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孩子做手术不打麻醉针

小孩子做手术不打麻醉针

时间:2023-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儿循环系统的并发症较呼吸系统少见。由氟烷引起的心血管抑制占所有药物相关停跳的66%。吸入诱导时,肺泡内麻醉药的浓度上升迅速,起效很快,容易发生药物过量,心脏过度抑制的潜在风险。七氟烷发生心血管抑制、心动过缓、心律失常的概率明显低于氟烷,治疗指数也大于氟烷,已成为儿童诱导中完善的麻醉药。儿童使用氟琥珀胆碱后比成年人更容易发生心律失常、高钾血症、横纹肌溶解、肌红蛋白血症、咬肌痉挛合恶性高热。

小儿循环系统的并发症较呼吸系统少见。依据美国儿童围手术期心脏骤停档案库(POCA)资料分析,小儿麻醉相关的心搏骤停风险约为0.14%,其中小于1个月的小儿占55%,有很高的风险性。大多数心搏骤停(82%)发生于麻醉诱导期,停搏前常伴随心动过缓、低血压和低氧饱和度。一般认为心搏骤停最常见的原因与给药方法有关。由氟烷引起的心血管抑制占所有药物相关停跳的66%。9%的停跳由局麻药误入血管引起。患有先天性心搏病增加了心搏骤停的风险,但此类心搏骤停经常和出血、输血以及不适当的输液有关。与设备相关的心搏骤停中,最为常见的是中心静脉置管时引起的并发症(如气胸、血胸或心脏压塞)。

为减少围手术期小儿循环系统的并发症应从围术期补液、用药及加强监测等方面进行细致的管理。

一、围手术期补液

1.小儿体液管理中允许的误差很小,需要谨慎管理。应使用微机注射泵或有微调的输液管来进行输液。从低无效腔量的管道中给药,可以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液体进入。

2.如出现静脉怒张、皮肤潮红、血压升高、血钠降低以及眼睑水肿,则应诊断为液体过量。

3.小儿补液不但需要重视量的补充,补液的种类也非常重要,否则容易发生代谢紊乱。

(1)生理需要量以4∶2∶1法则计算。补充的液体通常选择每升含有20mmol的氯化钾的0.2%氯化钠溶液来维持电解质的平衡。而对于葡萄糖的需要,通常认为大于1岁的小儿由于机体对于手术能产生正常的高血糖反应,术中维持不需要额外补充葡萄糖。而对于体重低于10kg、营养不良和有代谢疾病的小儿术中则可能出现低血糖。故建议以理论输注速度的一半补充2%~5%的葡萄糖液,每小时监测血糖,必要时调整速度,其余量使用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液补充。

(2)禁食丢失量以生理需要量×禁食时间计算,通常在第1小时补充半量,第2小时和第3小时各补充25%。补充液体的种类通常用平衡盐(如乳酸林格液)或1/2生理盐水代替。

(3)术中丢失量,包括失血量和第三间隙丢失量。失血量通常使用不含糖的晶体液(如每毫升失血用3ml乳酸林格液代替)或胶体液(每毫升失血用5%的白蛋白1ml代替),直到患儿的血细胞比容达到正常的低限。第三间隙丢失量与手术大小有关,相对无创的手术为0~2ml/kg,创伤性手术可高达6~10ml/kg,液体种类通常选择乳酸林格液。

二、麻醉药物的应用

小儿在麻醉药物的代谢和药效学方面与成人有显著的不同,不能把他们当成微缩的成人看待,用药必须结合个体的基础情况来考虑。

1.吸入麻醉药物 因为新生儿和婴儿代偿机制发育不完善,血压对挥发性麻醉剂更为敏感,另外心肌的发育不成熟,也使得对心肌抑制非常敏感。加上新生儿、婴幼儿和年幼儿肺泡通气量高、功能残气量低,器官血运丰富。吸入诱导时,肺泡内麻醉药的浓度上升迅速,起效很快,容易发生药物过量,心脏过度抑制的潜在风险。七氟烷发生心血管抑制、心动过缓、心律失常的概率明显低于氟烷,治疗指数也大于氟烷,已成为儿童诱导中完善的麻醉药。

2.静脉麻醉药物 使用相对安全,但应注意在与阿片类药物合用能导致严重的低血压。

3.肌松药 非去极化肌松剂比去极化肌松药要安全许多。

儿童使用氟琥珀胆碱后比成年人更容易发生心律失常、高钾血症、横纹肌溶解、肌红蛋白血症、咬肌痉挛合恶性高热。一旦发生心搏骤停需要更长期和强效的复苏。因此,儿童和青少年择期手术中应避免选择使用氯琥珀胆碱。同时,急诊患儿在首次使用氯琥珀胆碱前必须先给予阿托品(最少0.1mg),以防止心动过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