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肾衰竭的分期
1.起始期 患者存在导致急性肾衰竭的病因,如低血压,失血、休克以及接触肾毒性物质等,但尚未发生明显的肾实质损伤,临床症状表现不明显,急性肾衰竭可预防。
2.维持期
(1)尿量变化:大多数患者出现少尿或无尿,尿量<400ml/d或尿量<50ml/d,又称为少尿期,但也有部分患者没有明显的尿量减少。尿量在400~1000ml/d。
(2)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水潴留、代谢性酸中毒、低钠血症、高钾血症、低钙血症和高磷血症。
(3)全身症状:①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胀和腹泻,严重者出现消化道出血;②呼吸系统,因过度容量负荷,可有呼吸困难、咳嗽、憋气和胸痛等;③循环系统,因体液负荷过高,出现心力衰竭,肺水肿和高血压;而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和体内毒素蓄积则可导致心律失常和心肌病变;④神经系统,出现意识障碍、躁动、谵妄、抽搐和昏迷等尿毒症脑病表现;⑤血液系统,出血倾向及轻度贫血。
(4)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血肌酐、尿素氮进行性升高,血肌酐每日平均增加≥44.2μmol/L,血清尿素每日平均增加≥3.6μmol/L。
3.多尿期 少尿患者尿量增加到400ml/d以上,表明已进入多尿期。肾小球滤过功能逐渐恢复,肾小管上皮细胞开始再生,患者尿量可达3000~5000ml/d甚至更多。在多尿期早期,患者肾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氮质血症、高钾血症和酸中毒不能立即改善,后期由于水、电解质大量排出,易发生脱水,低钾血症和低钠血症。
4.恢复期 尿量开始减少,逐渐恢复正常,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得到纠正,血肌酐尿素氮含量降低,少数患者可转变为慢性肾功能不全。
二、不同类型急性肾衰竭的鉴别
1.肾前性急性肾衰
(1)补液试验:患者有血容量不足,体液丢失的病史,皮肤黏膜干燥,血压低,颈静脉充盈不明显,试用5%葡萄糖溶液200~250ml,呋塞米40~100mg静脉注射,观察输液后循环系统负荷情况,如患者血压有所恢复,尿量增加,血尿素氮降低,则支持肾前性ARF的诊断。
(2)血尿素氮与肌酐比值:正常值为10~15∶1,肾前性肾衰时由于肾小管功能未受损,血浆尿素氮与肌酐比值不成比例地升高,两者比值≥20∶1,而肾性肾衰时肾小管重吸收尿素氮能力下降,该比值小于10~15∶1。
(3)尿液诊断指标,见表12-1。
2.肾后性急性肾衰 有导致尿路梗阻的原发病,突发尿量减少,或无尿与尿量增多相交替,常有肾绞痛或下腹痛,肾区叩击痛阳性,梗阻因素解除后,尿量可突然增多,血肌酐、尿素氮降至正常,超声显像和X线检查等有助于确诊。
表12-1 肾前性及急性肾小管坏死性肾衰竭的尿液诊断指标
3.肾性急性肾衰 排除肾前性和肾后性急性肾衰,综合既往病史,尿液、血液实验室检查,必要时行肾活检,有助于确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