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二节慢性胆囊炎(

第二节慢性胆囊炎(

时间:2023-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瓷胆囊为胆囊壁不规则增厚,回声增强呈弧形蛋壳样改变,是慢性胆囊炎的另一种特征性表现。少数患者可见胆囊壁钙化,瓷胆囊是慢性胆囊炎的典型改变。慢性胆囊炎是常见的胆囊疾病,一般认为是细菌感染和代谢失常所致,其次是胆管梗阻所致。多数胆囊壁炎性增厚呈双边或多边征象,均匀增厚,腔内面光滑。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囊壁可为不均匀增厚,但增厚的囊壁内有低密度影,常呈分层样改变。

【影像检查目的与方案】

1.影像学检查的目的 ①明确临床诊断;②帮助确定治疗方案;③治疗后复查。

2.影像学检查方案 超声是首选的检查方法。CT、MR可作为进一步检查的手段,MRI能发现CT不能发现的阴性结石。

【影像诊断】

1.超声 胆囊体积可正常或缩小,囊壁增厚,囊腔缩小,囊内透声差,常呈液性混浊暗区。瓷胆囊为胆囊壁不规则增厚,回声增强呈弧形蛋壳样改变,是慢性胆囊炎的另一种特征性表现。

胆囊收缩功能明显降低或消失。慢性萎缩性胆囊炎,难以显示清晰的无回声胆汁透声区。

2.CT 胆囊壁增厚是主要表现之一,胆囊充盈良好时如壁的厚度>3mm,有一定意义。胆囊体积通常缩小,内含有高密度、低密度和混合密度的结石影(图3-5)。少数患者可见胆囊壁钙化,瓷胆囊是慢性胆囊炎的典型改变(图3-6)。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较少见,表现为胆囊壁不规则增厚,中间可见带状低密度影,呈夹心饼干样改变(图3-7),肝胆交界面不清,胆囊内可见结石影,容易与胆囊癌混淆(图3-8)。

3.MRI 胆囊壁增厚,胆囊腔缩小,胆囊内可见无信号结石影。

【结合临床】

慢性胆囊炎是常见的胆囊疾病,一般认为是细菌感染和代谢失常所致,其次是胆管梗阻所致。可以为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也可开始即为慢性,往往与胆石症共存。

女性多见,男女之比为1∶1.5,发病年龄为30~50岁。

图3-5 慢性胆囊炎

A.CT平扫见胆囊缩小,壁明显增厚,内可见多个类圆形低密度结石影(箭头);B.CT增强动脉期胆囊壁增厚,有强化;C、D.CT增强静脉期见胆囊壁增厚,均匀强化,周围可见少量渗出

图3-6 慢性胆囊炎

A.CT平扫见胆囊缩小,壁增厚、毛糙,可见蛋壳样高密度钙化(箭);B.CT增强见胆囊壁轻度强化

图3-7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

A.CT平扫见胆囊增大,壁不均匀增厚,内可见低密度影(箭);B.CT增强见胆囊壁不均匀强化,呈“夹心饼干”样改变

图3-8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

A.CT平扫见胆囊增大,壁不均匀增厚毛糙呈分层样改变,边缘模糊;B.CT增强见胆囊壁强化明显,中间可见低密度影,呈“夹心饼干”样改变(黑箭),胆囊壁与肝及腹壁分界不清,腹壁受累(白箭头)

与胆石症的临床症状基本相同,表现为右上腹痛、不适或腹胀,病程中可有急性胆囊炎发作史。

主要体征是胆囊区的局限性疼痛和墨菲征(Murphy’s sign)阳性。

【鉴别诊断】

慢性胆囊炎、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应与厚壁型胆囊癌、腺肌增生症鉴别:上述病变均可致胆囊壁增厚,而胆囊癌也可在胆囊炎的基础上发生,因此鉴别有时较为困难。当胆囊壁>3.5mm,不规则增厚,黏膜线中断时要考虑胆囊癌。多数胆囊壁炎性增厚呈双边或多边征象,均匀增厚,腔内面光滑。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囊壁可为不均匀增厚,但增厚的囊壁内有低密度影,常呈分层样改变。腺肌增生症囊壁增厚,对比剂进入胆囊壁扩大的罗-阿(Rokitansky-Aschoff)窦显示“花环征”,为本病的特征。

【治疗原则】

慢性结石性胆囊炎首选手术治疗,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可用抗炎对症治疗或手术治疗。

【临床演变与复查】

慢性胆囊炎不处理,可发展为急性胆囊炎。长期炎症反复发作,可发展为胆囊癌。

慢性胆囊炎手术治疗后少数患者残留胆囊管较长时,残端可囊状扩张呈胆囊样,可再次表现胆囊炎征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