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检查的目的和方案】
平片显示纵隔、肺门部病灶,总体价值有限。超声对显示腹膜后和颈部病灶有一定帮助,难以定性。首选CT检查,具影像学特异性。
【影像诊断】
病理分为透明血管型、浆细胞型和中间型,其中绝大多数为透明血管型。根据临床类型分为局限型和弥漫型。
1.CT表现
(1)局限型:96%为透明血管型。单发或者多发的胸部、腹膜后肿块,圆形、椭圆形或者分叶状,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少坏死和囊性变,巨大病灶(>5cm)中央可有纤维化,40%有子灶(胸部),周围粘连边缘模糊。5%~10%病例有钙化,呈分支状和斑点状中央分布。
增强扫描:动脉期强化程度近似主动脉并持续强化,周围大量血管。动脉期显著强化为其特点。少数病例呈环形强化和延迟充填,系与坏死、囊变和纤维化有关。局限性浆细胞型可呈轻-中度强化,缺乏特异性。
(2)弥漫型:80%以上为浆细胞型。多发淋巴结肿大,大小相近,全身多系统累及:肝、脾大,纵隔淋巴结肿大,累及肺出现间质性肺炎、肺气囊和胸腔积液等。
强化特点:浆细胞型可轻-中度强化,透明血管型显著强化(图11-9)。
2.MRI表现 肿块信号均匀,T1WI呈中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肿块内或其周围有扭曲扩张的流空血管影为其典型表现。肿块的增强特点与CT相似。
MRI的软组织分辨率高,对肿块内纤维化等显示较CT好。但对分支状钙化和肺部病变的显示不如CT。
图11-9 弥漫型巨淋巴结增生症
A.腹部CT平扫;B.CT增强扫描动脉期;C.静脉期;D.胸部CT增强静脉期,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显著强化,并发纵隔内类似肿大淋巴结,明显不同于淋巴瘤和结节病强化方式
【结合临床】
巨淋巴结增生症在病理组织类型上分为透明血管型和浆细胞型。根据临床表现分为局限型和弥漫型。局限型巨淋巴结增生症96%为透明血管型,弥漫型中浆细胞型占80%以上。本病发生于任何年龄,中位年龄30~40岁,弥漫型男性多于女性(25∶1)。可发生于任何部位的淋巴结。好发次序:胸部(70%)、颈部(14%)、腹部(12%)、腋部(4%)。腹部较多为浆细胞型。
临床症状:局限型者多无症状,少于10%出现贫血、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等全身症状和化验异常。
弥漫型患者67%有全身症状,包括发热、脾大、血沉快、血白蛋白减少、白细胞增多、血小板增多、生长障碍、肾病综合征、细支气管肺泡炎、副肿瘤性天庖疮、淀粉样变性等。50%有贫血和范围较广的临床和化验室检查异常。肿块切除后60d内症状消退。
【鉴别诊断】
1.局限型需要与异位嗜铬细胞瘤鉴别 后者分布于大动脉周围,临床表现异常波动的恶性高血压和异常实验室检查结果,病灶内易出现囊变和坏死,MRI扫描T2WI显著高信号。巨淋巴结增生症好发于淋巴链分布区域,可有全身临床症状;肿块富血管、增强显著强化,一般无囊变。
2.副脾 圆形和椭圆形,密度和强化特点与主脾相似,多位于脾门附近。
3.淋巴结结核 肿块边缘模糊,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中央为干酪样坏死、延迟相对比剂不充填。
4.转移性肿瘤 淋巴结转移部位与原发肿瘤有关,中等度强化,可有坏死囊性变,强化和发生部位与淋巴结增生症不同。
5.结节病 好发于40岁左右的女性,轻-中度强化,胸部结节病好发于两侧肺门淋巴结(图11-10)。
6.淋巴瘤 中度强化,容易融合,强化程度不及巨淋巴结增生症,有时和浆细胞型影像学鉴别困难。
图11-10 结节病
A.腹部CT平扫;B.增强扫描动脉期;A-C.静脉期,C.示腹膜后肿大淋巴结,无融合趋势;D.同时伴纵隔内肿大淋巴结支持结节病,患者肝和脾同时受累
【治疗原则】
局限型者手术切除为主,预后良好。弥漫型多为浆细胞型,放化疗和免疫抑制为主,预后不良,少数可转化为恶性淋巴瘤。
(郑伟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