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四节脾淋巴瘤(

第四节脾淋巴瘤(

时间:2023-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影像检查的目的 ①支持或否定临床诊断;②明确病变的范围、明确临床分期从而帮助确定治疗方案;③治疗后随访。脾淋巴瘤极少有坏死囊变,除非治疗后出现。大部分脾淋巴瘤可合并后腹膜淋巴结肿大。1.脾淋巴瘤可以是全身淋巴瘤脾受累,也可以是原发于脾的淋巴瘤。恶性淋巴瘤脾浸润的发生率达40%~70%。一般淋巴瘤病灶囊性成分较少,并常伴有腹膜后明显的淋巴结肿大。

【影像检查的目的和方案】

1.影像检查的目的 ①支持或否定临床诊断;②明确病变的范围、明确临床分期从而帮助确定治疗方案;③治疗后随访。

2.影像检查方案 超声常首先发现脾内病灶,但定性诊断需要CT和MRI进一步检查。

【影像诊断】

1.超声

(1)脾增大,回声常略低于正常脾,回声分布尚较均匀;

(2)局限性病灶呈单个或多个圆形散在分布的无回声区或低回声区,境界清楚,轮廓光滑整齐,远侧多无明显增强效应;

(3)脾内多发结节状淋巴瘤呈蜂窝状无回声区,间隔多呈较规则的线状回声。大的融合性肿瘤轮廓多呈分叶状,有的内部类似囊肿的无回声区,远侧回声可有增强。彩色多普勒及能量多普勒,部分淋巴瘤体内血流有轻中度增多,血流丰富者及稀少者均较少,病变周边处及病变内部往往可探及动脉血流。

2.CT 脾淋巴瘤病理分为4型。

(1)弥漫浸润型:脾弥漫性肿大,无明显肿块形成,镜下瘤细胞呈弥漫或小结节状分布,直径<1mm;

(2)粟粒状结节型:病灶为无数直径1~5mm的小结节(图5-7);

图5-7 脾大B细胞恶性淋巴瘤

A.CT平扫;B.增强扫描,脾大,平扫未见明显异常密度病灶,腹膜后见多发肿大淋巴结影(细箭),增强后脾内见弥漫分布多发、大小不等低密度区,边缘模糊(粗箭)

(3)多发肿块型:病灶直径可为几个厘米(图5-8);

(4)巨块型:肿块直径>10cm(图5-9)。弥漫浸润型及粟粒状结节型表现为脾大,有时因结节太小CT难以显示,增强时可表现为脾密度不均匀。多发肿块型及巨块型除脾大外,还可见脾单发或多发低密度肿块,边缘模糊不清。增强扫描后肿块与正常脾组织密度差别增大,病变显示更清楚。脾淋巴瘤极少有坏死囊变,除非治疗后出现。大部分脾淋巴瘤可合并后腹膜淋巴结肿大。

图5-8 脾B细胞型淋巴瘤

A.CT平扫,脾大,形态改变,内有两个不规则的低密度占位,密度不均,边界欠清;B、C.分别为增强扫描动脉期、静脉期,增强扫描后见脾肿块有不均匀强化,病灶边缘不光整

图5-9 脾大B细胞恶性淋巴瘤

A.CT平扫;B.增强扫描,脾大,形态改变,增强扫描后见脾巨大肿块(粗箭),有强化,其内少有条索状低密度坏死区,病灶边缘不光整,脾门结构紊乱,腹腔干动脉旁多发成团的肿大淋巴结(细箭)

3.MRI MRI平扫缺乏特异性,MRI增强快速扫描对脾淋巴瘤的显示和诊断有价值。脾淋巴瘤的增强表现可多种多样,弥漫型表现为大片不规则异常信号,局灶型淋巴瘤在T2WI呈低信号,有助于区别淋巴瘤和转移瘤,转移瘤很少呈低信号,多呈等信号或高信号。

【结合临床】

1.脾淋巴瘤可以是全身淋巴瘤脾受累,也可以是原发于脾的淋巴瘤。在病理上分为Hodgkin病(HD)和非Hodgkin淋巴瘤(NHL)两大类。大体可分为四型:均匀弥漫型、粟粒结节型、巨块型和多肿块型。恶性淋巴瘤脾浸润的发生率达40%~70%。

2.主要临床表现为脾增大和因脾增大造成的压迫症状如上腹部不适、食欲缺乏,以及贫血和低热。

【鉴别诊断】

转移瘤 临床表现和病史可提供参考,转移瘤表现多样,可以是囊性病灶伴有囊壁的强化,可以是囊实性并存。一般淋巴瘤病灶囊性成分较少,并常伴有腹膜后明显的淋巴结肿大。

脾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可无特征性,必须结合其他临床资料,必要时做穿刺活检明确。

【治疗原则】

1.对于脾原发淋巴瘤的治疗,多数学者主张行脾切除术,术后辅助化疗及生物治疗。Ⅰ、Ⅱ期患者的3年生存率达60%,5年生存率约45%。

2.脾淋巴瘤为全身淋巴瘤一部分时,应根据分期进行放化疗。

【临床演变与复查】

脾淋巴瘤经过化疗后可缓解消失,但常复发。采用CT检查对淋巴瘤的治疗效果进行监测,准确性较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