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胫骨结节坏死

胫骨结节坏死

时间:2023-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03年Osgood和Schlatter分别对胫骨结节骨坏死做了描述,故又称Osgood-Schlatter病,特点是髌腱水肿、胫骨结节部位隆起、疼痛或肿胀。Flowers认为Osgood-Schlatter病为外伤引起胫骨结节第二骨化中心骨折,一部分病人骨折愈合但遗留突出明显的骨性隆起;骨折未愈合则出现异位骨化。CT示髌韧带及附着处软组织肿胀,胫骨结节骨骺形态不规整、密度不均、节裂或部分缺失,即可做出诊断。一旦胫骨结节骨骺与胫骨干骺端骨骺融合则本病停止发展。

1903年Osgood和Schlatter分别对胫骨结节骨坏死做了描述,故又称Osgood-Schlatter病,特点是髌腱水肿、胫骨结节部位隆起、疼痛或肿胀。好发于13~15岁爱好剧烈运动的少年,男性多于女性,可单侧或双侧发病。90%的病人能自愈,少部分病人需外科手术治疗。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外伤与该病密切相关,但确切病因尚未明了。曾有人推测与感染、髌韧带缺血、骨软骨炎、内分泌异常有关。

1903年Osgood首先描述本病,系由外伤而产生的胫骨结节的部分撕脱,数月后,Schlatter报道认为这是胫骨结节的牵拉性骨骺炎,也即在髌韧带的胫骨结节附着处发生肌腱炎或肌腱下滑囊炎,邻近形成的病灶钙化和骨化造成局部隆凸。

胫骨结节骨骺是胫骨上端骨骺向前下方延长的部分,一般有2个骨化中心,16岁时结节的骨化中心与胫骨上端骨骺的骨化中心融合,18岁时胫骨结节与胫骨上端融合。在18岁以前该结节与主骨之间有一层增殖的软骨相联系,在软骨下方新骨比较薄弱,故易受伤害。胫骨结节骨骺上有全身最强大的肌肉(股四头肌)覆盖。容易被股四头肌的强大牵引力所损伤,即使是轻微的撕脱,也足以阻断胫骨结节骨骺血运,故此病多发生于骨骺未闭合前青年生长期,病情常持续2~3年,至骨骺完全骨化时才停止进行。Flowers认为Osgood-Schlatter病为外伤引起胫骨结节第二骨化中心骨折,一部分病人骨折愈合但遗留突出明显的骨性隆起;骨折未愈合则出现异位骨化。在胫骨结节第二骨化中心期(11~14岁),正好是纤维软骨向骨骺透明软骨过渡阶段,纤维软骨抵抗股四头肌髌韧带活动的阻力较透明软骨明显增加,故髌韧带剧烈活动可引起骨化中心骨折。

(二)病理

儿童的胫骨近端为骨骺软骨,它可向前、向下延伸到胫骨骨凸处,通常在11岁时胫骨骨凸处有一个,偶然也可有两个骨化中心的出现。约16岁时,胫骨骨凸骨化中心与胫骨近端骨骺联合成为胫骨结节,而与胫骨干骺端靠骺板连接该部位与母体连接部位成为最薄弱环节。约18岁时,骨骺生长板完全闭合,与胫骨母骨连成一体。在融合之前,胫骨结节部位的血供来自髌韧带,剧烈的运动或外伤,髌韧带过度牵拉骨凸,可引起急性撕脱,但更为多见的出现反复牵拉伤,并足以造成胫骨结节血供障碍,引起胫骨结节缺血性坏死,邻近的骨组织发生充血、水肿、脱钙、骨质稀疏,继后出现毛细血管和吞噬细胞、破骨细胞的浸润。在不断移除死骨的同时,成纤维细胞、成骨细胞活跃,新骨形成,因此整个病理切片图像显示骨骺骨软骨炎,胫骨结节处的成骨细胞活跃,新骨增生,胫骨结节增大,并明显地向前突出,最终胫骨近端骨骺早期融合,与母体连接一体。在骨骺成熟期后,可造成高位髌骨和膝反屈的并发症(图5-125)。

(三)临床表现

多见于11~15岁运动量较大的男孩,主诉膝前方的局限性疼痛,行走时明显,上下楼梯、跑、跳、屈膝下跪时疼痛加重,休息后疼痛消失。疼痛可持续数月至数年。待骨骼发育成熟后,疼痛也自行消失。检查发现一侧或双侧胫骨结节上端前方局限性肿胀,压痛明显,髌腱肥厚,晚期胫骨结节肥大突起。股四头肌抗阻力运动引起局部疼痛加重。成年后,遗留一个无症状的隆凸,偶尔在髌韧带处有一个疼痛的小骨片,或高位髌骨。

图5-125  软骨碎裂,软骨下骨小梁塌陷后骨纤维化

(四)影像学表现

X线表现:早期髌韧带明显增厚,肿胀,有时在髌韧带下可见多个骨片,随着病程进展,髌韧带中出现游离的圆形、卵圆形、三角形骨化或钙化影,胫骨结节处骨质却无相应的缺损,胫骨上端骨骺呈舌状隆起和不规则增大,密度不均,可节裂形成大小、形态不一的骨碎块,节裂的骨碎块间隙多不均匀,常向上方移位,在骨骺的下方可见囊样改变,胫骨干骺端前缘常有较大的骨质缺损区,范围常大于骨碎块。骨骺修复后,胫骨结节骨质均可恢复正常,撕下的软骨块可因软骨化骨而继续长大,并与胫骨结节愈合而呈骨性隆起,亦可长期游于髌韧带内。

CT表现:早期髌韧带增粗,髌韧带下可见多个骨片。随病程进展,髌韧带内可见到游离的圆形、卵圆形或三角形钙质样高密度影。胫骨干骺端前缘有较大的软组织密度骨质缺损区,胫骨结节骨骺不规则增大,密度不均,或节裂成大小、形态不一、排列不整的骨块,并常向上方移位(图5-126~5-129)。

超声检查对胫骨结节骨软骨病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较为可靠,且具可重复性。根据超声检查可将本病分为I~Ⅳ期;I期:胫骨结节前方肿胀;Ⅱ期:骨化中心呈碎裂形状;Ⅲ期:髌韧带止点厚度变薄;Ⅳ期:髌下滑囊积液。

图5-126 胫骨结节坏死

图5-127 胫骨结节骨坏死

图5-128 胫骨结节坏死CT

图5-129 胫骨结节坏死MR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1. 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10~15岁男孩,一侧多见,双侧约为30%。患儿常有近期剧烈运动史,如踢足球、跳高病史。主诉膝痛,上、下楼梯时加重,检查可见一侧或双侧胫骨结节上方局限性肿胀,骨质隆起,但无炎症表现,局部压痛明显。股四头肌抗阻力运动引起局部疼痛加重。局部肿痛休息后可缓解或消失,但骨性隆起持续性存在,本病为慢性过程,局部肿痛有时复发,剧烈运动为诱因。多数病人18岁以后,因胫骨结节骨骺与主骨融合而疼痛完全消失,但局部骨性隆起则持续存在。如该骨骺长期不与主骨融合,则局部疼痛可持续到成年。

2. 影像学检查 X线见胫骨结节骨化中心隆起、致密和碎裂,局部骨质疏松及软组织肿胀。CT示髌韧带及附着处软组织肿胀,胫骨结节骨骺形态不规整、密度不均、节裂或部分缺失,即可做出诊断。

鉴别诊断:正常发育期胫骨结节骨骺化骨中心于11~12岁出现,表现为一个或数个骨块,其排列规则;间隙均称,边缘光滑,于18岁左右与骨干愈合,少数骨骺不与骨干愈合,其临床表现胫骨结节无增大,胫前软组织无肿胀、压痛,可与鉴别。

(六)治疗

本病属自愈性疾病,病程2~3年,轻症病人可限制跑跳活动3~6个月,中重度病人可用长腿管型石膏固定3~5个月。大部分病人经休息、理疗、限制活动3~6个月能治愈。一旦胫骨结节骨骺与胫骨干骺端骨骺融合则本病停止发展。Flowers采用胫骨粗隆切除,10年中治疗35位病人取得优良效果,无l例出现膝反屈。极少数经保守治疗1年以后,症状无缓解可选择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胫骨粗隆骨钉置入术和胫骨结节切除术。

1. 胫骨粗隆骨钉置入术

手术方法:于髌腱远端1/3开始,向下做长7.0 cm的正中纵行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纵行切开胫骨结节远端的骨膜。于胫骨上用电锯切取4 cm火柴梗样骨钉,底部大于尖部。然后于胫骨结节处钻2个孔,一个靠近胫骨近端骨骺,向外侧向近端倾斜,另一个在骺远端,向近端、向内侧倾斜。将骨钉插入孔中,切除多余的部分。术后下肢长腿管型石膏固定2周,然后改用管型行走石膏固定至少4周。

2. 胫骨结节切除术

手术方法:于胫骨结节中央纵行切开,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显露髌韧带并纵向切开,向两侧牵开,显露胫骨结节,切除所有骨碎片及部分骨皮质及骨松质,完全切除骨性突起,不要损伤髌韧带止点。冲洗切口,关闭切口。术后管型行走石膏固定2~3周,然后开始功能练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