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儿童骨折保守治疗能自愈吗

儿童骨折保守治疗能自愈吗

时间:2023-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骨折指的是骨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或连续性发生中断,小儿骨骺分离也称骨折。儿童较为多见);无移位的或不完全性骨折又称为稳定性骨折;多段、粉碎、螺旋状或有缺损的骨折称为不稳定性骨折;此外骨折在1~3周的称新鲜骨折;在3周以上时,称为陈旧性骨折。儿童与成年人骨折,存在一定的差别。小儿一旦遭受意外损伤致使骨折,主要症状有:①疼痛。

骨折指的是骨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或连续性发生中断,小儿骨骺分离也称骨折。骨折处不与体外相通(没有露出体外)称为闭合性骨折;与体外相通的称为开放性骨折;骨组织完全断裂的称完全性骨折;只有部分断裂的称为不完全性骨折(若仅有部分骨质和骨膜破裂、皱褶,或有成角、弯曲、变形,好像绿树的树枝虽被折断而又未断离,故又形象地称之谓“青枝性骨折”。儿童较为多见);无移位的或不完全性骨折又称为稳定性骨折;多段、粉碎、螺旋状或有缺损的骨折称为不稳定性骨折;此外骨折在1~3周的称新鲜骨折;在3周以上时,称为陈旧性骨折。儿童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骨折,如儿童的骨折时常见的骨膜下骨折、骨骺与干骺端骨折、骨骺分离、骨骺部骨折、骨骺板挤压伤,骨骺分离加干骺端分离等,后5种一般称“骨骺损伤”。

一、儿童骨折发生原因

造成骨折的因素很多,主要是意外损伤(外伤)。外伤时外来的暴力可分为直接、间接两大类。

1.直接暴力,如砍伤、轧伤、机械绞伤、打击伤、摔伤、撞击伤等,尤其交通事故意外伤害所引起的骨折。常为开放性(或粉碎性、不稳定性)骨折,并且多合并有软组织捻挫伤。处理时相对困难,复杂、感染机会较多,预后较差。

2.间接暴力,如跌倒、绊倒、推、搡致伤,例如桡、尺骨骨折时,跌倒后手先着地,而这种外力上传,可导致桡、尺骨骨折,手内的骨骼却没有出现骨折。虽然也可引起骨断端移位和变形,但对周围的软组织损伤较轻,预后较好。此外还有病理性骨折,常见于小儿佝偻病,成骨不全和骨软化病等,以及小儿骨肿瘤。

二、小儿的骨折特点

儿童与成年人骨折,存在一定的差别。由于儿童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在组织解剖及生理学上都有不同的特点。包括儿童期的骨骼,为原始结缔组织所构成,无明显的板层结构,其成分多为有机物所构成的基质,如胶原蛋白、无机盐,固体成分少,胶质和水分多,虽不坚硬却有一定的韧性。其管状骨(如长骨、四肢骨)的两端或有一端由软骨构成,它分别称为骨骺板。这些都有别于成人的骨骼质地密实与坚硬。儿童的骨骼除了应有的运动系统的功能以及造血、免疫和无机盐的代谢以外,还有生长功能。无论是软骨化骨和骨膜化骨都十分旺盛,不断地增加骨的长度和周径,使儿童不断地成长。

三、小儿骨折的临床表现

小儿一旦遭受意外损伤致使骨折,主要症状有:①疼痛。移动时疼痛加剧,局部肿胀、变形、压痛和功能障碍,严重时可引起休克等。②因小儿组织疏松,筋膜富有弹性,故骨折后肿胀出现较早,范围较广,常有瘀斑。③常因血液吸收时,血红蛋白进入血液循环,可产生排斥性体温升高的反应,一般体温可在38℃左右。④X线摄片检查有较高诊断价值,必要时与健侧拍片对照,以免骨骺阴影误认为是骨折线,以资鉴别。

四、骨折后修复特点

①年龄越小,愈合越早。②年龄越小自我矫正与塑型的能力越好。③干骺端与骨干部的骨折,若缩短8~20mm时,可因断端充血、刺激骨骺板过度增生和生长加速而逐渐得到弥补。但是与年龄、部位、成角的方向和程度有关,也存在一定的限度。应认真处理,尽可能避免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

五、处理方法

儿童骨折一定按急诊处理与现场急救:①迅速了解伤情进行必要的检查,注意有无多发性、开放性、粉碎性骨折,是否合并周围组织和内脏的损伤。②如属开放性骨折可用剪刀剪开衣服,用碘仿消毒,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已污染的伤口,用无菌纱布包扎。如有大出血时可用止血带止血,(须定时松动止血带)。③疑有脊椎骨折时应让患儿平卧在硬板床上,不能搂抱、扯、拉、前屈、后仰及旋转,以防脊柱、椎管内神经继续损伤,然后向医院内转运。④颅骨骨折(无论是颅盖骨或颅底骨骨折),应注意观察呼吸、心跳、瞳孔等的变化,尽早转院治疗。急救临时固定很重要,既可止血、止痛,又可防止再感染,有利于合理的搬运方式等。

常规处理方法是复位。骨折后复位的目的在于恢复骨的解剖关系和正常生理功能。复位时尽量矫正畸形,使对位、对线良好。复位越早越容易,因为局部尚未肿胀,患儿如无法配合,可在选用适当麻醉方法或镇痛、镇静的基础上复位。

(一)手法复位

大多数小儿骨折采用手法复位。现把手法复位的方法归纳如下①触摸:经X线片检查后,用手指沿骨的纵轴由远及近、由浅到深、先轻后重地了解骨折移位与否和对位、对线情况;②拔、伸、牵引:如四肢骨折,在骨折的两端做对抗性牵拉,重新对端复位,然后上、下、左、右固定;③端提挤按:当骨折成角或重叠变形等矫正后,用手在对位处左、右、上、下挤按断端,以纠正偏斜移位;④旋转伸屈:对骨折已旋转移方向,将骨折远端用反旋转手法矫正移位,或在关节处的骨折移位,用屈曲或伸直方法来矫正复位;⑤摇摆触碰:将远端骨折适当左右摇摆,并配合局部挤按,使断端相互触碰,使其复位;⑥其他方法:如折顶回旋、推拿按摩等均可酌情使用。

(二)切开复位

适用于手法不能复位的骨折,如骨折端有软组织嵌入,累及关节面复位不良,或开放性骨折、闭合性骨折伴有重要血管、神经损伤需要手术探查和处理的复杂性骨折。可在复位的同时,做钢丝、钢板等内固定者,复位与固定同时进行。

(三)固定

是对已经复位的骨折须持续地、良好地固定在最佳合适的位置上,直到骨折的临床愈合为止(内固定还需更长时间或以后不再去除)。儿童的骨折处理,应以不再损伤骨骺和骨骺板造成生长发育障碍和影响日后生理功能为原则,仍以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和内科保守治疗为主。但也不能千篇一律,应该掌握手术指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的复位和固定方法,不排除选用克氏针、髓内针(钉)、不锈钢丝、不锈钢板或植骨后内固定等。

1.小夹板固定 儿童骨折最适合小板固定,其优点是机动、灵活、简单、实用、取材容易和很少影响骨生长等。小夹板常用材料如杉树皮(最好)其他如木板、竹片、纸板、包装盒、书本等(现代新型粘合板如二合、三合、五合板等,目前最多使用)常暂时替代杉树皮或临时应用。

除了有明显移位的股骨干骨折或不稳定性骨折,如螺旋、斜形、粉碎性胫腓骨干双骨折需配合牵引外,多数骨干骨折在手法复位后,常采用小夹板固定。

2.石膏绷带或石膏造型固定 一般分石膏夹板、管型石膏、托附石膏3种。常包括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固定关节时须保持关节处在功能位置。石膏固定后,应经常观察有无血液循环障碍,如有远端肿胀、疼痛、麻木、感觉减退或丧失、肤色青紫等情况时,可放松石膏夹板的外包扎或将管型石膏一侧或两侧切开,造型石膏的绷带重新固定。

3.牵引固定 常用有皮牵引和骨牵引两种,儿童最适用于轻重量的较轻的皮牵引。骨牵引法牵引力大,常用于股骨骨折。

内固定术须在条件允许的无菌手术室内进行,其适应范围不断扩大,手术虽然繁杂,但一般手术后无需牵引,如克氏针、髓内针、不锈钢丝或有孔钢板等器材,应由专业骨科医师操作固定,手术后抗感染治疗同一般外科术后治疗。并在适当的时候拆除固定器材,做功能锻炼等。

(四)骨折康复时功能锻炼

儿童骨折经复位和固定后,除要求不能活动者以外,特别是内固定后,一般要求做功能锻炼,早期或适时锻炼的目的在于使局部或全身血液畅通,代谢旺盛,以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并能促进骨折的早期愈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