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检查目的与方案】
1.影像检查目的 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病变的部位、数目、大小和范围,帮助确定治疗方案,治疗后随访。
2.影像检查方案 超声是肝癌检查常用的方法,但对微小肝癌检出率不高。术中超声对小病灶检出率最高,但有创伤,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螺旋CT及MRI可提高微小肝癌的检出敏感性和定性准确性。特别是MRI在肝结节病灶的鉴别诊断中优于CT、超声。血管造影可将诊断与介入治疗同时进行。对中晚期肝癌则超声、CT、MRI均能作出诊断。
【影像诊断】
1.超声 肿块内部表现均匀或不均匀的弱回声、强回声和混杂回声。周围可见完整或不完整的低回声包膜,在侧后方形成侧后声影。少数肿瘤周围血管受压,在肿瘤周围产生窄带环状低回声。肝门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胆管内形成的癌栓可呈相对高回声。
2.CT 分巨块型、结节型和弥漫型。
(1)平扫:结节型:结节直径小于5cm,单发或多发,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有假包膜者边缘清晰光滑。弥漫型:结节分布广泛,境界不清,多呈低密度,少数呈等密度或高密度。巨块型:肿块直径超过5cm,可有中央坏死而出现更低密度区,如有出血或发生钙化则肿块内表现为高密度。有时肿块周围出现小的结节灶,称为子灶。
(2)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呈明显的斑片状、结节状早期增强,CT值迅速达到峰值。肝门静脉期。肿瘤增强密度迅速下降。肝癌的时间-密度曲线呈速升速降型(图2-6、2-7)。
图2-6 小肝癌
A.CT平扫,肝左叶外侧段肿块,边界清楚(箭);B.CT增强扫描动脉期,肝左叶外侧段病灶,早期强化(箭);C.CT增强扫描肝门静脉期,病灶成低密度(箭);D.肝实质期扫描,病灶呈低密度,境界清晰
如有肝门静脉、肝静脉及下腔静脉侵犯或癌栓形成,表现为肝门静脉、肝静脉或下腔静脉扩张,增强后出现充盈缺损;胆道系统侵犯,引起胆管扩张;肝门部或主动脉旁、腔静脉旁淋巴结增大提示淋巴结转移;同时出现肺、肾上腺、骨骼等器官的转移,提示肝癌已属晚期。
3.MRI
(1)T1WI:肿瘤呈稍低或等信号,肿瘤出血或脂肪呈高信号,坏死囊变则为低信号。40%肝癌可见表现为低信号环的肿瘤假包膜。
图2-7 肝癌
A、B.巨块型肝癌,A.CT平扫,右肝巨大肿块,边界清楚,内部密度不均,见小片更低密度区;B.CT增强扫描动脉期,右肝病灶,早期强化,内部密度不均匀;C.CT增强扫描肝门静脉期,肿块呈低密度,内见肿瘤血管湖影;D、E、F.肝DSA检查,显示肿瘤供血的肝动脉增粗,肿瘤内显示异常肿瘤血管,肝动脉包绕肿瘤,呈抱球状
(2)T2WI:肿瘤呈稍高信号。80%>5cm的肝癌T2WI信号不均匀,呈“镶嵌征”。肝门静脉周围出现高信号套袖状水肿提示肿瘤侵犯肝门静脉。
(3)动态增强表现类似于CT表现(图2-8、2-9)。
图2-8 小肝癌
A.MRI T1WI右肝肿块,呈低信号(箭);B.MRI T2WI肿瘤实质呈稍高信号;C.T1WI动态增强前扫描(平扫),右肝肿块呈低信号,周围肝实质信号不均,肝实质内可见多发结节,提示有慢性肝病,肝硬化基础病变;D.MRI增强动脉期,病灶早期出现强化;E.MRI增强静脉期,病灶实质强化幅度低于肝实质;F.肝实质期扫描,病灶呈低密度,境界更加清晰
图2-9 巨块型肝癌
A.MRI T1WI右肝肿块,呈低信号,病灶中央为更低信号,周围可见低信号假包膜影;B.MRI T2WI肿瘤实质呈稍高信号,中央为更高信号,代表肿瘤内部坏死区;C.MRI增强动脉期,病灶早期出现强化;D.MRI增强静脉期,病灶实质强化幅度低于肝实质,强化不均匀,中央见不强化的肿瘤坏死区
4.血管造影
(1)肿瘤供血的肝动脉增粗。
(2)肿瘤内显示异常肿瘤血管,可见肿瘤血管湖(图2-10)。
(3)肿瘤染色,勾画出肿瘤的大小。
(4)肝血管受压拉直、移位,或包绕肿瘤、呈抱球状。
(5)动静脉瘘:肝动脉-肝门静脉瘘或肝动脉-肝静脉瘘。
(6)肝门静脉或肝静脉癌栓。
【结合临床】
1.肝癌起病隐匿,早期多无症状,中晚期可出现右上腹肝区疼痛,常为持续性钝痛。
2.消化道症状:胃纳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或便秘,有时可有上消化道出血、便血等。
3.晚期患者出现消瘦乏力,呈进行性加重,黄疸及不明原因的发热。
4.体检右上腹部可扪及肝大或肝区肿块。可有腹水征、脾大体征。
图2-10 肝动脉插管碘油栓塞化疗(TACE)随访
该患者半年内经3次TACE治疗(图A、B,E、F,IJ),每次TACE治疗后1个月CT扫描(图C、D,GH,KL)可见肝内病灶逐步缩小,病灶内碘油沉积趋致密
5.血清甲胎蛋白(AFP)测定:AFP>400μg/L即可考虑肝癌诊断。
【鉴别诊断】
早期肝癌常需与血管瘤、肝硬化再生结节、转移性肝癌、肝腺瘤、肝局灶性结节状增生(FNH)等鉴别。
肝血管瘤增强扫描表现为对比剂逐渐由周围向肿瘤中央填充,MRI检查T2WI呈现“亮灯泡征象”。
肝硬化结节无肝动脉供血,动脉期增强不明显。
肝细胞腺瘤一般发生于长期口服避孕药的妇女,肿瘤富血供。
典型的FNH中央有瘢痕组织,增强扫描表现为中央放射状低密度的富血供肿瘤。延迟扫描肿块可与正常肝组织密度相似。
【治疗原则】
早期诊断,早期手术切除仍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不能切除的肝癌,可进行肝动脉插管碘油栓塞化疗(TACE)或肿瘤消融术治疗。
【临床演变与复查】
肝癌切除术后在及时发现复发灶方面,MRI优于CT、超声。通常将术后3个月出现的新病灶视为复发,MRI表现和原发灶性质相同。术后AFP未降至正常或短期内又上升,或原来可疑病灶增大,通常归属术后残存,需与手术瘢痕鉴别。术后瘢痕短时间内因炎性反应和水肿,信号表现为长T1长T2或混杂T2信号,随时间延长,术后瘢痕呈长T1短T2信号,边界清楚。介入治疗后改变:肿瘤TACE术后的信号改变和时间有关,治疗后短时间内,病灶在T1WI和T2WI均呈高信号,以后病灶信号逐渐下降。坏死不彻底的病灶在T2WI呈混杂信号,存活组织为长T2信号。增强扫描存活肿瘤强化较明显。对于包膜的浸润和包膜的炎性反应,MRI难以鉴别,需借助超声、CT引导下穿刺活检。
经皮穿刺无水乙醇瘤内注射治疗后,肿瘤凝固性坏死组织呈长T1短T2信号,存活组织为长T2信号。液化坏死表现为病灶中心长T2信号。MRI在鉴别肿瘤的凝固性坏死和液化坏死方面优于超声和CT。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