列具有一定的规律,位于小转子深面的纵形骨板,即股骨距,是股骨颈内部负重系统内侧骨小梁的基点,它向上呈扇形展开直达股骨头关节面,承受着架于股骨头上端的压应力,而从股骨干外侧骨皮质向上,向内延伸成弧形分布的骨小梁主要承受着张力,它与压力骨小梁在股骨头部相会,另外,从小转子平面内侧骨皮质另有一组向外、向上的骨小梁,与张力骨小梁相交,在这三组骨小梁系统之间有骨密度较稀疏的区域——Ward三角。因此,长期以来人们都将股骨上端的负重结构与街灯或起重机相比较,即股骨颈上承受张力而股骨颈下线承受压力。股骨头负重的关节面上的反作用力与内侧骨小梁系统相平行,说明该系统对负重有重要性,外侧骨小梁系统还有对抗附着于大转子的外展肌所产生的压力作用。此外,股骨颈内侧骨小梁系统直接通向股骨头关节面负重区,该处骨小梁最粗,即使在骨质疏松的患者,这组骨小梁仍存在并承担负重功能。

股骨头与髋臼的负荷形式主要是压力,经关节软骨面传递至邻近关节的软骨下骨松质,在髋臼关节面,压应力从髋臼的凹面向外放散,由宽大的骨盆骨骼来分担,其单位面积所受的压应力就显得较小。在股骨头正相反,当压力从股骨头凸面呈放射状向内传递时,其应力增高。又因股骨颈的横切面比股骨头的横切面小,应力经股骨颈传至股骨干时,股骨颈骨小梁承受的压应力要比股骨头为大。

髋关节负重面由两层薄的透明软骨构成,其间有一层软薄的滑液相隔,滑液系由滑膜产生,通过弥散作用营养软骨细胞,防止退变。关节软骨厚度为一般为2~7 mm,呈海绵状结构,含孔率约为80%,受压时滑液由孔流出,使软骨发生形变,类似充满水的海绵,这种形变,在于水分的增减而丧失,属于弹性形变。卸载后很快复原,根据流体特性,软骨能负担较强屈服应力,关节软骨有着凸凹不平的约2.75μm的表面,由于滑液从孔中溢出减少了软骨面摩擦,在人体生理状态下,关节具有最优润滑,使关节软骨经久耐用。

软骨位于比较厚的骨松质垫子上,减少软骨承受压力,就需要把负荷分布可能大的接触面上,关节负重时软骨和骨骼变形。虽然软骨比其下面的骨松质柔顺10倍(比较不硬),但软骨薄,实际变形的总量有限,软骨下的骨松质虽较硬,却很厚,能发生足够的变形和最大限度地负重接触面,使关节极大地适应负荷。关节软骨主要是负重面,且把承受的压力传递给下面的骨床。骨髓部的软骨下骨松质有两种作用:①负重大时由于骨骼变形,关节获得最大的接触面,负重面积也最大;②骨松质排列呈放射状,把大部分的应力向下传给股骨干。因为软骨下骨对关节适应负重有重要作用,软骨下骨若失去顺应性,关节应力就增加,导致关节软骨的应力高度局部集中。

当人体站立时,体重分布在双足上,每个髋关节的载荷大约是人体总重量的1/3;而正常步态行走时,每个髋关节承受的载荷大于站立相时的载荷,增加的载荷时由于步行时髋部肌肉活动所致。正常情况下髋关节所承受的载荷是由体重和肌肉共同作用产生的。人体在双足站立时,作用在股骨头上的负荷力是髋部以上体重的1/2。因为人的下肢重量为整个体重的1/3(每条下肢为1/6),所以每个髋关节的载荷是剩下体重的2/3的一半,即体重的1/3,或者为髋关节以上体重的1/2。但要保持身体直立位使躯体不晃动和不倾斜,髋部周围肌肉就必须收缩以维持平衡,因而作用于股骨头上的负荷还将按肌肉活动量成正比增加。人体在单腿站立时,上部身体的重量线偏移,骨盆和躯干向外倾斜以维持身体的站立平衡。为防止骨盆落在非支撑一侧,站立侧髋关节必须产生一个外展力,以建立绕髋关节的平衡系统,此外展力需要的力值与上身的重量和重力线与髋关节的距离有关,可以通过计算求得,此力值是由于外展机制保持髋关节平衡产生的,故在髋上的全部载荷(L)应是重力(W)与外展力(F)的合力,见图2-1。

图2-1 单腿站立时髋关节静力分析

1.髋臼;2. 臀中肌;3.股骨头;4. 股骨颈;5.转子下;6.髋臼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