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检查的目的和方案】
1.影像学检查的目的 ①支持或否定临床诊断;②明确病变的部位和范围和分期从而帮助确定治疗方案;③治疗后随访。
2.影像学检查方案 CT是发现阑尾肿瘤的有效方法,其主要表现为阑尾肿块、阑尾腔囊状扩张、阑尾直径扩张。
【影像诊断】
1.阑尾良性肿瘤 常为阑尾黏液囊腺瘤,CT表现为盲肠内侧肿块、呈囊状,囊壁光滑均匀、较厚。增强扫描囊壁可强化、囊内无强化(图10-9)。
2.阑尾恶性肿瘤 常为阑尾黏液腺癌或阑尾类癌,CT表现为回盲部肿块。肿块常较大,边界模糊不清,周围呈浸润性生长。平扫肿块密度较低、增强扫描肿块轻度不均匀增强(图10-10)。
图10-9 阑尾黏液囊腺瘤
患者,男,49岁。反复右下腹痛半年,临床行下腹部CT检查。A.横断位CT平扫;B.横断位CT增强扫描,右下腹盲肠内后方阑尾明显增粗,呈囊状,壁增厚,内密度均匀,周围结构清晰,增强后壁强化。临床诊断阑尾肿瘤,术后病理为阑尾黏液囊腺瘤
【结合临床】
1.阑尾黏液肿瘤 阑尾良性肿瘤中阑尾黏液性肿瘤较多见,但术前很难诊断清楚。诊断要点为:①长期慢性右下腹疼痛;②有时右下腹可触及表面光滑、边界较清楚、有一定移动性的腹部包块;③钡剂灌肠可见盲肠末端有边界锐利的圆弧压迹;④超声可见右下腹有液性包块暗区,暗区随体位移动可变动。
2.阑尾类癌 阑尾类癌是阑尾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人体1/2的类癌发生在阑尾,也是消化道类癌最好发的部位,术前诊断极为困难,很少出现类癌综合征,若出现此征时肿瘤已有广泛转移。类癌常并发急性阑尾炎,其原因有:①肿瘤生长使阑尾管腔狭窄、闭塞,引起梗阻,继发感染;②肿瘤使阑尾扭曲黏连;③侵犯或肿块压迫导致阑尾血供和淋巴循环受阻;④根部肿瘤引起肠腔梗阻导致阑尾炎。阑尾类癌与阑尾炎极易混淆,因此手术中应仔细探查,如术中触及阑尾肿物应行快速切片检查,以便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图10-10 阑尾黏液腺癌
患者,女,73岁。反复右下腹隐痛1年余,体检扪及右下腹包块,临床行下腹部CT检查。A.横断位CT平扫;B.横断位CT增强扫描;C.冠状位CT重建图,右下腹回盲部见一巨大类圆形液性密度为主的肿块影,内密度欠均匀,局部见点状高密度影,肿块边缘不规则(★),右侧盆壁肌层受侵犯、增厚、结构不清,增强后肿块内见同心圆状、条状强化影。临床诊断回盲部肿瘤,术后病理为阑尾黏液腺癌
3.阑尾腺癌 诊断要点:①原发性阑尾黏液腺癌的高发年龄在40岁以上;②右下腹长期隐痛、腹泻,经抗感染对症治疗不见根本好转,又无明显加重者;③右下腹触痛及无痛性包块,经抗感染治疗后肿块不能完全消散或有增大;④虽有右下腹包块,但无恶病质或突然并发急性阑尾炎的表现。
【鉴别诊断】
阑尾炎 很多阑尾肿瘤是以阑尾炎为形式表现的,术前鉴别比较困难,钡剂灌肠、CT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治疗原则】
1.阑尾黏液肿瘤 对阑尾良性肿瘤治疗原则是切除阑尾及肿瘤,术中要严防肿瘤内液性成分渗入腹腔,以免发生肿瘤种植;对肿瘤较大有可能恶变的要行回盲部切除或右半结肠切除,以达到根治目的。如有腹腔种植可行化疗,但效果并不理想。
2.阑尾类癌 根据阑尾类癌的部位、浸润范围决定不同的手术方式,发生于阑尾末端的类癌仅行阑尾单纯切除即可,中下端病变应行回盲部切除。如有下列情况应行典型右半结肠切除:①肿瘤>2cm;②肿瘤位于阑尾基底部;③肿瘤侵犯浆膜、淋巴结或阑尾系膜;④混合性类癌(即腺类癌)或合并黏液囊肿。
3.阑尾腺癌 主要还是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方式。术前诊断如难以确诊,手术探查是明确诊断的必要手段,如术中发现实质性包块浸润性生长,呈灰白色,则应考虑为腺癌,术中要行切片检查。若阑尾切除后形成瘘管,长期不愈合者,也应考虑腺癌可能。
【临床演变与复查】
应以回盲部或右半结肠切除为主,术后辅以化疗等,如不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则预后不良。术后复查或随访以CT检查为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