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病理和发病机制
酒精本身不能直接引起骨坏死。酒精的作用与胰腺炎引起的脂类代谢障碍相似。肝的氧化还原作用依赖于辅酶A的转化。而酒精氧化从乙醛到乙酸也需要辅酶A。这样酒精氧化过程降低了辅酶A与细胞色素C的比率,从而减少了脂肪酸的氧化。其结果是肝脂肪沉积。Ficat对脂类代谢失调和股骨头坏死的关系持怀疑态度。因为脂肪肝溢出来的脂肪栓子首先要通过肺才能到达骨髓腔。但Jones等作者强调了脂肪栓子在骨坏死形成上的作用。
众所周知,过量酒精引起肝的损害,脂肪肝又产生了脂肪栓子。为了说明脂肪栓子与骨坏死的关系,Jones统计了269例非创伤性骨坏死,他发现89%出现脂肪代谢障碍或脂肪栓子形成。Jones认为尽管脂肪栓子在血管中是液化的,但脂肪栓子占据了空间而阻塞了血管。另一方面脂肪栓子的黏稠度高,根据Poiseuille定律:血液的黏稠度越高意味着血管越狭窄,血管内压力下降,血流随即下降,反之又促进了血管壁的脂肪沉积。骨内的中央管系统很难让大的脂肪球通过。因此脂肪球被压缩、拉长,甚至延伸到附近骨陷窝内的骨细胞,也可能引起骨细胞死亡。在长管骨中的血管腔被脂肪堵塞之后,血管内压明显下降,到了骨端时,动脉压力很低,血流很小,进而发生了缺血坏死(表5-10)。
表1-10 股骨头坏死与酒精中毒
1985年Jones把脂肪栓子注入家兔的腹主动脉,结果这些脂肪栓子维持了5周,特别停留在股骨头关节软骨下区。放射自显术和组织学检查都揭示了股骨头、颈坏死的事实。由于股骨头、颈是分属两个动脉系统,这两个系统的侧支循环很少,这些动脉都属于终动脉。当脂肪栓子停留在这些地方时引起缺血性梗死是可以理解的。从1934年Kistler到1963年Siller曾用不同类型栓子经腹主动脉注射,其中脂肪栓子对股骨头坏死起关键的作用。
(二)临床表现
酒精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特点是男性多于女性,约为4∶1,50%~70%以上双侧发病并有明显的滥用酒精的病史。实验室检查显示肝功能有改变,肝穿刺活检有脂肪肝证据。血中的胆固醇,三酰甘油和β脂蛋白都有增高的趋势。
酒精性股骨头坏死的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改变与特发性或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类同。
(三)影像学表现
Hungerford指出酒精性股骨头坏死X线表现多为股骨头前外侧部坏死,呈楔形改变,很少有全头坏死。Leach等报道,酒精中毒性骨坏死易于发生股骨颈骨折,其骨折年龄偏低。这可能是酒精降低了蛋白质的吸收,钙和维生素的摄入,产生了骨质疏松之故(图5-75)。
(四)诊断
同特发性股骨头坏死。
(五)治疗
治疗方面,其原则与特发性股骨头坏死者一样。早期可应用髓芯减压,晚期则全髋人工关节置换。
图5-75 酒精性股骨头坏死MRI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