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肠套叠()

肠套叠()

时间:2023-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影像学检查方案 肠套叠几乎均伴有肠梗阻,不宜行口服钡剂造影,回盲部套叠及结肠套叠可行结肠钡剂灌肠检查提示诊断。CT可显示肠套叠的特征性表现而明确诊断,可作为主要检查方法。超过48h或空气灌肠复位失败则采用手术复位。

【影像检查的目的和方案】

1.影像学检查目的 了解腹痛原因,明确是否存在肠套叠。

2.影像学检查方案 肠套叠几乎均伴有肠梗阻,不宜行口服钡剂造影,回盲部套叠及结肠套叠可行结肠钡剂灌肠检查提示诊断。CT可显示肠套叠的特征性表现而明确诊断,可作为主要检查方法。MRI作用与CT相同。

【影像诊断】

1.X线

(1)空气或钡剂灌肠可见空气或钡剂在套叠部位受阻,局部呈杯口状或弹簧状(部分受阻)(图9-20)。

(2)小儿多数肠套叠可通过空气灌肠复位而回复,杯口状或弹簧状影消失。

2.CT

(1)套叠部位垂直于扫描层面表现为高低密度间隔的同心圆样,平行于扫描层面则呈分层的长条形的肿块,由外向内可见套鞘、反折部肠壁及其系膜以及套入部的多层结构。

图9-20 空气灌肠可见空气在降结肠套叠部位受阻,套入肠管呈杯口状影(*)

(2)部分肿瘤引起者套叠远端可见肿块(图9-21)。炎症引起者肠管周围可见渗出。

(3)合并梗阻时可见近端肠管扩张积气。

3.MRI 表现与CT相似。

【结合临床】

1.肠套叠为一段肠管进入与其相连的肠管内,可分为回盲部套叠、小肠套叠和结肠套叠。

2.肠套叠是小儿肠梗阻的常见原因,最多见于回盲部套叠。

3.急性肠套叠的典型症状为突发剧烈的阵发性腹痛、血便和腹部肿块。

4.慢性肠套叠多见于成人,常与肠息肉、肿瘤及炎症有关,症状较轻。

【鉴别诊断】

1.肠道肿瘤 CT表现为肿块或伴有肠梗阻,但无肠套叠的同心圆样表现和分层结构,容易鉴别。

2.肠道炎症 肠壁增厚,周围可见渗出,可引起肠梗阻,无肠套叠的同心圆样表现和分层结构,与肠套叠容易鉴别。

图9-21 肠套叠

A.CT增强扫描,肠套叠的肠壁、脂肪及血管呈分层表现;B.CT增强扫描,肠套叠远端的小肠脂肪瘤(箭);C.冠状面重建图像,清晰显示肠套叠(箭)及远端的脂肪瘤(箭头)

【治疗原则】

(1)小儿肠套叠48h内首选空气灌肠复位。超过48h或空气灌肠复位失败则采用手术复位。有坏死的肠段做肠切除。

(2)成人肠套叠主张手术解除肠套叠及探明其原因。

【临床演变与复查】

肠套叠复位后可行CT复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