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药物治疗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药物治疗

时间:2023-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感染性心内膜炎常存在诊断不清的问题。7.β-内酰胺类抗感染药物,如青霉素、氨苄西林等,在链球菌、葡萄球菌、肠球菌引起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中可供选择。肠球菌性心内膜炎治疗中,为获得协同杀菌作用可联合使用氨基糖苷类。8.感染性心内膜炎好发人群,如修复瓣膜病人,在进行可引起菌血症的操作之前,应该预防性地给予抗感染药物,给药方法根据可能致病菌、药物性能确定。

1.感染性心内膜炎在健康人中不常见,病人往往存在心脏瓣膜异常(如修复或人工瓣膜)和其他危险因素(如静脉滥用药物)。

2.常见致病菌为链球菌(50%~60%)、葡萄球菌(30%~40%)、肠球菌(5%~20%)。

3.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变化大且不典型,尽管发热、心脏杂音通常可见,外周表现(Osler结节)并不一定出现。

4.感染性心内膜炎常存在诊断不清的问题。非特征性的体征、症状、实验室检查指标非常重要,但有时不能确定诊断。重要的诊断指标有血培养结果(确定致病菌)、食管超声心动图(确定有无瓣膜赘生物)。

5.细菌培养、药敏结果非常重要。大剂量、杀菌性药物、长疗程(4~6周)抗感染治疗。

6.某些情况下,如病人出现急性心力衰竭,外科瓣膜置换是重要治疗手段。

7.β-内酰胺类抗感染药物,如青霉素、氨苄西林等,在链球菌、葡萄球菌、肠球菌引起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中可供选择。肠球菌性心内膜炎治疗中,为获得协同杀菌作用可联合使用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适用于耐药菌感染和青霉素过敏病人。

8.感染性心内膜炎好发人群,如修复瓣膜病人,在进行可引起菌血症的操作之前(如口腔科处理),应该预防性地给予抗感染药物,给药方法根据可能致病菌、药物性能确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