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体的阴阳

人体的阴阳

时间:2023-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体阴阳功能必须平衡,否则就会出现疾病,《生气通天》“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这六者虽然不是人体的阴阳而是天之阴阳,但是它们是人体疾病的病因,也就是说对于人体是有影响、有关联的。

人体阴阳有下面的一些方面:

第一,阴阳是泛指或确指人体的部位和组织,泛指的如背为阳,腹为阴,腰以上为阳,腰以下为阴等等。又如脏为阴,腑为阳,血为阴气为阳等等。

内经中大多情况阴阳又是某种确指,如将人体的经脉按阴阳划分为十二经脉,即手(足)太阳经,手(足)少阳经,手(足)阳明经,手(足)太阴经,手(足)少阴经,手(足)厥阴经。十二经脉分别对应的脏腑经脉是完全确定的,因此它是一种确指。是中医重要的理论。

内经中讲到人的阴阳,有时也叫做阴气阳气,大多是指阳经脉(太阳、阳明、少阳)、阴经脉(太阴、少阴、厥阴)或者指营气、卫气。而且通过上下文也可以进一步判定。如阳病常指三阳经脉病;而阳盛生外热,就是指卫气盛生外热等,这些也属于一种确指。

第二,阴阳是泛指人体的两种对立的功能,同时这两种功能又有相互补充的统一性,例如《生气通天》“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句中“起亟”的含义,古注认为是“阴极而阳起也”,即阴达到极点后阳因之而生。人体阴阳功能必须平衡,否则就会出现疾病,《生气通天》“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调经》“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第三,阴阳指病原,《天元纪》“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这六者虽然不是人体的阴阳而是天之阴阳,但是它们是人体疾病的病因,也就是说对于人体是有影响、有关联的。

阴阳理论和脏腑营卫等理论成为了中医病理学的基础理论,内经用它们解释各种病理,这在内经时代许多生理、病理等原因不清楚的情况下,使用它们就非常优越,可惜以后两千多年来中医的发展,没有对内经许多重要课题作进一步的研究,致使中医生理学、病理学,病源学都停滞不前,形成今天大大落后于现代科学的局面。本解读就是希望比较彻底地弄清楚内经的生理学、病理学,病源学内容,为它们的现代化铺平道路。也就是为中医的现代化铺平道路。

内经特别强调阴阳的相对性,例如五脏为阴,心属于手少阴,肝属于足厥阴,肺属于手太阴,脾属于足太阴,肾属于足少阴。而又认为《阴阳系日月》“其于五脏也,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阳中之少阴,肝为阴中之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太阴。”这后者的存在,极大的增加了五脏阴阳的不确定性,而中医理论是要求一定的确定性,后来的中医实践证明,只有前者,即五脏为阴、五脏分别属于手足少阴等十二经,才是有用的理论。换句话说,真正有效的阴阳理论,恰好是比较确定的阴阳理论。当然阴阳适当的不确定性,是弥补古代生理学、病理学、病原学不发展所必需的,例如古代不清楚发热原因,就以“正邪纷争,寒热往来”“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来解释发热,正是由于人体阴阳的某种不确定性,才使得这种解释比较合理。今天或者不远的将来,应该根据我们现在所了解的发热的生理、病理原因,去说明去规范或者修正“正邪纷争”和“阴虚”“阳盛”的发热原因。这只是一个例子,内经中关于各种生理病理病因的解释是很多的,都亟待加以现代化。当前这种工作必须在现代科学指导下经过认真的科学研究后慎重地进行,中医尽管落后于现代科学,但是它是二千多年来实践的积累。正宗的传统中医理论,如果排除内经中后来没有使用的天人合一理论,实际上是完全的科学理论,只是由于封闭的原因,没有包含现代生理、病理和病原学的成果。而这正是中医现代化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