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二节脾血管瘤(

第二节脾血管瘤(

时间:2023-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X线 腹部平片多无阳性发现,当血管瘤巨大时,可表现为脾影增大或脾区巨大团块状软组织影。若有钙化,可表现为多发小斑片、斑点状或弧线形致密影。表现与肝海绵状血管瘤极为相似。也有患者由于脾功能亢进而产生贫血、乏力、心悸等症状。最严重的并发症是破裂出血,故怀疑脾血管瘤时严禁做诊断性脾穿刺术。巨大脾血管瘤或伴有其他并发症时应行脾切除治疗,效果良好。

【影像检查的目的和方案】

1.影像检查的目的

(1)支持或否定临床诊断;

(2)明确病变的范围、部位和大小,从而帮助确定治疗方案;

(3)随访。

2.影像检查方案 超声可对大多数血管瘤作出明确诊断,CT和MRI有更高的定性价值。

【影像诊断】

1.超声 病灶表现为境界清晰、边缘不规则的回声增强区,回声分布稍不均匀,病变区有圆点状及细管状无回声区,有时可见病变外血管进入,呈边缘缺裂现象。有大血窦存在时,呈相应的无回声区,内部结构类似肝低回声血管瘤。病变外周呈中等回声线状环绕。

2.X线 腹部平片多无阳性发现,当血管瘤巨大时,可表现为脾影增大或脾区巨大团块状软组织影。若有钙化,可表现为多发小斑片、斑点状或弧线形致密影。

3.CT

(1)平扫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或稍低密度影,边缘较清楚,可伴有钙化。

(2)增强后可表现为

①从病灶周边开始强化,然后逐渐向中央填充,延迟后与正常脾实质密度较一致,若有中央瘢痕,则可形成星芒状略低密度。表现与肝海绵状血管瘤极为相似。

②部分血管瘤增强扫描早期即可形成高于脾实质的明显的强化灶(图5-3)。

③弥漫性脾血管瘤,平扫时病灶显示欠清晰,动脉期正常脾强化明显,病灶强化不明显,使得病灶显示清晰,表现为脾弥漫分布的大小不等的低密度灶,边缘清楚,随着增强扫描时间的延迟,病灶逐渐被对比剂填充,与脾等密度,病灶明显减少或消失。

4.MRI 对脾血管瘤的显示较CT更敏感,T1WI的信号强度稍低于正常脾组织,T2WI则表现为均匀的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的表现模式与CT类似(图5-4、5-5)。

【结合临床】

1.脾血管瘤是脾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多数患者发病年龄为20~50岁,男性多于女性。

图5-3 脾血管瘤

A.CT平扫,脾实质内类圆形略低密度灶,边界欠清晰;B、C(图C为冠状面重建)增强扫描动脉期示该病灶呈明显的不均匀强化,密度高于周围脾实质,边界较清晰;D.静脉期,病灶呈均匀高密度,与周围脾实质密度相似

2.病理上类似于身体其他部位的血管瘤,常为海绵状血管瘤。

3.大部分患者无症状,多为体检时偶然发现,少数较大的血管瘤可伴有脾增大而压迫周围脏器产生症状,偶有脾血管瘤破裂出血引起急腹症,表现为突发腹痛、血压下降和休克。也有患者由于脾功能亢进而产生贫血、乏力、心悸等症状。

【鉴别诊断】

典型血管瘤由于增强表现非常有特征性,容易确诊。少数不典型血管瘤需要与富血供的转移性肿瘤鉴别。

【治疗原则】

图5-4 脾血管瘤

A.MRI T2WI,脾内卵圆形高信号肿块,边界清,内部信号欠均匀;B.T1WI,信号改变不明显,略呈低信号;C.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周边环形强化;D、E.静脉期及延迟扫描,病灶逐渐被对比剂填充,信号高于周围脾实质,边界清晰

脾血管瘤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最严重的并发症是破裂出血,故怀疑脾血管瘤时严禁做诊断性脾穿刺术。巨大脾血管瘤或伴有其他并发症时应行脾切除治疗,效果良好。

图5-5 脾血管瘤

A.T2WI脾实质内多发大小不等的高信号结节灶,形态欠规则,边界尚清晰;B.T1WI脾内病灶呈等信号;C.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呈不均匀的强化;D.静脉期,大部分病灶强化呈等信号

【临床演变与复查】

可采用超声等影像检查随访病灶的大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