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Kohler首先报道此病,故称Kohler病。他认为是足舟骨骨化中心的缺血性坏死,又称足舟骨骨软骨炎或足舟骨骨软骨病。此病属自限性疾病,较少见。其特征是舟状骨变扁、硬化及不规则密度降低,其附近的软组织肿胀。本病的发病率很难统计,因为它的症状和体征很轻微,以至于很少人因此而就医。好发于3~9岁儿童,平均年龄为5岁。多为男孩,占75%~80%,男女发病率比例为4~6∶1,女孩在4岁左右发病。常为单侧性,1/3的病例为双侧足舟骨同时受累,足舟骨缺血性坏死同时可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成人亦可患本病,常发病于20~50岁,女性多见,早期可无X线表现。之后,足舟骨密度增高、碎裂,晚期呈楔形改变。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目前病因不明,尽管某些研究者认为本病为正常骨化的变异,但是局部供血不足仍然被认为是它的重要病因。本病与儿童体型和足的形态有关,可同时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有的学者认为本病系施加在此骨上的反复压缩应力引起。有证据证明Kohler病有生物力学方面的原因。跗舟骨位于足纵弓的尖端,正常运动时外力均集中于此骨,跗骨与楔骨之间的小间隙进一步挤压足舟骨。生长期骨化中心的压力刺激可以导致异常骨化。压力刺激可使骨松质血管闭塞,从而导致骨坏死。
足舟骨是足部诸骨的骨化时间最晚者,它是构成足内侧纵弓的顶点,也是足弓的拱心石,处于重心集中的部位。足舟骨骨化核出现的平均年龄,女孩是18~24个月,男孩是24~30个月。在该骨生长最快阶段因受压而导致骨化延迟和不规则。压力使骨化中心被挤压,将造成营养血管的阻塞,出现缺血性坏死。另外,女性下肢肌力较弱,患平足者较多,足弓塌陷后,跗舟骨所承受的压力增大,可引起骨髓内压力增高,阻断舟骨血供,导致足舟骨缺血性坏死发生。
(二)病理
本病的病理学资料较少。其主要病理改变为:骨组织疏松呈囊性变,骨细胞核脱失,软骨细胞变性坏死,中晚期骨组织坏死伴有塌陷。活检显示舟骨软骨下骨松质、骨髓发生坏死,软骨内骨化障碍,骨化中心周围的软骨带增厚,并同时见到有死骨吸收和新骨形成(图5-135,图5-136)。
图5-135 坏死骨组织被纤维组织替代
图5-136 软骨细胞坏死,纤维组织增生
(三)临床表现
临床主要表现为行走时足部疼痛,避痛性跛行,病孩常用足外侧缘着地行走,常发现胫后肌牵拉性疼痛,不能跑跳,严重者不能行走。检查患处局部软组织可有反应性增厚和肿胀、压痛、偶然局部皮温增高,足内、外翻时可引起疼痛,足弓弛缓,有些病例可无症状,踝关节和跖趾关节活动不受限。
(四)影像学表现
X线表现:一般可有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早期表现为跗舟状骨明显变薄、变小,仅为正常舟状骨的1/2~1/4,轮廓不规则,骨小梁纹理消失,可见“碎裂”状,舟状骨与周围其他跗骨间距离增宽。病程后期,“碎裂”骨块消失,周围新骨形成,舟状骨外形基本恢复正常;另一种类型,早期跗舟状骨X线形态基本正常,但骨密度高度不均匀,随着血管重新长入,骨组织修复,坏死骨组织吸收,病程约1年后,骨化阴影再现,病程2年后,可有多个小的骨化中心出现,跗舟状骨完全恢复的时间为18个月至3年(图5-137~5-139)。
图5-137 足舟骨坏死
图5-138 特发性足舟骨坏死
图5-139 足舟骨坏死MR
足舟骨单纯骨化不规则比较常见,不要误诊为本病。最好摄双足X线片,以明确是否两侧发病。两侧病变时其中一侧可以毫无症状。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病的可根据临床表现和X线检查诊断。
早期的X线片可以看到斑片状的密度增高,跗舟骨呈结节状、碎片状,伴有多个骨化中心。周围软组织肿胀明显。足舟骨变小、变扁,但是与邻近骨的关节间隙正常。这说明软骨面尚完整。2~4年或以后,足舟骨可恢复其正常的大小、密度和骨小梁的结构。因为其自限性的特征,人们推测本病是跗骨骨化的变异。在很多正常儿童中,跗舟骨的成熟程度、大小、形态、密度均可不同。甚至于某些单侧病变的患儿无症状侧肢体与患侧有相类似的改变。所以,以下几点对于诊断Kohler病十分重要:①在正常的足舟骨的基础上发生以上病理改变;②发生骨吸收、再骨化的改变时,必须同时伴有骨坏死。而且一旦诊断为此病,且认为较重时,患者应表现出临床症状。核放射学检查可进一步证实诊断。在病程的早期,病变区域的亲骨性放射性药物的浓度降低;在血管再生期则浓度增高。
鉴别诊断:本病应与足舟骨结核相鉴别。后者局部肿胀更为明显。患儿有结核接触史或患病史,X线片示关节间隙狭窄。本病还需与足舟骨的正常骨化相鉴别,在某些人表现为骨的碎裂和硬化。区别两者的关键在于是否发生骨坏死。
(六)治疗
本病预后良好,最快的6个月内修复,多数需1~3年。绝大多数病儿在足部发育成熟以前,舟骨可完全恢复正常,不留任何残废。这主要是由于足舟骨的滋养血管呈放射状排列。即使是1根滋养血管,软骨膜血管环可有分支,并在增生软骨的保护下,血管很快增生,病骨得以重建,使足舟骨恢复正常形态和密度,关节间隙也恢复正常。有极少数病例,在足舟骨背侧残存不规则隆起,说明是本病的轻度后遗现象。
病情不同,治疗方法也有所区别。对中等疼痛病例最好用内翻10°~15°,跖屈20°的行走石膏保护6~8周,最初3周扶双拐不负重走路。去除石膏后,用平足垫和鞋跟内侧加高0.3 cm的办法缓解负重的牵拉。应避免跑和走长路。若疼痛很轻或临床无明显症状者,用纵弓鞋垫支持即可。
急性发作期,患足应休息,以解除不适和疼痛,避免或减轻负重,限制患足活动,特别是跑、跳。严重者,可用石膏固定6~8周,固定时足略放置在内翻位,以松弛胫后肌牵拉,石膏拆除后,可穿矫形鞋、理疗、热敷,通常症状可在3个月消除或减轻。
疼痛严重、功能丧失者可考虑做关节融合术,可以完全消除症状。但术后足的侧方移动受限,故要慎重考虑。近有施行血管植入手术治疗者,但因本病具有自愈性,故非必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