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腕部骨坏死的生物力学变化

腕部骨坏死的生物力学变化

时间:2023-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外一种理论认为腕骨是一个横形的环,由远近两排和两生理连接组成,受力柱由桡骨远端、月骨、舟骨近端2/3、头状骨、小多角骨及第2、第3掌骨与腕骨相关关节部分组成,其功能是传导手向前臂产生的力量。月骨坏死变形或切除后,舟骨的应力显著增加,为近排腕骨中应力最大者,其次为头状骨,再次为三角骨。舟骨和头状骨融合与舟骨和大多角骨、小多角骨融合具有同样的生物力学效应,均使负荷分布在腕骨外侧柱。

腕关节运动学研究认为,腕骨上无肌腱直接附着,只有3个肌腱系统通过腕关节,在这个系统中舟状骨起着稳定桡、月、头及掌骨链的作用,假如不是舟骨跨入腕中关节,在压力的作用负荷下这个链有塌陷的危险。Aararro提出了柱状腕骨或力学柱的概念,认为腕骨形成3个力学柱。在这个系统中,外侧柱(舟状骨)跨过月-头关节起稳定杠杆作用。另外一种理论认为腕骨是一个横形的环,由远近两排和两生理连接组成,受力柱由桡骨远端、月骨、舟骨近端2/3、头状骨、小多角骨及第2、第3掌骨与腕骨相关关节部分组成,其功能是传导手向前臂产生的力量。Maccomafi强调舟骨与月骨、三角骨与月骨之间的钳夹压力对正常腕关节功能的重要性。单纯月骨切除后,破坏了腕关节之间的钳夹作用。使远排腕骨及舟状骨向月骨切除后所遗留的空间隔移动,头状骨下沉,破坏了腕关节的稳定,使腕关节排列紊乱,远期腕高发生改变,引起腕部运动无力,发生腕关节退变,导致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生物力学研究表明,腕骨可分为3列,即内侧列、中央列和外侧列。中央列由月骨与远排4块腕骨组成,参与腕的屈伸活动。其中舟-月关节、月-三角关节、头-月关节对腕关节的运动与稳定起十分重要的作用。Taleisnik总结了大量资料,提出腕骨间运动轴是以T形的中央列为主,其中以月骨最为重要,是腕骨运动的轴心,是腕关节的承力柱,承担了大部分由远端向近端的压力传导。头状骨居于承力柱的中心,承受的压力最大,因此应力也最大。月骨位于头状骨及尺、桡骨之间,在近排腕骨中应力最大。月骨的缺血性坏死最终可导致月骨的压缩变形,而且还引起周围相关诸骨的移位。后期的关节炎改变也可波及邻近的三角骨、舟状骨和头状骨。

月骨坏死变形或切除后,舟骨的应力显著增加,为近排腕骨中应力最大者,其次为头状骨,再次为三角骨。由于腕-舟关节与应力方向有一定的夹角,在应力的作用下,舟骨向中线旋转移位,头状骨移向近端,造成腕骨排列的进行性移位,继发骨性关节炎。因此,当月骨切除后,进行假体置换,可充填月骨切除后的间隙,恢复腕关节的整体结构和力学传递系统。

Palmer和Wemer于1988年共同研究了各种手术对月骨负荷的改变,舟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融合和舟骨、头状骨融合均可减轻桡骨月骨窝的负荷,并使负荷分布到腕骨外侧柱,而桡骨缩短和尺骨延长术使负荷分布到腕骨内、外侧,Watsoh等采用舟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融合术,能减轻月骨负荷,防止舟骨旋转脱位,维持腕高。舟骨和头状骨融合与舟骨和大多角骨、小多角骨融合具有同样的生物力学效应,均使负荷分布在腕骨外侧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