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诊断】
1.常见良性肿瘤包括脂肪瘤、畸胎瘤、异位嗜铬细胞瘤和神经源性肿瘤等。
2.脂肪瘤在CT和MRI上有特征性改变。
3.畸胎瘤可有不同成分,CT显示多种不同密度的成分混合存在高度提示畸胎瘤,可有“漂浮”征,钙化常呈蛋壳样(图11-5)。
图11-5 A.CT平扫;B.CT增强扫描静脉期,畸胎瘤(箭),内见脂肪密度和实质性成分
4.神经源性肿瘤。大部分为良性肿瘤,位置偏向于中线沿脊柱两侧,密度均匀,根据不同类型可有不同的强化特点。根据细胞来源神经源性肿瘤分为:①神经节细胞来源-神经节细胞瘤(ganglioneuroma)神经节细胞母细胞瘤(ganglioneuroblastoma)和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②交感神经系统来源-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包括异位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③神经鞘来源肿瘤-神经鞘瘤(schwannoma)神经纤维瘤(neurofibroma)、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异位嗜铬细胞瘤沿主动脉旁交感神经链分布,大部分血供丰富,强化明显,肿瘤内可囊性变,可有瘤内钙化。MRI扫描T2 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多强化明显。神经纤维瘤则强化不明显(图11-6、11-7)。
【结合临床】
往往无临床症状,异位嗜铬细胞瘤可有阵发性高血压,尿中VMA和儿茶酚胺浓度升高可,结合影像学表现可以确诊。神经纤维瘤病可有皮赘或皮下肿块等全身表现。
【鉴别诊断】
典型者容易诊断,无典型表现难以与恶性肿瘤鉴别。
【治疗原则】
图11-6 腹膜后神经纤维瘤病I型
A.CT平扫;B.CT增强扫描动脉期;C.冠状位重建图像,腹膜后弥漫低密度软组织肿块,部分延伸至小肠系膜,无强化,附见肝和脾内神经纤维瘤病,患者无自觉症状
图11-7 异位嗜铬细胞瘤
A.CT平扫;B.CT增强扫描动脉期;C.静脉期,主动脉-下腔静脉间圆形肿块,内有低密度坏死区,静脉期强化明显(箭)
一般首选手术治疗。
【临床演变与复查】
腹膜后良性肿瘤手术后一般不复发,少数肿瘤如纤维瘤(fibroma)可以术后复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