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的严重程度

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的严重程度

时间:2023-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其远期脑卒中、心力衰竭等,心房颤动已不再被认为是一种良性心律失常。2.心房颤动的分类 鉴于不同类型的临床治疗不同,我国中华心血管病学会在2006年抗心律失常药治疗建议中将心房颤动按发作情况分为3类。转复和(或)维持窦性心律的常用药物为Ⅰa,Ⅰc,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减慢心室率的常用药物:洋地黄、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药;β受体阻滞药。

房性心律失常包括: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其中常见的是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

(一)心房扑动

心房扑动是在心房形成环形激动的结果,大多呈短阵性。可发生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正常人,亦可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病、高血压、其他引起心房扩大的原因(房缺、瓣膜病等)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1.心电图特征 无正常P波,代之连续的粗齿状F波;F波间无等电位线,波幅大小一致,间隔规则,F波频率为250~350/min;房室传导比例大多以2∶1、3∶1或4∶1下传,故心室律规则;如房室传导比例不恒定,心室律也可不规则。

2.治疗

(1)针对原发病。

(2)终止心房扑动:直流电复律、食管调搏及心内右心房超速起搏;Ⅰc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可以终止心房扑动,但应注意由于这两类药物可减慢心房扑动时F波的频率,从而通过房室结1∶1下传加快心室率。因此应用药物转复时应加用减慢心室率的药物,如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药(地尔硫、维拉帕米)或β受体阻滞药。

(3)减慢心室率: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药(地尔硫、维拉帕米)、洋地黄、β受体阻滞药、胺碘酮等。

(4)根治:射频消融(根治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根治率可达90%。

(二)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由于其远期脑卒中、心力衰竭等,心房颤动已不再被认为是一种良性心律失常。

1.病因 房颤动为多因素疾病,目前没有确定的致病因素,但已有研究表明以下疾病易患心房颤动: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病、高血压、肺源性心脏病,在围术期、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亦容易出现心房颤动。同时可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病人,称为“孤立性房颤”。

2.心房颤动的分类 鉴于不同类型的临床治疗不同,我国中华心血管病学会在2006年抗心律失常药治疗建议中将心房颤动按发作情况分为3类。

(1)阵发性心房颤动:能够自行终止者为阵发性心房颤动。

(2)持续性心房颤动:不能自行终止但经过治疗可以终止者为持续性心房颤动。

(3)永久性心房颤动:经治疗也不能终止的心房颤动为永久性心房颤动。

3.临床治疗

(1)首先治疗原发疾病和祛除诱因。

(2)针对心房颤动本身的治疗有三个方面:转复窦性心律并维持、减慢心室率及预防血栓栓塞。转复窦性心律并维持:合并血流动力学障碍者要紧急电复律。转复和(或)维持窦性心律的常用药物为Ⅰa,Ⅰc,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减慢心室率的常用药物:洋地黄、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药;β受体阻滞药。心室率控制目标:静息时60~80/min;中度运动时:低于90~115/min。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应用华法林抗凝,使INR维持在2~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