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肠病
《宣明五气》“大肠小肠为泄。”《邪气脏腑病形》“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四时气》“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师传》“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寒……肠中寒,则肠鸣飧泄,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小腹痛胀。”《百病始生》“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
内经《本输》“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故文中有“与胃同候”,也就是说,通常说的胃病,包含了大、小肠的疾病。这里讨论的只是单纯的大肠病。
泄:泄是大肠病的主要病证,同时出现的还有腹痛、腹胀、肠鸣,“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
虽然没有泄,而是“肠中切痛而鸣濯濯”,仍然是大肠病。大肠气逆,会造成气冲胸而喘。
(二)大肠手阳明病
《五脏生成》“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厥论》“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痓,治主病者。”《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隔。”
大肠手阳明病与大肠病很不相同,是主津液所生病,其病如下。
齿病:有“龋齿”、“齿痛”、“齿寒”等。
喉痹、嗌肿:文中所谓“痹隔”,痹而隔塞,应该还是指的喉痹。“颈肿”也应该是嗌肿。
鼻衄、鼻干、口干:这些都是津液不足所致病。
不得卧:这是大肠病及胃,《逆调》“胃不和则卧不安。”
目痛、目黄:内经认为是阳明“其脉侠鼻络于目。”
寒、热:手阳明“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这些都是手阳明脉所过部位。
此外聋证常见于少阳,杂病时见于肾,手阳明聋证,是由于“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入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颊偏齿;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即手阳明之别也入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