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脑出血:脑出血又叫脑溢血,是指脑实质内血管破裂造成的出血,不包括外伤性脑出血。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脑出血大多数在大脑半球,少数原发于脑干和小脑。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是脑出血的常见病因。脑出血发病突然,病程进展迅速,严重时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恶化。病人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呕吐和大小便失禁,并可伴有头痛和血压升高。由于出血量和出血部位不同,临床预后也不同。
脑出血的病死率高于脑梗死,但病人从急性期经抢救存活以后的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认知能力通常比较好。脑出血复发的危险性也比较多。
(2)双重中风:所谓“双重中风”就是指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并存,因此又叫做“混合性中风”。“双重中风”多发生于老年人,大部分的病人有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的病史,且发病之初均有血压升高的征象。多数病人在活动状态下发病。出现偏瘫和意识障碍,但都比较轻微。有轻微的头痛、呕吐、脖子硬等症状。做CT和磁共振检查,可见出血病变与梗死病变共存,但直径不超过2厘米。“双重中风”并不意味着危险加倍,总的来说,双重中风的症状比较轻,病死率低,预后较好。
(3)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病因是先天性动脉瘤(约80%),其次是脑血管畸形和高血压性脑内小动脉的微小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约半数在40~60岁发病,女性多于男性。常突然发病,表现为突然剧烈头痛,颈背部或下肢疼痛,恶心、呕吐、畏光和嗜睡,可出现意识丧失,眼底可见玻璃体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令人沮丧,主要是因为该病极易复发再出血而引起死亡。糖尿病患者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不常见。许多病人需要开颅手术治疗。
(4)腔隙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较常见的类型,占脑梗死的20%左右。梗死发生在脑深穿支动脉及其分支动脉,引起的脑深部组织的小灶性、缺血性脑梗死软化灶,病变最大直径一般不超过2厘米。绝大多数病人有多年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病人发生腔隙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8倍,吸烟者增加5.6倍,糖尿病患者增加1.3倍,而经常适度锻炼者危险性减少60%~70%。病人表现为急剧的单纯性运动障碍,可从轻度偏瘫发展至全瘫,但无语言困难、感觉异常等症状。很多病人表现为恶心,呕吐,站立不稳,感觉周围的东西在旋转。这提示脑基底区域,小脑等梗死。
大约1/4的病人有短暂脑缺血发作史。多发生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表现为短暂的肢体无力,视力下降,恶心,眩晕,站立不稳。大约数分钟就可以缓解,反复发作。
糖尿病患者合并脑梗死与持续的高血糖,高血压密切相关。反复发作是糖尿病患者合并脑梗死的特点,症状随发作次数增加而加重。脑梗死严重破坏了病人的运动、理解和记忆能力。造成许多病人生活不能自理。严重脑梗死可以置人于死地。
糖尿病患者合并脑梗死的治疗特别注意严格控制血糖、血压、戒烟。可以根据医生的意见选用扩张血管,抗凝等药物。目前血管内溶栓,球囊扩张等技术大大提高了治疗的效果,减少病人发生残疾的机会。
(5)脑栓塞与脑血栓:脑栓塞是指由于颅外栓子随血流进入脑循环,阻塞脑动脉引起。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40岁以下的青壮年多见。起病急骤,常在数秒内达到顶峰,表现为突然的偏瘫,失语,神志不清甚至昏迷。病人既往常合并风湿性心脏病,下肢静脉血栓等疾病。脑血栓是脑血栓形成的简称,因局部血流缓慢,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黏稠度升高等而逐渐形成血栓而阻塞血管,因而起病较缓慢,从发病到病情发展到高峰,多需数十小时至数天。常在睡眠中或安静时发生,一些人睡前往往没有任何先兆症状,晨醒时发现偏瘫或失语,可能与休息时血压偏低、血流缓慢有关。腔隙性脑梗死就是脑血栓的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