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急性肾衰竭的病因、分类及发病机制
一、根据病因学,ARF可分为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三类
1.肾前性 由于失血、脱水、创伤、感染、心力衰竭和大剂量血管收缩药等原因,尤其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肾血管强烈收缩,导致肾血液灌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出现尿量减少和氮质血症等,但肾小管功能正常,肾脏无器质性改变,又称为功能性ARF。
2.肾性 肾实质器质性病变引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急性肾小管坏死:①肾缺血和再灌注损伤。各类休克未能及时抢救,发生持续性肾缺血,或休克好转后的再灌注损伤均可引起肾小管坏死,功能性肾衰转变为器质性肾衰。
②肾毒物。重金属(砷、汞、锑和铅等)、具有肾毒性的抗生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等)、磺胺类药物、某些有机化合物(四氯化碳、氯仿、甲醇和甲苯等)、杀虫药、毒蕈、蛇毒、肌红蛋白、血红蛋白以及内毒素等均可直接损伤肾小管,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
③体液因素。严重低钾血症、高钙血症和高胆红素血症等也可导致肾实质损害。
(2)肾脏本身疾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恶性高血压、双侧肾动脉血栓形成或子痫、结节性多动脉炎等可引起弥漫性肾实质损害,导致ARF。
3.肾后性 由于下泌尿道(肾盂到尿道口)的梗阻引起ARF。多见于双侧输尿管结石、盆腔肿瘤压迫、前列腺肥大以及前列腺癌等引起的尿路梗阻。由于肾小球有效滤过压降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出现氮质血症、酸中毒等,早期并无肾实质损伤,若及时解除梗阻,肾功能可很快恢复。
二、发病机制
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是急性肾衰的中心环节。
1.肾血流减少 动脉血压低于50~70mmHg时,肾血流失去自身调节功能,肾灌注压下降;休克、毒物等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即激肽、前列腺素合成减少,内皮素合成增加,导致肾血管收缩,有效滤过压降低;肾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肾血管内凝血,导致肾血流减少。
2.肾小球病变 肾小球膜受累,滤过面积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3.肾小管因素 肾小管阻塞,原尿经受损肾小管壁反漏入肾间质,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4.肾细胞损伤 肾小管细胞、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损伤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