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场复苏程序
心搏骤停的判断阶段极其关键,患者只有经准确的判断后,才能接受更进一步的CPR。
1.判断患者反应 当目击者如非医务人员发现患者没有呼吸、不咳嗽、对刺激无任何反应(如眨眼或肢体移动等),即可判定呼吸心跳停止,并立即开始心肺复苏(CPR)。须使患者仰卧在坚固的平(地)面上,如要将患者翻转,颈部应与躯干始终保持在同一个轴面上,如果患者有头颈部创伤或怀疑有颈部损伤,只有在绝对必要时才能移动患者,对有脊髓损伤的患者不适当地搬动可能造成截瘫。将双上肢放置身体两侧,这种体位更适于CPR。
2.开放气道 舌根后坠是造成呼吸道阻塞最常见原因。此时将下颌上抬,气道即可打开。如无颈部创伤,可采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并清除患者口中的异物和呕吐物,用指套或指缠纱布清除口腔中的液体分泌物。
3.人工呼吸 开放气道后,先将耳朵贴近患者的口鼻附近,感觉有无气息,再观察胸部有无起伏动作,最后仔细听有无气流呼出的声音或以少许棉花放在口鼻处,可清楚地观察到有无气流。开放气道后发现无呼吸或呼吸异常,应立即实施人工通气。
(1)口对口呼吸:人工呼吸时,要确保气道通畅,捏住患者的鼻孔,防止漏气,急救者用口唇把患者的口全罩住,呈密封状,缓慢吹气,每次吹气应持续2s以上,确保吹气时胸廓隆起,通气频率应为10~12/min。
(2)口对鼻呼吸:口对口呼吸难以实施时应推荐采用口对鼻呼吸,尤其是患者牙关紧闭不能开口、口唇创伤时。
(3)球囊面罩装置:使用球囊面罩可提供正压通气,一般球囊充气容量约为1000ml,足以使肺充分膨胀。
4.循环支持
(1)脉搏检查:在行CPR前不要求非专业急救人员将检查颈动脉搏动作为一个诊断步骤,只检查循环体征。但对于专业急救人员,仍要求检查脉搏,以确认循环状态,而且检查颈动脉所需时间应在10s以内。
(2)检查循环体征:检查循环体征是指评价患者的正常呼吸、咳嗽情况以及对急救通气后的运动反应。非专业人员应通过看、听、感知患者呼吸以及其他机体运动功能,仔细鉴别正常呼吸和濒死呼吸。对专业急救人员,检查循环体征时,要一方面检查颈动脉搏动,一方面观察呼吸、咳嗽和运动情况。如果不能肯定是否有循环,则应立即开始胸外心脏按压。
(3)胸外心脏按压:CPR时胸外心脏按压是在胸骨下1/2提供压力,通过增加胸膜腔内压或直接挤压心脏产生血液流动。按压频率为100/min。在气管插管之前,无论是单人还是双人CPR,按压/通气比均为15∶2(连续按压15次,然后吹气2次),气管插管以后,按压与通气可能不同步,此时可用5∶1的比率。按压时将一手掌贴在紧靠手指的患者胸骨的下半部,另一手掌重叠放在这只手背上,手掌根部长轴与胸骨长轴确保一致,保证手掌全力压在胸骨上,可避免发生肋骨骨折,不要按压剑突。无论手指是伸直,还是交叉在一起,都应离开胸壁,手指不应用力向下按压。肘关节伸直,上肢呈一直线,双肩正对双手,以保证每次按压的方向与胸骨垂直。如果按压时用力方向不垂直,部分按压力丧失,影响按压效果。对正常形体的患者,按压幅度为4~5cm,为达到有效的按压,可根据体形大小增加或减少按压幅度,最理想的按压效果是可触及颈或股动脉搏动。但按压力量以按压幅度为准,而不仅仅依靠触及到脉搏。每次按压后,双手放松使胸骨恢复到按压前的位置,血液在此期间可回流到胸腔。
二、除颤器的使用
心室颤动(心室纤颤)是循环骤停的一种常见类型,且在心肺复苏过程中较为常见,心室纤颤是所有心律失常中最为严重的情况。心室纤颤时,虽然心室纤维仍有收缩,但却是没有规律性的各自收缩,不能协同一致,使心脏不产生有效的心排血量,而致循环停顿。对心室纤颤患者,早期除颤是提高复苏成功率的关键。
1.除颤器的类型
(1)胸外电除颤:在电极板上涂匀导电胶,两电极分别紧压在右胸上部锁骨下和左乳头外侧腋前线胸壁相当于心尖区,病人四周不应与人或金属物体接触,打开除颤器电源,选择非同步除颤方式按3J/kg电能充电,在人工呼气末按下放电钮除颤,观察ECG。除颤时能量和电流过低则无法终止心律失常,能量和电流过高则会导致心肌损害,除颤器释放的电流应是能够终止室颤的最低能量。一般首次除颤电能成人为200J,第二次300J,若心室纤颤持续存在,可将电能增至5J/kg,再次除颤和用药。
(2)胸内电除颤:对开胸手术或开胸心脏按压术患者可作胸内直接电除颤。胸内电击除颤应切开心包,暴露心脏,做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至少2min,心内注射肾上腺素,使心肌张力增强,细颤转为粗颤。胸内除颤电极板分别置于心脏的两侧或前后夹紧,除颤能量一般从低能量开始,并尽量采取最小电量,以免损伤心肌。成人使用电能为25~40J,小儿为1~10J,从最小开始,逐渐增加。电击除颤失败时,不宜无限地增加电能,应纠正其他因素,如心肌缺氧、低血钾、高血钾、心脏温度过低、呼吸性或代谢性酸中毒等。
2.电击除颤的注意事项 积极有效的心肺复苏是电击除颤成功的基础,除颤仅是心肺复苏的措施之一。电击除颤是否成功,依赖于心肌状态以及心肌能否获得适当的除颤电能。除颤需注意事项如下。
(1)尽早除颤:室颤的时间越长,无氧代谢产物在心肌细胞内潴留也就越多,除颤时所需的电能高而成功率却低。
(2)心肌状况:心肌缺血缺氧越重,除颤越不易成功。在28℃以下的低温状态或洋地黄中毒时,除颤难以成功。因此,在心肺复苏时先注意改善心肌供血供氧,加强胸外按压,以利于除颤成功。
(3)血液酸碱度:室颤时间过长,pH过低使室颤阈下降,除颤成功率下降。
(4)血钾浓度:低钾血症可提高室颤阈,若不纠正,则不易除颤;高钾血症虽降低室颤阈,但抑制心肌收缩力,也不利于除颤。
(5)心脏体积和体重:心脏愈大,所需电能也愈大。临床发现,100kg以上的肥胖者,需要的电能较高。
(6)经胸电阻:经胸阻抗的大小决定了除颤时经过心脏电流的大小,直接影响除颤成功率。影响经胸电阻大小的因素有:①电极板表面必须清洁,若被金属氧化膜覆盖,则影响预定的电流释放;②电极板越大,电阻越小,但电极板太大时放出的电流密度减低,除颤的效果下降;③胸外电除颤时,为防止胸壁电阻抗过大而阻碍足够的电能通过胸壁作用于心脏,应用性能优良的导电胶涂抹电极板与胸壁的接触面,尽可能降低胸壁的电阻抗;④吸气时除颤电阻加大,呼气时除颤成功率大增;⑤适当用力将电极板紧压在胸壁上,电极板的压力为10kg时,阻抗减少25%以上,这是因为,电极板紧靠胸壁,不仅电极板和皮肤接触好,且将空气压出胸部,使更多的电流击中心脏;⑥电极板间距离过大增加电阻。
(7)电极板的位置:胸外除颤电极板的标准放置法是一块电极板放在胸骨上部或右侧锁骨下,另一块电极板放在左侧第四、五肋间的腋前线区;另一种放置法是一块电极板放在心前区胸壁上,另一块放在心脏背面,但此法不适宜紧急状态下使用。
(8)除颤电能:目前对电能的争议较多,国内报道的心室除颤首次电能均较高,在200J以上。但据实验和临床证实,电流量过大,可造成心肌损伤,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大,甚至心肌坏死。且动物实验证实,一次大电量除颤造成的心肌损害,大于累计量相同的两次电击。心肌电击后损伤的程度直接与电击的能量有关,直流电较交流电轻。直流电400J电击时,心电图可出现短暂的ST段改变,少数出现肺水肿,谷草转氨酶与肌酸磷酸激酶增高。而每次240J电击时,连续10次后才可出现心律失常和心肌损伤,病灶主要位于心包脏层下。电击能量小于除颤阈值的2倍时,无明显心肌损伤。心肌损害还与累计能量、电极板的大小和电击的时间间隔有关。累计电击能量超过425J时,可产生心肌同工酶增高和心肌坏死。相同能量用较大电极板不产生心肌损害,而较小的则产生心肌损害。电击间隔时间越长(3min)者越不易产生心肌损害。
(9)胸内除颤:为了避免心肌电烧伤,胸内除颤时将盐水纱布包好电极板,分别紧压在左右心室壁上进行;除颤能量以2.5J开始,逐渐增大,以不超过40J为宜。
(10)除颤次数:第一次电除颤后,在给予药物和其他高级生命支持措施前,监测心律5s,可对除颤效果提供最有价值的依据;监测电击后第1分钟内的心律可提供其他信息,如是否恢复规则的心律,包括室上性节律和室性自主节律,以及是否为再灌注心律。3次除颤后,如患者的循环体征仍未恢复,复苏者应立即实施1min的CPR,若心律仍为室颤,则再行1组3次的电除颤,然后再行1min的CPR。不要在一组3次除颤过程中检查循环情况,因为这会耽搁仪器的分析和电击,快速连续电击可部分减少胸部阻抗,提高除颤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