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五节小肠缺血性肠病(

第五节小肠缺血性肠病(

时间:2023-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CT和MRI检查不但可显示有无肠管和肠系膜缺血水肿,还可以显示肠系膜血管有无狭窄、闭塞等血管改变以及有无肠壁梗死,对缺血性肠病的定性诊断和评估其严重程度具有重要价值,为主要检查方法。慢性缺血性肠病在小肠X线钡剂造影时表现为肠黏膜增厚,肠壁可见多发凹陷缺损,如指压迹征,肠管间距增宽,之后可表现为正常或边缘光滑的向心性狭窄,近端肠曲扩张。

【影像学检查目的和方案】

1.影像学检查目的 了解有无缺血性肠病及其类型、程度和范围,判断有无小肠梗死,指导临床制订治疗方案。

2.影像学检查方案

(1)X线平片和X线小肠钡剂造影对本病的定性诊断无特异性。

(2)CT和MRI检查不但可显示有无肠管和肠系膜缺血水肿,还可以显示肠系膜血管有无狭窄、闭塞等血管改变以及有无肠壁梗死,对缺血性肠病的定性诊断和评估其严重程度具有重要价值,为主要检查方法。

(3)肠系膜血管造影或DSA可明确肠系膜血管有无狭窄、闭塞、扩张和动脉瘤,作为肠系膜血管病变诊断的金标准,但较CT和MRI检查复杂、费时,并且不能了解肠壁缺血程度和其他急腹症,可作为CT或MRI检查的补充检查方法。

【影像学表现】

1.X线

(1)腹部平片可见肠管积气扩张和肠梗阻征象;

(2)慢性缺血性肠病在小肠X线钡剂造影时表现为肠黏膜增厚,肠壁可见多发凹陷缺损,如指压迹征,肠管间距增宽,之后可表现为正常或边缘光滑的向心性狭窄,近端肠曲扩张。

2.CT ①肠壁增厚,强化减弱:肠壁水肿、出血和(或)继发感染,增强后强化减弱呈低密度,肠壁呈环形的靶征(target sign)、双晕征(double halo sign)或呈纵行的轨道样;②肠壁变薄,无强化:广泛肠腔扩张、积气、积液,部分肠壁变薄如纸、无强化(图9-13);③肠系膜动脉或静脉内充盈缺损或闭塞,CT血管重建图像显示更加清楚直观,肠系膜小血管在淤血时呈梳样(comb like pattern)或栅栏样(palisade sign)排列,在缺血时变细、稀疏、强化减弱(图9-14);④肠壁积气、静脉积气:为肠梗死的特异征象(图9-15);⑤其他征象:肠系膜浑浊、腹腔积液等。

3.MRI 大致同CT所见。

4.血管造影

(1)肠系膜动脉起始部狭窄或闭塞后不显影,慢性者可见侧支血管供血。

(2)肠系膜分支血管粗细不均,边缘不规则。

图9-13 缺血性肠病

A.CT增强扫描,箭头示肠系膜上动脉内充盈缺损,箭示左腹部肠壁水肿增厚,右腹部系膜血管内未见对比剂充盈,肠壁菲薄且无强化;B.为另一病例冠状面MIP重组,箭头及箭分别示肠系膜上动脉、上静脉内低密度栓塞及血栓

(3)肠系膜血管痉挛、变细。

(4)肠壁黏膜下血管灌注减少。

【结合临床】

1.缺血性肠病(ischemic bowel disease)又称缺血性肠炎(ischemic enteritis)或肠系膜缺血(mesenteric ischemia),由于缺血引起小肠坏死时称为梗死。

2.病因主要有

(1)血栓形成、栓子、外来压迫或创伤引起的动脉阻塞。

(2)低血流状态,包括心排血量下降,系膜动脉窃血,系膜动静脉分流,系膜动脉血管收缩。

(3)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3.因缺血发生的病因、范围、性质和缓急不同,临床表现不同,症状主要为腹痛、呕吐、腹泻、便血,而体征轻微,两者不平行。也可出现急性肠梗阻,肠梗死时,外周白细胞计数升高、发热,可见腹膜炎的表现。

图9-14 肠系膜小血管栓塞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肠系膜小血管淤血、扩张、增多呈栅栏样排列,肠壁水肿、分层状

图9-15 肠管坏死后肝门静脉积气

【鉴别诊断】

Crohn病 病变肠壁增厚,多呈节段性,多见于回肠远段,可伴有结肠、肛门病变,可见多发纵横交错的线形溃疡,可见卵石征,病变以系膜侧为重,容易穿透肠壁形成瘘管、肠管外炎性肿块和脓肿,肠系膜血管无狭窄、闭塞表现,多见于年轻人,多数病史较长,反复发作。

【治疗原则和方案】

1.治疗原则 消除血管狭窄和阻塞的原因和诱发因素,恢复肠系膜供血和肠道功能。

2.治疗方案

(1)行肠系膜血管的“取栓”、“溶拴”、“搭桥”等手术恢复血供。

(2)切除坏死肠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