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艾灸疗法,是以经络、脏腑理论为指导,利用艾绒等易燃药物,在人体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进行烧灼、温熨,借艾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散寒邪、温通经络、益气养血、回阳固脱的作用,以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疗法。
1.穴位艾灸疗法的适应证 其适应证非常广泛,内、妇、儿、外、五官、皮肤等各科的急慢性病症,不论寒热虚实、阴阳表里,都有灸法的适应证。
(1)寒凝血滞、经络痹阻引起的各种病症:如风寒湿痹、痛经、闭经、寒性腹痛等。由于艾叶的药性是生温、熟热,艾火的热力能深透肌筋,温经行气。因此,艾灸疗法具有很好的温经通络、散风祛湿、通痹止痛的作用。
(2)外感风寒表证与中焦虚寒呕吐、泄泻等证:如风寒感冒、风寒咳嗽、胃寒引起的呕吐、泄泻等,用艾灸疗法可起到疏风解表、温中散寒的作用。
(3)脾肾阳虚、元气暴脱之证:如久泄、久痢、遗尿、遗精、阳痿、虚脱、休克等。人体以阳气为本,阳气盛则身体强壮且长寿,阳气衰则体质虚弱而早逝。艾灸疗法具有温阳补虚、回阳固脱的功效,临床上对阳气暴脱而出现的厥证等急灸之。
(4)气虚下陷、脏腑下垂之证:如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崩漏等,灸之可升提中气,对气血的运行能起“推而上之”的作用。
(5)外科的各种疼痛、疖肿:如肩周炎、落枕、疔疮、风疹、蛇丹、乳痈初起等,施用艾灸疗法,可起到消瘀散结、拔毒泄热、祛腐生肌的作用。
(6)气逆上冲的病症:如预防卒中发作,灸后可使气血“引而下行”,镇逆降气。
(7)防病保健:艾灸法对于防病保健有悠久的历史,在《扁鹊心书》、《千金方》中都有记载。
2.穴位艾灸疗法的常用方法
(1)艾炷灸:先把艾绒搓成直径1~1.5厘米的小团,然后放在台板上,用拇、示、中三指同时用力旋转,挤压成上尖下圆的圆锥形艾炷。施灸方法有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直接灸,是直接将艾炷放在穴位上点燃施灸。间接灸,是将其他施灸辅助材料,如姜片、大蒜片、食盐等放在穴位上,再将艾炷放在这些材料上点燃施灸。每使用一个艾炷,叫做1壮。需用几壮,应根据病情而定。
此外,根据施灸程度的差别,又可分为“无瘢痕灸”和“瘢痕灸”。前者是在艾炷燃去2/3~3/4,病人感到烫痛时,即另换1壮艾炷再灸,一般灸至穴位皮肤出现潮红为止。后者则是将放在穴位上的艾炷全部燃成灰烬,再换1壮,一般燃完5~7壮,穴位皮肤形成小面积烧伤,灸后再用冷开水洗拭施灸皮肤,覆盖小膏药,5~7日后施灸局部则化脓溃烂,经5~6周结痂痊愈,留有永久性瘢痕。
(2)艾条灸:用纸将艾绒卷成直径1.5~2厘米的烟卷形长条,卷紧后纸边用糨糊黏固,晒干备用。施灸时把艾条一端点燃,对准穴位,距离皮肤1寸左右进行熏灼,一般以感到温热舒适为度,每次灸10~15分钟。艾条灸常可分为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三种:①温和灸。是将艾条一端点燃,悬于施灸部位上固定不移,当病人感到皮肤灼痛时移去艾条,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的一种灸法。本法主要用于温通经脉、祛除风寒湿邪。②回旋灸。是将燃着的艾条悬于施灸穴位上,再将艾条回旋移动,使穴位皮肤有温热感,每次10~20分钟。适宜风湿痛、神经麻痹等病症。③雀啄灸。是将燃着的艾条对准穴位皮肤处,一上一下如雀啄食一样移动,每次约5分钟。多用于治疗小儿疾病或急救。
(3)温针灸:是在留针过程中将艾绒一小团紧裹在针柄上,或将一小段艾条装在针柄上点燃,使灸法和针法相结合而共同发挥作用。这种灸法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寒湿引起的关节酸痛、麻木、寒冷及瘫痪等。
3.穴位艾灸疗法的禁忌
(1)不宜在过饥、过饱、酒醉、大惊、大恐、大怒、大渴、大汗淋漓时施灸。对于情绪不安的人及妇女经期也不宜施灸,但治疗大出血除外。
(2)特殊病症的禁忌。不论外感或阴虚内热病症,凡脉象数疾者不宜施灸;对于高热、抽风、昏迷期或极度衰竭、形瘦骨立,机体已无调节能力者,亦不宜施灸。
(3)禁灸部位有心脏、大血管处、肌肉少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及下腹部、睾丸、乳头与会阴部,均不可灸。颜面部不宜采用直接灸,灸后应避免化脓、溃烂及伤口不愈合。
(4)在掌握施灸的禁忌时,如遇急危重症,有些部位改用变通之法,还是可灸的。如原应采用化脓灸,可变通为艾卷灸、间接灸等。
4.艾灸疗法的注意事项
(1)施术者应举止稳重,严肃认真,安详而持重,做到专心致志,手眼并用,手巧而心细。
(2)根据病人的体质和病症,选用适当的灸法。施灸前做到耐心解释,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以取得病人的配合。若需采用瘢痕灸时,必须征得病人的同意。
(3)施灸时取穴要准确。取穴勿过多,热力应充足,火气应均匀,切勿乱灸、暴灸。
(4)施灸的诊室空气应保持清新,避免艾烟过浓,可以开窗,但应避免病人直接吹风。冬夏季节,室内温度应适宜,以防感冒。病人脱衣施灸,病人之间应隔屏障。
(5)防止晕灸。晕灸虽属罕见,但施术者也应注意。对初次施灸或体质虚弱的病人,直接灸所用艾炷宜先小后大,壮数宜先少后多,逐渐增加量,不可突然加大刺激量。施灸病人若突然出现头晕、眼花、恶心、心慌出汗、面色苍白、脉细手冷、血压降低,甚至晕倒等症状时,即为“晕灸”,要立即停止灸治,让病人平卧,急灸双侧足三里3~5壮,即可使病人恢复正常。
(6)施灸过程中,要防止艾火烧坏病人的衣服或被褥等物品。施灸完毕,必须把艾条或艾炷彻底熄灭,以防止发生火灾。失眠病人施灸的时间宜选在临睡前,只要不是化脓灸,均可洗浴;若有灸疮,应小心保护疮面,不要弄破疮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