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心理干预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目的是了解社区人口的健康状态和种种心理负担。指导肾病患者做好心理调适,提高应激能力,采取措施,使其缓解压力,积极应对,得到社会的支持;心理失调者更是社区护理工作者关注的对象。
躯体疾病时患者的心理反应常常表现为:焦虑、易激惹、孤独感、依赖、多疑、自尊增强等。目前,临床心理专家主要采用两种模式开展心理调适过程,一种为自我心理学模式,一种为应激关联模式,自我心理学模式调控能力有限,常采取应激关联模式.。应激一旦发生,便会打破原有的平衡状态,从生理上看,应激意味着机体稳定的破坏。
(一)焦虑
不同的人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不同,如有的喜欢在大众面前演讲,而有的则非常畏惧。人们对焦虑的耐受性不一样,因而确定什么样的焦虑是病态的可能比较困难。然而,当一个人在不应该产生焦虑的时候出现焦虑,并且焦虑很严重,持续时间很长,影响到日常生活,那么其焦虑可能是一种疾病了。
焦虑性障碍造成苦恼,并干扰个体日常生活,因而可导致抑郁。有些人可以同时发生焦虑和抑郁,也有些人先出现抑郁,后来才出现焦虑。焦虑是维持人对外部事物产生灵活反应的基本要素,是人们能够在危险环境中生存的基础。一定程度的焦虑才能使人在危险的处境保持适当的警觉。慢性肾脏病患者焦虑适度有利于疾病的恢复,他们可以及时调整疾病各阶段的注意事项,提高生活质量,若焦虑过度,则须看心理医生。
(二)易激惹
顾名思义,易激惹是由一些小事就可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或不愉快。慢性肾脏病患者由于对未来生活的失望或失去了目标,生活的不舒适、不顺畅,疾病早期易存在易激惹现象,随着疾病的进展,他们慢慢接受了现实,情绪会稳定下来。无论哪种慢性疾病,易激惹现象在患者的疾病早期都普遍存在。
(三)孤独感
有人类生存的地方,必有孤独的存在。孤独是缺乏正常社会接触。但孤独感却来自心灵有意的隔阂。
孤独一般有两种类型:其一是情绪性隔绝,指孤独者不愿意与周围人来往;其二是社会性隔绝,指孤独者不具有朋友或亲属的关系网。 孤独,并不是单纯的独自生活,也不意味着就是独来独往。一个人独处,可能并不感到孤独;而置身于大庭广众之间,未必就没有孤独感产生。孤独产生的原因多且复杂,比如事业上的挫折,周围没有朋友,疾病引起等。此外,孤独的产生也与人的性格有关,比如有的人情绪易变,常常大起大落,容易得罪别人,因而使自己陷入一种孤独的状态;还有的人善于算计,凡事总爱斤斤计较,考虑个人的得失太重,因此造成了人际交往的障碍。
一般来说,孤独是一种人们不愿接受的状态,它给人们带来的是种种消极的体验,如沮丧、失助、抑郁、烦躁、自卑、绝望等,因此孤独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危害。据统计,身体健康但精神孤独的人在十年之中的死亡数量要比那些身体健康而合群的人死亡数多1倍。人的精神孤独所引起的死亡率与吸烟、肥胖症、高血压引起的死亡率一样高。但是这不表明孤独一定会有不良情绪,不良情绪出自孤独感。
孤独者应注意培养自己生活的乐趣,经常抽出一点时间主动接触别人,逐渐改变自己封闭的生活方式。平时有意识地参加一些群体活动,加强自己的参与感,这会令你发现许多有趣的事和人,使你不知不觉地与他人融为一体。
(四)依赖
依赖指依靠别的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给。简单说,容易依赖的人,不管他依赖的是人、是物或是工作,常常觉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不够充足,或是根本没有,认定那个假定的依赖对象可以为他带来满足。慢性肾脏病患者,尤其进入了4、5期的患者,由于疾病的折磨,有的不能行走,不能自己如厕等,需要他人的照顾,但一旦病情允许,要放弃对他人的依赖。从自理中体会生活的乐趣。
(五)多疑
正常的猜疑人皆有之,不属于心理问题。多疑则是猜疑的极端状态,绝大多数都是无端生疑,不仅在量上表现为更多的猜疑,而且在质上属于毫无根据、纯粹是为了证明成见或偏见的猜疑,是心理失衡的表现。慢性肾病患者产生多疑的原因,常见于认为周围人看不起自己、嫌弃自己,将这种偏见强加于自己。对于有多疑的慢性肾病患者,护理人员做好他们周围人的工作,让他们主动接触患者,使其打消顾虑,恢复正常心态。
(六)自尊的增强
维护自尊是人的本能和天性,当然这里也要有一个度和一个弹性的区间。为人处事若毫无自尊,脸皮太厚,不行;反过来,自尊过强,脸皮太薄,也不好。正确的原则是:从实际的需要出发,让自尊心保持一定的弹性。有的肾病患者得病后,仍按原有的生活节奏生活,如果超出了自己的体力、能力的限度,最终受伤害的是自己。因此,善意地提醒肾病患者,一切活动均依据自身的状况来完成,减少自尊带来的伤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