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穴位头针疗法

穴位头针疗法

时间:2023-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穴位头针疗法,是根据人体解剖知识和大脑皮质功能定位理论而设想的一种疗法。感觉区配合内脏区可用于有关部位外科手术的头针麻醉。3.头针治病的具体操作方法 明确诊断后,按照临床症状,选好刺激区,分开头发,用碘酒或乙醇棉球消毒后,沿皮快速进针,针刺在皮下,勿刺在皮内或骨膜。头针治疗一般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10~15次为1个疗程。为了防止折针,进针时不要把针体完全刺入,务必留约1厘米左右在皮外。

穴位头针疗法,是根据人体解剖知识和大脑皮质功能定位理论而设想的一种疗法。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头皮上有与大脑皮质功能基本一致的投射区。针刺这些区域对脑部疾患所引起的偏瘫、震颤、麻木、失语、失明、舞蹈症等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头针刺激区域划分见图2-2。

图2-2 头针刺激区划分参考

1.前后正中线(矢状线) 2.眉枕线 3.下肢运动区 4.上肢运动区 5.头面运动区 6.下肢、躯干运动区 7.上肢感觉区 8.头面感觉区 9.舞蹈、震颤控制区 10.血管舒缩区 11.晕听区 12.偏盲区13.癫控制区 14.视区 15.平衡区 16.语言二区 17.失用区18.胃肝胆区 19.胸腔区 20.生殖区 21.足运感区

1.穴位头针疗法的适应证

(1)各种病因引起的脑血栓形成的后遗症。

(2)脑出血。昏迷型在度过昏迷期,神志清醒2~7日,病情已较稳定,或轻型发病24小时以后,才能针刺。

(3)急性颅脑损伤、脑挫伤后遗症。

(4)颅内炎症和后遗症。炎症需度过昏迷期,病情稳定,一般情况较好者才能进行头针治疗,身体很差者,需恢复一段时期再针。

(5)锥体外系病,如舞蹈病、震颤麻痹等。

(6)颅内寄生虫病,如脑囊虫病等(头针疗法可使瘫痪等症状消失)。

(7)脊髓、周围神经疾患和内脏疾患,如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神经痛及溃疡病等。

2.头针疗法的刺激部位和主治

(1)运动区

①部位:上点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向后移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两点的连线为运动区。将运动区划分5等份,上1/5为下肢、躯干运动区,中2/5是上肢运动区,下2/5是面部运动区。

②主治:运动区上1/5治疗对侧下肢瘫痪;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发音障碍。

(2)感觉区

①部位:自运动区后移1.5厘米的平行线即为感觉区。上1/5是下肢、头、躯干感觉区,中2/5是上肢感觉区,下2/5是面感觉区。

②主治: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腰腿痛、麻木、感觉异常,后头、颈部疼痛和耳鸣;中2/5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下2/5治疗对侧面部麻木、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牙痛及颞颌关节炎。感觉区配合内脏区(胸腔、胃区、生殖区)可用于有关部位外科手术的头针麻醉。

(3)舞蹈震颤控制区

①部位:从运动区向前平移1.5厘米的平行线。

②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症。一侧病变针对侧,两侧病变针双侧。

(4)晕听区

①部位:从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向后各引2厘米长的水平直线即该区。

②主治:耳鸣、听力减退、头晕、耳源性眩晕等。

(5)语言二区

①部位:从顶骨结节后下方2厘米处引一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直线,向下取3厘米长的直线。

②主治:失语。

(6)言语三区

①部位:晕听区中点向后引4厘米长的水平线为该区。

②主治:感觉性失语。

(7)失用区

①部位:从顶骨结节起分别引一垂直线,与该线夹角为40°的前后两线,三条线的长度均为3厘米。

②主治:失用症。

(8)足运感区

①部位: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左右旁开各1厘米,向后引平行于正中线的3厘米长的直线。

②主治:对侧下肢疼痛、麻木、瘫痪,急性腰扭伤,皮质性多尿,夜尿,子宫脱垂等。

(9)视区

①部位:旁开正中线左右1厘米处,在枕外粗隆水平线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4厘米长的直线。

②主治:皮质性视力障碍。

(10)平衡区

①部位:旁开正中线左右3.5厘米处,在枕外粗隆水平线向下与正中线平行引4厘米长直线。

②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

(11)胃区

①部位:从瞳孔直上的发际处为起点,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2厘米长的直线。

②主治:胃痛及上腹部不适。

(12)胸腔区

①部位:在胃区与前后正中线之间,从发际向上、向下各引2厘米长的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直线。

②主治:胸痛,胸闷,心悸,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哮喘,呃逆。

(13)生殖区

①部位:从额角处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2厘米长的直线。

②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白带多。配足运感区,治疗子宫脱垂。

3.头针治病的具体操作方法 明确诊断后,按照临床症状,选好刺激区(在瘫痪、麻木的对侧),分开头发,用碘酒或乙醇棉球消毒后,沿皮快速进针,针刺在皮下,勿刺在皮内或骨膜。达到该区深度后,加速捻转频率,但要求固定深浅度,不能提插。如果病人感到疼痛,是针刺过深,针尖扎在皮内,稍微提针,然后调整深度,痛即消失,要求每分钟捻转240次左右,一般在0.5~1分钟后,患者相应的肢体或内脏就会发生热、麻、胀、出汗等针感。达到上述要求后,再捻转3~5分钟,留针5~10分钟,再行针2次,留针2次,即可起针。如针眼出血,应迅速以棉球紧压1~2分钟。头针治疗一般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10~15次为1个疗程。中间休息1周左右,再继续下1个疗程。

4.头针疗法的注意事项

(1)操作时应注意严格消毒,针前患者要清洁头部。

(2)用2~3寸长、26~28号毫针为宜。为了防止折针,进针时不要把针体完全刺入,务必留约1厘米左右在皮外。

(3)对有并发症者,如支气管肺炎、肾炎水肿、心力衰竭、高热、急性炎症等,应先治疗这些疾病,不然,瘫痪等原有疾病不但不能治好,反而有加重的可能。

(4)对于瘫痪病人,在针刺治疗的同时,要加强功能锻炼。

(5)针刺时,宜采取仰靠或卧位,以防止晕针的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