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匮要略》预防医学思想简述

《金匮要略》预防医学思想简述

时间:2023-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金匮要略》首篇中就记载“上工治未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金匮要略》首先提出了内养正气,外慎邪风的疾病预防观。现代预防医学以预防为主要思想,提出轻病就医、避免发病或杜绝发病,促进人群健康发展。由此可见,现代预防医学对疾病的三级预防与中医理论的未病早防、有病早治、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有极相似之处。中医预防医学思想在《金匮要略》中充分体现在临床遣方用药方面。

中医“治未病”这一说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中:“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已”。同时又提出:“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因此,“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很早就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张仲景在《内经》提出预防疾病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在《金匮要略》中进一步论述疾病传变的规律和防止传变的治疗方法。

中医讲求整体观念,利用五行学说生克制化理论,论述脏腑之间生理上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传变的关系。一个脏器有病,可以依据五行运动的规律而影响另一脏器产生病变。为了防止疾病的蔓延,就应该依据这种规律,先治或先安未病的脏腑,以截断其传变的途径,从而使疾病向着痊愈的方向转化。《金匮要略》首篇中就记载“上工治未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就是以肝病为例,提出疾病传变的规律是由肝传脾,因此要及时补脾,防止肝脏疾病进一步传变。“治未病”思想的主要精神实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即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积极预防,防止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防变”,即已病之后,运用多种手段防止疾病的发展、传变。

1.未病先防

《金匮要略》首先提出了内养正气,外慎邪风的疾病预防观。未病先防,告诫人们预防疾病要从内因、外因二个方面着手,其中又以内因占主导地位。内因决定外因发病,因而若能内养正气,使人体真气调顺通畅,精神内守,思想上保持安静平和,同时外慎风寒,顺应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就可以防止外因病邪的侵袭和内因病变的产生,避免疾病的发生。这与《内经》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精神是一致的。

同时《金匮要略》还指出:“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提醒人们平时在房室、饮食、起居等各方面都要注意调节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节制房室

中医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肾精决定着人的生长、发育、生殖、强壮、衰老。因此在性生活方面要“勿令竭乏”,保养肾脏以免损伤元真之气。

服食适宜

穿着要随气候变化而相应增减即所谓“适寒温”。饮食要有节制,避免食物大寒大热,过饥过饱,这些都易克伐胃气。另外,饮食还要求全面,不偏食,五味调和,保证营养齐全。

防备金刃、虫兽等其他方面的伤害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外界和他人伤害,但要时刻注意,防止伤害的发生。

这些摄生方法都可以使人体对外抗御机能增强,使腠理这一气血流行和内脏正气通会之处成为防御外邪的坚强门户,御邪于外,疾病就无从可生了。

2.既病防变

中医学早在《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了“善治者,治皮毛”的早期治疗观点,指出真正有经验的医生应该在疾病初期的时候采取积极的救治措施,防止病情逆变,阻止病势发展。另外,在疾病初愈时,还要补养正气,注意调摄,促进康复,防止原病复发或复生它病。《金匮要略》首篇中进一步提到:“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也就是说在人体四肢刚刚觉得重滞不适时,积极用导引等方法使机体气血畅行,提高正气的抗病能力,即可驱邪外出,使疾病痊愈,否则早期失治,病邪便会深入于里,以致“九窍闭塞”甚至“流传脏腑”,使病情进一步加重或恶化。所以早期治疗,防止疾病由浅入深,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现代预防医学以预防为主要思想,提出轻病就医、避免发病或杜绝发病,促进人群健康发展。目前,现代医学提出在全民中实施疾病的三级预防体系:一级预防,即病因性或根本性预防,针对致病因素,采取诸如社会健康教育、加强营养、机体锻炼增强体质、保持心情舒畅、开展预防接种、环境保护等多方面以及特异预防措施,通过个人与社会的努力以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二级预防,即临床前期预防,又称“三早预防”,就是针对疾病作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三级预防,即临床预防,对已患病者,及时治疗,防止恶化蔓延,防止伤残以及康复治疗。

由此可见,现代预防医学对疾病的三级预防与中医理论的未病早防、有病早治、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有极相似之处。“防患于未然”是人们长期经验和认识的总结。中医“治未病”思想源远流长,“治未病”思维及内涵,是中医预防医学的精髓与核心,其思想将会在现代预防医学中渗透、融合,大放异彩,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

3.治未病方法

中医预防医学思想在《金匮要略》中充分体现在临床遣方用药方面。书中记载了很多治未病的方剂。这些方剂的药物组成是根据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或趋向而制定的,又根据不同药物可能产生的副作用,进行预防性用药或配伍以防止出现不良后果,均体现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防肝病传脾——奔豚汤、当归芍药散

奔豚汤是治疗由于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化热,热随冲气上逆所导致的腹痛。方中甘李根白皮性味苦寒,清肝热而平降冲气;黄芩清热平肝泻火;当归、白芍、川芎养血柔肝解郁;为防肝木乘脾土,肝邪传脾而致脾胃升降失常,出现呕逆之症,故于泻肝之时调理脾胃,以甘草和中益脾,半夏、生姜和胃降逆;葛根既可清肝热,又能升脾阳而助胃降。诸药共奏泻肝实脾(胃)之功。

当归芍药散是治疗因为肝郁气滞所导致的腹痛。方中重用白芍柔肝缓急止痛,重用川芎理气活血解郁,当归养肝和血;为防肝病犯脾而致脾虚生湿,出现便溏带下、面浮肢肿、小便不利等症,故配茯苓、白术、泽泻健脾利湿,肝脾同调。

防冲气犯胃——温经汤

温经汤是治疗由于冲任虚寒,挟瘀,所导致的崩漏。方中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阿胶、当归、川芎、芍药、麦冬、牡丹皮滋阴养血,活血散瘀;因冲脉属于阳明,冲脉虚寒则冲气易上逆犯胃,而出现呕逆之症,故于呕吐尚未发生之前配人参、甘草补中益气,生姜、半夏和胃降逆,以调理脾胃,防止发生呕吐。

防峻猛伤脾——皂荚丸、十枣汤

攻邪之法容易伤人正气。攻邪若忽视兼顾正气,不但影响疗效,而且会引发新的变证,甚至导致严重后果,所以于攻邪之时,务必防止伤及正气。

皂荚丸治疗因为痰浊壅肺,气道不利所导致的频繁呕吐,痰稠,不得卧。方中以利窍涤痰的皂荚主治,旨在速除痰浊,以防痰塞气闭的危险。然而皂荚药力峻猛,恐伤脾胃,所以要将皂荚酥炙,以蜜为丸,枣膏调服,顾护脾胃,使祛邪而不伤正。

十枣汤治疗因水饮悬积胸胁所导致的咳嗽咳痰。因这种水饮非攻不除,所以方中以芫花、甘遂、大戟破积逐水,因其药性峻猛,易伤正气,故佐大枣十枚,缓和药性,安中益脾,使攻下而不会伤及正气。

防发散伤阳——麻黄加术汤

麻黄加术汤主治由风寒湿邪痹阻肌表,出现表实无汗,恶寒、发热、身烦疼等症。用麻黄加术汤微汗除邪。方中以麻黄辛温发散配合白术益气固表、健脾利湿,且白术量大于麻黄,意在并行表里之湿,使发汗而不致过汗,以免大汗伤阳。

防温燥伤阴——黄土汤

黄土汤主治便血。出现先大便后便血,是脾气虚寒,不能摄血所致。用黄土汤温脾摄血。方中灶心土、附子、白术温阳健脾,固涩止血;甘草和中益脾,调和诸药,但由于术、附温燥,易伤阴动血,故佐干地黄、阿胶滋阴养血,黄芩苦寒坚阴,以防温燥伤阴之患。

防破瘀伤气——大黄虫丸

大黄虫丸主治因各种病因长期伤害,使五脏虚损,因虚损导致血瘀诸症。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所以用大黄虫丸,祛瘀生新。方中大黄、虫、桃仁、虻虫、水蛭、蛴螬、干漆活血破瘀为主,佐地黄、芍药养血润燥,杏仁利气,黄芩清郁热。因破瘀之品最易伤气,况本证为邪实正虚,所以配甘草、白蜜和中益气,峻剂丸服,缓攻瘀血,以防破瘀伤气。

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从祖国医学整体观和辨证唯物史观出发,全面地科学地阐述了何谓治未病,怎样治未病,精辟地论述了一切疾病发生、发展和传变规律以及怎样“防患于未然”。《金匮要略》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实际上是现在的各类疾病学、治疗学、保健及预防医学的理论方法上的奠基者,起到了承先启后的推动作用。仲景的这些学术思想,使后世医家深受启发,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对其治未病的思想和防止疾病的传变,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