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检查的目的和方案】
1.影像学检查目的 ①了解有无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②了解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严重程度。
2.影像学检查方案 X线胃肠造影对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有明确诊断及评估其严重程度的作用,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CT和MRI检查可进一步了解肠系膜上动脉与主动脉之间的夹角,排除肿瘤引起的十二指肠狭窄和梗阻。
【影像诊断】
1.X线
(1)十二指肠水平部跨越脊柱区域可见一与肠腔近似垂直的条带状或笔杆状压迹,边界清楚,局部黏膜皱襞完整或受压变平(图9-1)。
(2)近端十二指肠扩张,钡剂通过受阻,可见逆蠕动,甚至钡剂反流入胃内。
(3)上述形态及功能改变在俯卧位或膝胸位减轻或消失,系因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在俯卧位或膝胸位变大所致。
2.CT、MRI
(1)肠系膜上动脉后方的十二指肠水平部明显狭窄,边缘光滑,局部肠壁无增厚及肿块,近端十二指肠扩张。
(2)超声检查或CT、MRI血管重建可见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变小,正常为30°~50°,有压迫综合征者<13°,夹角内十二指肠腔前后径<1.0cm,近端肠腔前后径>3.0cm(图9-2A,B)。
图9-1 肠系膜小动脉压迫综合征
十二指肠水平部可见一与肠腔近似垂直的条带状低密度影,边界清楚,局部黏膜皱襞受压变平(白箭)
【结合临床】
1.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是由于肠系膜上动脉根部与腹主动脉的夹角缩小,压迫十二指肠水平段,引起近端十二指肠扩张和梗阻。常见于消瘦的中青年女性或体质虚弱、体重减轻的患者。
2.患者的症状轻重不同,可无明显症状,可有进食后上腹部饱胀不适、嗳气、恶心呕吐,类似于幽门梗阻。突出的特点为症状与体位有关,仰卧位时症状加重,而俯卧位、膝胸位、左侧卧位可使症状缓解。
【鉴别诊断】
图9-2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A.CT增强扫描示肠系膜上动脉后方的十二指肠水平部明显狭窄,边缘光滑,局部肠壁无增厚及肿块(黑箭头),近端十二指肠扩张;B.CT矢状面MIP血管重建,肠系膜上动脉与主动脉夹角明显缩小(白箭)
1.十二指肠腺癌 肿瘤所致狭窄处肠管僵硬、黏膜破坏消失,边缘不光整。变换体位后形态及功能无变化,CT可见局部肠壁增厚、肿块和邻近肿大淋巴结,容易鉴别。
2.十二指肠间质瘤 十二指肠水平部间质瘤X线胃肠造影可见腔内充盈缺损,黏膜可被推移、展平,但充盈缺损呈圆形,边界光滑,可见溃疡,近端肠管无梗阻和扩张,CT和MRI可见明显强化的肿瘤征象。
【治疗原则】
保守治疗为主,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和肠外营养支持,采用俯卧位、侧卧位缓解梗阻。经内科治疗无效时可考虑外科治疗。
【临床演变与复查】
轻、中度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经对症及支持治疗可好转,反复发作并严重者需针对原因作相应手术治疗。上胃肠钡剂造影或CT检查是复查的首选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