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支气管炎感觉气短堵塞

支气管炎感觉气短堵塞

时间:2023-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儿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大人相似,而术后并发症是成人的2倍。小于1个月的新生儿最易发生危险,其危险因素来源于新生儿疾病或外科疾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是气管梗阻、拔管后喉水肿、误吸和急性呼吸衰竭。麻醉后会厌、舌仍未恢复正常的张力,加上相对较大的舌体,发生后坠引起咽部梗阻。

小儿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大人相似,而术后并发症是成人的2倍。成人多为循环问题,而小儿多为呼吸问题。小于1个月的新生儿最易发生危险,其危险因素来源于新生儿疾病或外科疾病。小于4岁的儿童、急诊手术、长时间手术(超过6h)危险性增高。最为常见的并发症是气管梗阻、拔管后喉水肿、误吸和急性呼吸衰竭。

一、气道梗阻

1.常见病因

(1)软组织后坠阻塞上呼吸道。麻醉后会厌、舌仍未恢复正常的张力,加上相对较大的舌体,发生后坠引起咽部梗阻。

(2)患儿术前存在的扁桃体或腺样体肿大。

(3)气管或周围组织手术,局部组织水肿或切口出血所形成的血凝块阻塞气管造成梗阻。

2.临床表现 气道梗阻患儿可出现三凹症,鼻翼扇动,吸气喘鸣,甚至只见到胸腹部呼吸运动,但无气流进入肺内。动脉CO2分压迅速升高和动脉氧分压迅速下降。

3.治疗

(1)舌后坠引起的气管梗阻可以通过侧卧位、过伸头颈、抬高下颌而有效控制。如果梗阻仍未解除,可放置鼻咽或口咽通气道。口咽通气道较鼻咽通气道更为有效,但鼻咽通气道较易耐受,而口咽通气道可能刺激咽喉引起恶心、呕吐甚至喉痉挛。

(2)面罩吸100%的氧气,直到梗阻解除。

(3)对于手术因素造成的梗阻,慎用镇静药物,注意头位,并进行口咽部位的吸引。

二、喉痉挛

1.常见病因

(1)喉痉挛,是声门和声门上喉内收肌的一种强有力的自我保护反应,导致吸气时气管部分或全部阻塞。

(2)鼻黏膜、软腭、咽、会厌、喉、气管支气管、肺组织、膈肌和腹膜受到刺激后均可能诱发喉痉挛。

(3)而麻醉后的小儿出现喉痉挛大多数为声门周围的血液或分泌物刺激喉黏膜所致;或小儿尚未完全清醒时,拔管刺激喉部。

(4)近期上呼吸道感染和慢性被动吸烟史是喉痉挛发生的危险因素。

2.临床表现 喉痉挛临床表现为部分或全部上气道的阻塞,由于这两种情形处理方法不同,应当仔细区分。在吸气时出现高调喉鸣音,可诊断为气管部分阻塞,大多数病例通过正压通气可以有效缓解低氧血症;上呼吸道完全阻塞的喉痉挛可迅速导致低氧血症,正压加压通气无效,并造成胃膨胀,需要立即使用肌松药进行气管插管。

3.治疗

(1)停止任何刺激。

(2)清除口咽部任何刺激物,包括分泌物、血液和过长的口咽通气道。

(3)提高下颌开放气道,100%纯氧面罩正压通气。

(4)上述保守治疗无效时,对于部分喉痉挛可以给予非去极化肌松药和丙泊酚(1~2mg/kg)解除痉挛,如缺氧不能改善,立即进行气管插管。而对于完全性喉痉挛,则应立即静脉注射氨琥珀胆碱(0.25~2mg/kg)进行气管插管,如未建立静脉通道,则肌内注射氯琥珀胆碱4mg/kg。应该注意的是,低氧血症是缓解喉痉挛的一个有力刺激,但绝不能不通过药物而依靠低氧血症来缓解痉挛,因为低氧血症可以导致负压性肺水肿和心搏骤停。

三、喉水肿

喉水肿,更为确切的说是声门下水肿,其发生率大约为插管患儿的1%~4%,在1~3岁的患儿中更为常见。

1.常见病因

(1)解剖因素:喉较小,在婴儿轻微的水肿可引起严重的气管梗阻;声门下黏膜下组织疏松,水肿液容易聚集。

(2)手术麻醉因素:气管导管过粗或气囊压力过大;插管损伤;插管时间过长;头颈部手术等。

(3)术前伴有气管感染。

2.临床表现 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喘鸣、胸廓凹陷、声嘶、犬吠样样咳嗽及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通常发生在拔管后30min内。

3.治疗

(1)注意患儿头部的体位,保持气管通畅。

(2)吸入湿化的氧气。

(3)重新插管,如果症状在30min内不能缓解,并出现CO2升高,应重新插管保障通气,并且选用较小内径的导管。

(4)使用类固醇激素,如地塞米松0.2~0.5mg/kg。

四、误吸

回顾性研究表明其发生率低于0.1%,大多数发生在麻醉诱导期间,严重可致死亡。

1.常见病因

(1)解剖因素:婴儿静息胃内压较高;食管短、胃小、胃食管连接处松弛;哭喊时吞入较多气体;腹式呼吸较强等。这些特点造成婴幼儿较容易发生反流。

(2)肠梗阻等急症手术。

(3)麻醉因素:面罩辅助时造成胃膨胀,喉镜置入时肌肉松弛不完全,都是造成反流误吸的危险因素。

2.临床表现 当小儿表现为难以解释的低氧血症、呼吸系统症状(咳嗽、呼吸加快、呼吸困难、气管痉挛)伴有喉部有胃内容物以及胸片的特征性改变(不规则、斑驳的密度影)可诊断误吸。

3.治疗

(1)及时清理口咽部的反流物,并采用患儿头低位且偏向一侧,以利于引流。

(2)纯氧面罩给氧,必要时气管插管行机械正压通气治疗。

(3)密切监测维持心血管稳定和酸碱平衡。

(4)怀疑误吸但症状轻微的患儿也应常规监测。

五、阻塞后负压性肺水肿

在短期的严重上呼吸道阻塞后,各年龄段的小儿均可能出现急性肺水肿称为负压性或阻塞后肺水肿。

1.发生机制 阻塞后肺水肿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是由于上呼吸道阻塞时,小儿用力吸气导致胸腔内负压过大,右心回血量显著增加,阻塞后缺氧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周围血管收缩,共同造成体液快速渗入肺泡导致肺水肿。

2.临床表现 为急性肺水肿的典型症状,肺部迅速出现咯血,粉红色泡沫痰,以及程度不同的低氧血症。

3.治疗

(1)预防非常重要:避免在复苏期出现严重的上呼吸道梗阻。

(2)治疗主要是呼吸支持,给氧CPAP或PEEP通气,以及利尿药的使用。注意使用超声检查排除心源性肺水肿,健康小儿症状常在12~24h内缓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