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显微外科手术

显微外科手术

时间:2023-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照侧同样手术暴露,骨折牵引复位,模拟临床常规螺钉内固定,术后两侧髋关节中立位石膏绷带固定2~3周。手术步骤与上述方法相同。血管束移植奠定了坏死骨再血管化的基础。A组血管造影的结果显示,植入血管束末端建立微循环的时间是1周。赵德伟等开展了“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联合髂骨(膜)瓣转移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王坤正、毛履真等进行了吻合血管腓骨移植重建股骨头血供的实验研究。用成熟体健雄性家犬18只,体重为14~18 kg,分为两组;第1组12只,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组。第2组6只,股骨头完全缺血组。Ⅰ、Ⅱ组每只犬左右两侧股骨头颈部分别为实验侧和对照侧。实验在0.5%硫喷妥钠30 mg/kg肌注麻醉下无菌进行,髋关节内侧切口暴露关节,凿断两侧股骨颈,造成股骨颈移位骨折,缝合伤口,术后7 d拆线,2~3周后形成陈旧性骨折,以备实验。模型制备后,实验侧小腿外侧纵切口,游离腓骨小头及腓骨上段6~7 cm锯断,剪断结扎腓骨动静脉远端,沿血管向上游离达动静脉处剪断结扎,使带血管蒂胖骨完全游离,纵形切开腓骨血管滋养孔对侧骨膜,沿腓骨纵轴向两侧分离达腓骨周径的1/2,Ⅰ组(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组):实验侧髋关节外侧切口入路,股骨颈骨折牵引复位,螺丝钉内固定,股骨颈外上方凿成骨槽,股骨头凿成相应的骨洞,深0.5 ~0.8 cm,将游离腓骨远端插入股骨头骨洞内,余部嵌入股骨颈骨槽内。腓骨骨膜呈扇形铺盖在股骨颈骨折断端,大转子外侧解剖出臀下动静脉,在手术显微镜下分别与带血管蒂腓骨近端的腘动静脉吻合,冲洗伤口,逐层缝合。对照侧同样手术暴露,骨折牵引复位,模拟临床常规螺钉内固定,术后两侧髋关节中立位石膏绷带固定2~3周。Ⅱ组(股骨头完全缺血组):两侧髋关节外侧入路切开关节囊,剪断股骨头圆韧带,完全游离股骨头、取出体外,然后再植入关节腔内复位,实验侧螺丝钉固定骨折断端,吻合血管腓骨移植、对照侧单纯螺丝钉内固定于骨折断端,使之牢固。手术步骤与上述方法相同。术后分别进行X线片、病理组织学、电镜、99mTc-亚甲基二磷酸盐骨扫描和四环素荧光标记等观察。实验结果表明:吻合血管腓骨移植为损伤股骨头提供了新的血供系统,坚硬的游离腓骨和金属内固定同时插入股骨头颈部,术后腓骨在骨折区形成骨桥,不仅能消除剪力,而且防止骨折断端旋转移位。移植腓骨骨膜也参与了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修复过程。

门保忠、马承宣等进行了血管束骨内移植重建离断骨血液循环的实验研究。为了研究离断骨在一定应力状态下植入血管束后,能否重建骨的血液循环以及血管束移植对成骨的影响,作者将18只成年杂种犬胫骨两端截断,切除实验骨区的骨膜,胫骨离断面填入硅胶膜以阻断两侧干骺端血供,将离骨段固定于原位;分离出胫前动静脉束并结扎。随机分成3组,实验A组(n = 7):结扎后的血管直接植入骨髓腔;B组(n = 7):血管束打孔后植入骨髓腔;C组(n = 4):离断后的胫骨段内不植血管,作为对照。术后分别于不同时间进行血管造影、血管筑型、大体及组织学和电镜观察。实验结果显示:原实验骨因初期缺血均发生无菌性坏死;在一定应力状态下,血管束骨内移植后,植入的血管再生旺盛,骨髓腔内成骨活跃。血管束移植奠定了坏死骨再血管化的基础。实验结果表明,血管束骨内植入后血管组织确有再生并伴有旺盛的成骨。A组1周内连续行股动脉造影,第7天胫前动脉方显影,说明末端建立微循环的时间起码需要1周。B组术后即刻造影胫前动脉显影,说明血管束末端因打孔建立了动静脉瘘。组织学观察发现,术后4周,血管再生旺盛,成骨活跃,血管铸型立体显示了再生血管网芽生于植入的血管束。电镜下发现新生的血管结构同正常的血管。综上所述,在阻断离断骨块上下血运的条件下,血管束末端可以芽生、扩展,建立有效的微循环,且未发生栓塞现象。A组血管造影的结果显示,植入血管束末端建立微循环的时间是1周。本实验的特点:①对血管束植入骨组织后的通畅情况做了动态血管造影观察,结果显示建立微循环的时间是1周;②观察到了血管植入后的成骨规律;③血管铸型的应用,立体、直观地显示了新生的血管网萌生于植入血管束;④截骨端置入硅胶膜,排除了骨髓腔两端血管长入的可能性。

王岩等在国内率先开展显微外科技术重建股骨头坏死的血液循环治疗中期股骨头坏死。

赵德伟等开展了“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联合髂骨(膜)瓣转移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