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见误吞物品
由于5岁以下的儿童,没有任何安全防范意识,好奇、爱玩、爱动、贪吃,常常把能够拿到手的小的东西例如硬币、钢珠、螺丝、螺母、铁钉、发卡、纽扣、玻璃珠、钢笔头、小拉链等甚至裁纸小刀吞进去。大多是喜欢含在嘴里,在不经意中吞进食管、咽、进入消化道内。
根据吞进异物的性质、形状、吞进时的异物方位和部位(消化管内的部位)的不同,而造成的影响和结果,也不尽相同。大多数光滑、质轻而体积稍小的异物,能自行随大便排出体外。至于体积稍大、形状异常、方位不顺(如斜下横置)的异物,可梗阻(或卡在、留置、残存)在消化管的各狭窄、转弯处,引起各种不同的病理变化。
此外,还有另一类的小儿食癖:如咬食头发、指甲和石子等,部分儿童爱吃柿饼和糯米团、年糕之类,而儿童消化液的分泌功能及肠蠕动还很差,使食物在胃内或肠管内形成一定体积的团块,俗称粪实或中结,出现类似肠梗阻样的临床表现。极少数儿童因无知或因肛门瘙痒而将异物塞入肛门、直肠,形成下消化道内异物。
二、伤害表现与诊断要点
1.多数儿童有吞食异物史,除不能讲话的婴幼儿在玩玩具时有缺失,或儿童周围盛放的小件物品缺少或丢失时,应高度怀疑有幼儿吞食的可能。部分儿童虽能说话,但手中物件的丢失找不到下落,并可见儿童情绪紧张、惊恐和惧怕感时,但又不敢告诉家长,此时家长应仔细询问,以求可从患儿语言中了解实情。
2.稍大些异物常持续停留在食管处,多表现出吞咽困难和回避吞咽而拒绝进食,异物感明显,常呈现张口状态,并且流涎不断,若时间延长或并发炎症,并能导致食管局限性穿孔。如有发热,胸骨后疼痛,颈部锁骨上窝及双侧胸大肌等处有皮下气肿,甚至伴有纵隔气肿。以手触诊,可有气泡感或抓雪感。需要手术取出异物。
3.经食管进入胃内的异物,体型圆钝、光滑、无棱角与毛刺,体积小重量轻,可无任何临床症状,大部分能够自行排出。36~72h后大便,必须排于盛有清水的便盆(或其他容器)内,搅拌后(勿使有粪便团块包裹异物),倾倒去水后,异物常沉淀在盆底,若见到(或触及)异物,说明异物已经排出。若未发现,应在X线下(指金属异物)观察,或多留置二三次粪便。结合临床观察,如出现腹痛、腹膜刺激征或梗阻、穿孔等表现时,再做剖腹检查等。但术前必须做X线检查,以防因瞬间排出手术中无法找到异物。
4.毛发、粪实团块,早期可无明显症状,晚期可有腹痛、腹胀、纳差、消瘦、恶心、呕吐等,可在腹部触及包块,严重时可出现肠梗阻样表现,不排气、不通便伴有脱水等。
5.能通过幽门环和十二指肠的异物,并不意味着都能通过小肠与大肠交接处的回盲部,如停留在此处,除表现出低位性肠梗阻症状外,注意是否引起穿孔。如患儿表现出典型腹痛等,或腹膜刺激征或不断加重时,应考虑到穿孔的可能。
6.金属或其他性质密度较高的异物,可做X线摄片,灌稀钡(上下均可)造影、腹部B超、CT、MRI检查,均能发现还可定位,可协助诊断。消化道纤维内镜,既可协助诊断,又能钳取异物。
7.肛门内或直肠内异物,可在适当短效全身麻醉下,从肛门钳取。
三、治疗方法
1.年龄稍大既听话又懂事的儿童,劝其进食粗纤维蔬菜和其他食物,或用润滑导泻药,可能使一些异物随大便排出体外,一般不主张急于手术取出。
2.略大的金属异物,X线下显影,可院内动态观察,等待其自然排出,若持续停留不动者,或异物形状不利自排时,可考虑手术。有部分患儿家长,早期急于手术取出,且异物阴影停留,有并发症可能者也应手术取出。
3.食管内异物,尽量用食管镜钳取,若手术取出,不仅创伤严重,患儿手术风险很大,且术后并发症又多(因须开胸食管异物取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