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十一节小肠憩室(

第十一节小肠憩室(

时间:2023-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诊断小肠憩室CT和MRI远没有X线小肠钡剂造影敏感和可靠,一般不专用于小肠憩室的诊断。3.小肠憩室以50岁以后多见,十二指肠降部最为多见。检查时尽量转动体位到切线位,显示小肠憩室呈囊袋状或管状影突出于肠外,黏膜皱襞与肠腔相通,诊断一般不困难。小肠憩室可无症状,也容易并发憩室炎,可反复发作,十二指肠降部憩室可压迫胆总管下端引起胆管炎和胰腺炎,可行胃肠钡剂造影复查。

【影像检查的目的和方案】

1.影像学检查目的 了解有无小肠憩室,进一步判断消化道出血、肠梗阻和炎症是否由小肠憩室引起。

2.影像学检查方案 X线胃肠造影可了解小肠憩室位置、大小、形态和数目,是小肠憩室检查的主要方法。

【影像诊断】

1.X线

(1)小肠憩室表现为由肠壁向外突出的囊袋状结构,黏膜皱襞伸入憩室内,立位可见气液平面,在切线位或加压时显示清楚,多位于肠系膜侧,可多发(图9-29A)。

(2)Meckel憩室位于距回盲瓣20~100cm的回肠,表现为囊袋状、管状或棒槌状向肠腔外突起,其盲端可扩张或呈哑铃状,一般2~5cm(图9-29B)。

(3)合并憩室炎时可与邻近肠管黏连,边缘不光滑,憩室内的粪块或血块表现为充盈缺损。

图9-29 小肠憩室

A、B为X线小肠钡剂造影,A.示十二指肠升部巨大囊袋状憩室;B.箭示囊状Meckel憩室

2.CT及MRI小肠造影 憩室可表现为囊袋状影,其中可见气液平面,由憩室引起的肠梗阻和肠套叠可见相应征象(图9-30)。诊断小肠憩室CT和MRI远没有X线小肠钡剂造影敏感和可靠,一般不专用于小肠憩室的诊断。

图9-30 CT增强扫描,箭示十二指肠升部囊袋状憩室及其中的气液平面

【结合临床】

1.小肠憩室分为真性憩室和假性憩室,真性憩室包括肠壁各层,如先天性憩室和炎症黏连形成的牵引性憩室,假性憩室为黏膜和黏膜下层通过肌层某个薄弱点向外突出形成。

2.美克尔憩室(Meckel diverticulum)是在胚胎早期,卵黄管连脐的一端退化闭合,而连小肠的一端仍与小肠相通形成,一般距离回盲瓣20~100cm,属于真性憩室,其90%的黏膜为回肠型,但异位的胃黏膜、十二指肠黏膜、胰腺组织等也可合并存在。

3.小肠憩室以50岁以后多见,十二指肠降部最为多见。其次近端空肠多见,可单发,但常常多发,约30%合并十二指肠憩室或结肠憩室。美克尔憩室发病率0.2%~4%,多见于儿童,是10岁以下儿童肠道出血的最常见原因。

4.空肠憩室约60%无症状,美克尔憩室可出现便血、肠梗阻和急性憩室炎的表现。

【鉴别诊断】

检查时尽量转动体位到切线位,显示小肠憩室呈囊袋状或管状影突出于肠外,黏膜皱襞与肠腔相通,诊断一般不困难。

【治疗原则】

一般对症保守治疗,当出现憩室穿孔、出血等并发症时则采用手术治疗。

【临床演变与复查】

小肠憩室可无症状,也容易并发憩室炎,可反复发作,十二指肠降部憩室可压迫胆总管下端引起胆管炎和胰腺炎,可行胃肠钡剂造影复查。

(任小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