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检查的目的和方案】
1.影像检查的目的
(1)明确原发肿瘤有无脾的转移和侵犯;
(2)帮助确定肿瘤的分期和选择治疗方案;
(3)评估肿瘤的疗效。
2.影像检查方案 超声检查可以帮助筛选脾是否正常。超声发现脾病变后应进一步进行CT检查,并且必须增强扫描。MRI检查可以对CT检查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帮助病灶的定性诊断。必要时可行影像学引导下穿刺活检。
【影像诊断】
1.超声 脾单发或多发占位性病变,声像图多样化,消化道肿瘤脾转移灶多呈强回声型和“牛眼征”表现,卵巢癌的脾转移灶多呈低回声,边界不清。
2.CT 脾转移瘤表现多种多样,一般转移瘤具有与原发肿瘤相似的影像学特点。转移瘤可单发或多发,可为圆形、结节形、囊状或不规则形,可囊性或实性,实性部分轻度不均匀强化,可出血、囊变或钙化。典型表现为脾内多个密度不均匀的低密度病灶,增强后,病灶中心不强化为低密度,外周稍有强化,边缘一圈低密度影,类似肝转移瘤的“牛眼征”(图5-10、5-11)。
3.MRI 形态学表现类似CT,囊性部分T2WI高信号,实性部分T2WI信号变化较大,可从低信号到稍高信号。黑色素瘤转移灶表现较特殊,呈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
【结合临床】
1.脾转移瘤远较肝转移少见,在恶性肿瘤尸检中占0.3%~9%。
2.患者多有明确的肿瘤病史。脾转移瘤常来源于肺癌、乳腺癌、黑色素瘤、胃肠道恶性肿瘤、卵巢癌等。
图5-10 大腿组织细胞肉瘤脾转移
A.CT平扫,脾外形改变,脾内多个密度不均匀的低密度病灶;B.增强后,病灶中心不强化呈不规则低密度,外周稍有强化
图5-11 脾转移性腺瘤(卵巢乳头状腺瘤)
A.CT平扫,脾内类圆形低密度占位,边界欠清;B.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边界清,边缘不均匀强化;C、D.边缘进一步强化,中心区始终无强化
3.肿瘤在发生脾转移时多伴有其他脏器的转移,故认为脾转移瘤是恶性肿瘤广泛转移的晚期表现。
4.脾转移瘤无特殊临床表现,除原发肿瘤表现外,多数患者有左上腹疼痛不适,当脾转移瘤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触及脾大。
【鉴别诊断】
由于脾转移瘤缺乏特异性,易与脾内其他病变混淆,在鉴别诊断时应重视临床资料,有无原发肿瘤存在及多脏器转移对诊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必要时穿刺活检。在影像学上主要应与以下病变鉴别。
1.脾血管瘤 延迟扫描病灶被对比剂填充可以帮助诊断脾血管瘤。
2.脾淋巴瘤 弥漫浸润性病灶可表现为脾体积增大,脾内灶性病变可见大小不一的单发或多发类圆形低密度灶,边缘不清。如无明确病史及临床资料,两者鉴别有一定困难。淋巴瘤常伴有腹膜后及腹腔的淋巴结肿大。
3.脾囊肿 囊性脾转移瘤须与脾囊肿鉴别。脾囊肿一般表现为圆形、卵圆形的水样低密度灶,密度均匀,边界清楚锐利,增强后无强化,而转移瘤边缘不及囊肿锐利,增强后常有强化。
4.脾梗死 典型的CT表现为中心指向脾门的楔形三角形低密度影,无占位征象。
【治疗原则】
争取行原发肿瘤和脾切除,术后为防止肿瘤进一步扩散,应积极辅以化疗。对不能耐受手术或已发生广泛转移者,可行化疗。
【临床演变与复查】
肿瘤发生脾转移都属于肿瘤晚期,预后较差。可选择超声、CT及MRI复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