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杏仁
【主治应用】 顽咳久嗽。
【经验体会】 周平安经验:麻黄配杏仁可开肺气、解郁闭。麻黄轻清上浮,专疏肺郁,宣泄气机。《本草正义》云其“虽曰解表,实为开肺;虽曰散寒,实为泄邪。风寒得之固外散,即温热亦无不赖以宣通”。杏仁入肺、大肠经,有祛痰止咳平喘之功。《医学启源》谓可除肺中燥,且凡仁皆降,气降则痰消嗽止。麻、杏相配,一宣一降,顺乎肺之本性,使肺气开,郁闭解,而杏仁之润又可制麻黄之燥。故周教授治顽咳久嗽恒以此为基本药对。对郁久化热者多加生石膏配之以清解肺热,对素有寒饮者则加细辛、干姜以温肺化饮。[汤 伟.周平安教授治疗顽咳用药经验举隅.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3):76]
王焕禄经验:麻黄一般多用炙品,取其宣肺平喘之功效,为治疗哮喘病之要药,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哮喘病。现代药理学认为,麻黄有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一般用量为3~10g。但素有高血压病、心脏病患者应酌情减量,以不超过3g为宜。杏仁止咳平喘,一般与麻黄同用可加强宣肺止哮平喘之功。[李 滨,刘淑珍.王焕禄老中医治疗哮喘发作期的用药经验.中国民间疗法,2006;14(8):5
麻黄、罂粟壳
【主治应用】 支气管炎之久咳不止。
【经验体会】 钱远铭经验:麻黄辛温,轻扬发散,能宣肺以止咳;罂粟壳苦涩,能敛肺以止咳。二者同用有止咳之功。但一宣一敛,功用各异。余常用于支气管炎之久咳不止者,取其相反相成之作用,屡建奇效。特别是对久咳喉痒、痉咳无痰者尤为有效。其剂量一般是麻黄6g,罂粟壳为3g即可见效。小儿酌减。(《竹堂医镜》)
麻黄、胡颓叶
【主治应用】 宣肺止咳。
【经验体会】 陈学勤经验:临床上常常可以见到肺气失宣而见咳嗽倏作,肺失肃降而出现咳嗽气喘。这两者都属病理反应。据此,调整肺脏的“出纳”功能,常采用麻黄与胡颓叶配伍,亦取开阖同用的方法,取得了显著疗效。麻黄辛苦而温,为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要药。《本经》云:“止咳逆上气。”现代药理认为:麻黄碱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历代医家尝用麻黄治咳,不论新久,每能取得良好效果。胡颓叶味酸性平,有收敛肺气之功,主要应用于久咳不止之症。即使外感咳逆,配麻黄同用,亦每获神效。但如有寒热而见痰壅气实者,非所宜也,当慎之。
曾治金某,男,51岁,职员。素有咳嗽,有吸烟史。近又复感新邪,咳嗽阵作,痰多白沫而稠,咽喉瘙痒,动则咳嗽加剧,甚则胸闷气急。病久体衰,邪实正虚。脉稍数,苔薄微黄。治拟宣肺清热,化痰止咳。方用:蜜炙麻黄9g,胡颓叶18g,光杏仁9g,前胡12g,鱼腥草30g,蒲公英30g,黄荆子18g,象贝母12g,天竺黄18g,白芥子4.5g,蒸百部18g,炙紫菀12g,冬瓜子30g。服10剂后,咳嗽缓解,痰亦减少,病情大见好转。但由于肺热伤津,略有口渴,于复诊时,前方去白芥子、天竺黄,加养阴清肺的南北沙参各1.8g,补益肺气的生黄芪15g,继服7剂,以收全功。[陈学勤.配伍得当相得益彰.上海中医药杂志,1986;(1):24]
半夏、贝母
【主治应用】 咳嗽。
【经验体会】 钱远铭经验:半夏味辛性温而有毒,贝母味辛平而无毒,半夏性燥而去湿痰,贝母性润而化燥痰;半夏入太阴肺经燥湿化痰以止咳,贝母入太阴肺经润燥化痰以止咳。盖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二者一燥一润,治标治本,相反相成,共奏止咳化痰之功。余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等病见咳嗽者,多予配偶合用,每收良效。(《竹堂医镜》)
桃仁、杏仁
【主治应用】 咳嗽。
【经验体会】 邵长荣经验:两药富含油脂,滑肠润燥。杏仁润肺止咳,行气平喘;桃仁活血止咳,破血行瘀。杏仁走气分,降肺气之上逆;桃仁入血分,活血络之凝结。两药同用,一气一血,对久咳有瘀,又复新感且腑气不通者,疗效尤佳。(《邵长荣肺科经验集》)
钱远铭经验:杏仁甘温,专入肺经气分,功能散寒治咳除喘。桃仁甘平,专走血分,功能活血祛瘀,泄热涸燥。故李杲云:“杏仁下喘,治气也;桃仁疗狂,治血也。”二者配用一气一血,相辅相成,合奏利气治血之功。余每于肺经痰瘀阻滞之支气管扩张、肺部感染、大叶性肺炎、肺脓疡等,取其二者兼用,达到气血两利之作用。且桃仁具有生发之气,祛瘀而能生新,为祛瘀中之良药,对肺经之血瘀气阻者可以常服而不为害。(《竹堂医镜》)
吴银根经验:哮喘日久,久病入络,气滞血瘀。哮喘若为气血瘀滞或燥邪伤肺者,均可加入辛润之品,以活血润燥,止咳平喘。杏仁味苦微温,行气散结,润肺止咳,使肺脏郁闭之势得以解除;桃仁活血化瘀,泻肺缓肝,《别录》谓:“止咳逆上气”。凡见肺气郁闭,咸可投用。杏仁治上,桃仁治下,气行则血动,瘀血乃祛,且两者都有润滑之性,既可润肺止咳,又可滑痰通下,引邪下行,给邪以出路。治疗哮喘非急性发作期的咳嗽,尤其痰少或无痰者效佳。桃仁用量可大于杏仁,但两药之剂量均不可太大,以免中毒。[冯新格.吴银根妙用药对治疗支气管哮喘.浙江中医杂志,1999;34(12):507]
刘韵远经验:桃仁甘苦,善破病行血;杏仁苦温,善于除痰下气。二者相伍,一入气分,一入血分,并行不悖。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杏参散(杏仁、桃仁、桑白皮、人参、姜、枣),曾用以治疗上气、喘满、倚息、不能卧之喘证。现用此则是针对哮喘势减之后,症见咳嗽连声,患儿以手捂胸,口唇略暗者。刘老认为,喘咳日久,肺失宣降,气机壅滞,多有血瘀之见证,用之气血同调。(《儿科名医刘韵远临证荟萃》)
柴胡、前胡
【主治应用】 肝火灼肺而致咳喘。
【经验体会】 邵长荣经验:在肺科临床治疗中特别强调从肝治咳,认为肝郁不畅,郁而化火,灼伤肺金,而令人咳喘。以柴胡疏肝平肝,前胡宣肺化痰,并以前胡润肺防止柴胡燥烈伤津,两药同用疏散宣降,化痰解郁。肝舒则火自灭,肺宣而喘咳止。治疗肺热咳喘多用柴胡、前胡相配,柴胡有疏肝清肝之功,前胡有宣肺降气之用,两药相伍一升一降,一燥一润,互制互用,调畅气机,泄热降逆。(《邵长荣肺科经验集》)
桔梗、紫苏梗
【主治应用】 肺气郁滞之咳嗽。
【经验体会】 刘庆林经验:桔梗辛以入肺,性主升,功能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紫苏梗味辛性微温,主降,入肺则宽胸利膈,入脾则下气宽中,统理上、中二焦之郁滞。二药相配,一升一降,调畅气机,最善开通上焦郁滞,开胸顺气,宜肺止咳之功增强。临床用于肺气郁滞之咳嗽、胸膈满闷等症,脾胃气机郁滞之食欲不振、泛泛欲呕之症。如《温病条辨》杏苏散桔梗配紫苏、杏仁,以增其温散风寒、宣肺化痰之功,治风寒咳嗽痰多,头微痛,恶寒,咳痰清稀,鼻塞,苔白脉弦紧者。[刘庆林.浅谈桔梗药对的临床应用.国医论坛,2005;9(5):49]
徐长卿、炙枇杷叶
【主治应用】 喉源性咳嗽。
【经验体会】 邵长荣经验:徐长卿,性辛温,无毒,《本草纲目》记载“主治鬼物百精虫毒,疫疾邪恶气,温疟。久服强悍轻身”;枇杷叶,甘寒,《本草汇言》“枇杷叶,安胃气,调心肺,养肝肾之药也。”可清肺和胃,降气化痰。邵老认为,本病如用祛风宣肺、利咽清喉等剂效果不显者,加入上述两味往往可以提高疗效。[李 欣.邵长荣辨治喉源性咳嗽的经验.辽宁中医杂志,2000;27(11):490]
紫菀、款冬花
【主治应用】 咳嗽。久咳不止,无论寒热。
【经验体会】 钟洪经验:紫菀甘苦、温,归肺经,化痰止咳,《别录》:“疗咳嗽脓血,止喘悸,五劳体虚,补不足”。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水煎剂对多种球菌、杆菌及流感病毒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能祛痰、镇咳。款冬花辛温,入肺经,润肺下气、止咳化痰,《本经》:“主咳逆上气善喘、喉痹……”。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能镇咳祛痰及有较弱的平喘作用。两药相须伍用,能温肺化痰,痰去咳自止,蜜炙则润肺止咳效著,两药温润不燥,宣肺祛痰而不伤正。临证应用两者用量比为1∶1,各用10g同入煎剂,外感咳嗽生用,内伤咳嗽蜜炙用。[钟 洪.内科杂病中药药对应用.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6;26(8):1213]
周平安经验:紫菀配款冬花,润肺化痰止咳。凡久咳不止,无论寒热均相须而用两药。紫菀温而不热,润而不燥,寒热皆宜,无所避忌。款冬花功用与紫菀绝似且味苦主降,气香主散,一物而两用兼备,专治咳逆上气,如顽咳久嗽尤不可缺。昔《千金》、《外台》治咳逆久嗽,并用紫菀、款冬花者十方而九,周教授临床用之,亦颇见效。[汤 伟.周平安教授治疗顽咳用药经验举隅.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3):76]
射干、蝉蜕
【主治应用】 刺激性咳嗽。
【经验体会】 周平安经验:射干配蝉蜕,化痰利咽,解痉止咳。久咳不愈者,相当部分因自觉咽痒不适而引起刺激性咳嗽。周教授认为在整体辨证的基础上,治疗此类咳嗽还需注意局部因素,以化痰利咽、解痉止咳为要。射干、蝉蜕皆有利咽之功,射干长于化痰散结气,又能降火,为治喉痹咽痛之要药。蝉蜕长于解痉,既可疏风泄热宣肺主外风,又可平肝解痉主内风,实为肺肝内外同治之良药。[汤 伟.周平安教授治疗顽咳用药经验举隅.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3):76]
黄芩、麦冬
【主治应用】 清热润肺止咳。
【经验体会】 于己百经验:黄芩、麦冬,具清热润肺止咳之功,可用于咳嗽、咳痰色黄、口干便结等症。黄芩“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咳喘“(《本草正》),麦冬养阴润肺”,治肺中伏火(《珍珠囊》),因此黄芩、麦冬二味合用,是将清肺火、润肺阴、止咳喘三效合而为一,凡寒痰咳喘,日久化火,火热伤阴及痰热、阴虚咳嗽,用之皆宜。(《于己百——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
佛耳草、江剪刀草
【主治应用】 慢性咳嗽。
【经验体会】 夏翔经验:佛耳草又称鼠曲草,味甘、微酸,性平。归肺经。具化痰止咳、祛风除湿、解毒的功效。治一切咳嗽,不问新旧。江剪刀草又称蔊菜,味辛、苦,性微温,归肺、肝经。能够祛痰止咳,解表散寒,活血解毒,利湿退黄。两药配伍,明显增强化痰止咳之力。[张春燕.夏翔教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药对浅析.老年医学与保健,2005;11(3):180]
南沙参、北沙参
【主治应用】 慢性咳嗽。
【经验体会】 夏翔经验:南沙参味甘、微苦,性凉,归肺、胃、肝经。能够养阴清肺,健脾助运,主治肺燥咳嗽。北沙参味甘,性凉,归肺、胃经。具养阴清肺、益胃生津之功。张秉成在《本草便读》中指出了南、北沙参的区别与联系:“清养之功,北逊于南,润降之性,南不及北。”两药合用,增强了滋润、清降之力。[张春燕.夏翔教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药对浅析.老年医学与保健,2005;11(3):180]
制南星、浙贝母
【主治应用】 慢性咳嗽。
【经验体会】 夏翔经验:天南星味苦、辛,性温,有毒,归肺、肝、脾经。具祛风止痉、化痰散结之功。药理研究显示其能显著增加呼吸道黏液的分泌,促进痰液的排出。浙贝母味苦,性寒。归肺、心经。有清热化痰、降气止咳、散结消肿之功。药理研究揭示其能够扩张支气管平滑肌,有明显的镇咳作用。两药合用,既可促进痰液排出,又可止咳,从而使咳嗽得以根除。[张春燕.夏翔教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药对浅析.老年医学与保健,2005;11(3):180]
地龙、海螵蛸
【主治应用】 咳嗽兼见气喘之症。
【经验体会】 于己百经验:地龙咸寒,清热、解痉、平喘,现代研究其所含海波黄嘌呤具有显著的舒张支气管作用,并能拮抗组胺及毛果云香碱对支气管的收缩作用,浸剂对豚鼠实验性哮喘也有平喘作用,临床常用于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之痰鸣喘息、不能平卧之症,尤以风热阻肺、肺热壅实所致者最为适宜。海螵蛸咸涩、微温,具固精止带、收敛止血、制酸止痛之功,宜于遗精带下、崩漏下血、吐血便血、吐酸胃痛等症的治疗。于氏取海螵蛸味涩质重的特性,并遵《素问脏气法时论》“肺欲散,急食酸(涩)以收之”的理论,与地龙合用,寒热兼施,共奏祛风止咳、敛肺定喘之效,用于咳嗽兼见气喘之症,无论寒证热证,皆有良效。(《于己百——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
茯苓、杏仁
【主治应用】 行水饮,疏肺气,止咳喘。
【经验体会】 于己百经验:茯苓、杏仁合用,源于《金匮要略》茯苓杏仁甘草汤。茯苓甘淡而平,甘补淡渗,性平作用缓和,具化气除饮降逆之功,宜于停饮所致之咳嗽。杏仁苦微辛,性微温,苦降肺气,辛能宣散,有止咳平喘之效,为治咳喘病之要药。于氏将二药配伍,行水饮,疏肺气,止咳喘,用于水饮阻肺引起胸闷气短、咳嗽咳痰而大便不干病证的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病症属痰湿所致者,皆可用之。(《于己百——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
当归、白芍
【主治应用】 久咳阵咳,夜间为甚不能成寐者。
【经验体会】 周平安经验:当归配白芍,养血柔肝,缓痉止咳。治疗咳嗽一般都从气分考虑,周教授受叶天士久病入络学说启发,参照高士铎《医学真传》中顿呛方组成,对久咳阵咳夜间为甚不能成寐者皆用此药对。并援引高氏之说解释:“周身八万四千毛窍,太阳膀胱之气应之,以合于肺;毛窍之内,即有络脉之血,胞中血海之血应之,以合于肝。若毛窍受寒,致胞血凝滞,其血不能澹渗于皮毛络脉之间,气不煦而血不濡,则患顿呛。”[汤 伟.周平安教授治疗顽咳用药经验举隅.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3):76]
葶苈子、大枣
【主治应用】 痰涎壅盛所致咳嗽气喘、胸闷短气而大便干结。
【经验体会】 于己百经验:葶苈子配伍大枣,来自张仲景《金匮要略》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子行水祛痰、平喘泻肺,痰饮去则咳喘平,胸闷止,即“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之义。大枣益气和中,可使邪去而不伤正,以免葶苈子泻利太过,损伤阴液肺气。两药合用,泻肺行水祛痰,下气止咳平喘,专治痰涎壅盛所致咳嗽气喘、胸闷短气而大便干结的病证。
茯苓、杏仁与葶苈子、大枣,主治均为咳逆上气、胸闷气短,但前者宜于大便不干的病证,后者宜于大便干结的病证。(《于己百——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
紫苏叶、天竺子
【主治应用】 镇咳。
【经验体会】 于尔辛经验:治疗咳嗽,包括部分癌性咳嗽,紫苏叶常常用于咳嗽气喘兼发热,天竺子通肺经而止咳平喘,互相配伍之后镇咳效果增加,对顽固性咳喘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同时对肿瘤伴有感冒之体亦有疗效。(《名中医治病绝招》)
牛蒡子、山药、前胡
【主治应用】 咳嗽表邪初解,肺气尚未全肃之时。
【经验体会】 朱葆初经验:牛蒡子又名大力子:辛,苦,寒。入肺、胃经。疏散风热,祛痰止咳,清热解毒。主要有透发和清泄两种功能。虽能疏散风热,但透发的力量较弱,无发汗作用。但清泄热毒作用则较显著。山药:甘,平。入脾、肺经。色白入肺,味甘归脾,补脾胃,益肺肾。益肺气,养肺阴,宁嗽定喘,补而不滞,补脾气而益胃阴。前胡:苦,辛,微寒。入肺经。前胡辛散苦降,稍有疏风之力。长于降气化痰,适用于清肃之令不行。三药合用疏风清透,肃肺化痰,调益脾肾。常用于咳嗽表邪初解,肺气尚未全肃之时。常用剂量:牛蒡子9g,山药12g,前胡9g。
曾治张某,女,58岁。有慢性支气管炎史。咳嗽连绵,多日不解。痰黏色白,咳吐不畅,咽窒气滞,胸宇不畅。脉濡缓,苔薄腻。此风邪外束,肺失宣肃,留饮内阻。兹予达表疏解,和营调中。药用清炙麻黄3g,牛蒡子9g,山药12g,前胡9g,枇杷叶12g,当归尾12g,桃仁、杏仁各12g,炙紫菀12g,防风6g,羌活6g,江剪刀草24g,百部12g,橘红6g,木香3g,甘松6g,绿梅花6g。3剂,进剂后咳呛有瘥,痰黏未已,头晕,胸宇不畅,胃脘气滞,膈下支结,腰酸,肢惰乏力,尿频。脉濡滑,舌苔薄腻。兹予肃肺祛饮和胃。药用清炙麻黄3g,浙贝母12g,前胡9g,木香3g,甘松6g,绿梅花6g,淫羊藿12g,橘核6g,姜半夏6g,远志3g,覆盆子12g,益智仁6g。
按: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史,就诊时虽咳嗽多日,风邪表证已不明显,但症状显示肺气尚未宣肃得宜。此时用药,必须兼顾两个方面,既要继续宣肃肺气,正常肺的生理功能的自然发挥,又要注意防止由于外邪初解,肺的功能不足,不能正常发挥主一身之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导致反复受邪,造成病情变化。故药用清炙麻黄、防风、羌活先以宣肺轻解,预防再感外邪;再以桃杏仁、炙紫菀、枇杷叶、百部、橘红宣肃肺气,清化痰浊,化消留贮于肺的痰浊,恢复肺的正常功能;继用牛蒡子、山药、前胡3味组药疏风清透,肃肺化痰,兼顾双方,通达表里,并有调益脾肾。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有治本之用,充分发挥全方的共同作用。[朱棨耿,朱文燕.朱葆初主任医师常用对药介绍.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4):666]
人参、蛤蚧、三七
【主治应用】 虚劳咳嗽。
【经验体会】 岳美中经验:岳老治虚劳咳嗽,自拟参蛤三七散,药用人参30g,蛤蚧4对,三七30g。共同研为细末,日服2次,每次1g,感冒停服,适用于老年及体虚之人。[陈新宇.岳美中老中医遣方用药经验研讨.湖南中医杂志,2007;23(4):62]
钩藤、薄荷
【主治应用】 表证咳嗽,咽喉不利。
【经验体会】 祝谌予经验:钩藤,性味甘凉,入心、肝二经,具有清热平肝、熄风定惊的功用。配薄荷,治疗表证咳嗽、咽喉不利,有祛风解表、化痰止咳的功用。药理上钩藤的解痉平喘作用与薄荷的广谱抗菌抑菌、稀释痰渣、改善气道通畅的作用相结合,对治疗呼吸道感染之表证咳嗽有协同作用。[季 元,董振华,祝 镕.从药理学角度谈祝谌予临床用药经验.北京中医,1995;(2):3]
白术、柴胡、当归、薄荷
【主治应用】 气管炎反复咳嗽。
【经验体会】 祝谌予经验:治疗气管炎、反复咳嗽,证属木火刑金者,用白术配柴胡、当归、薄荷,有舒肝健脾、止咳化痰的功用。药理上白术对常见呼吸道致病菌属有广谱抗菌作用,与柴胡、当归、薄荷具有的解热抗菌、祛痰止咳、解痉平喘等作用相结合,治疗慢性气管炎可表现多方面的综合作用,也是祝师所用治肺从肝、佐金平木治法的科学依据。[季 元,董振华,祝 镕.从药理学角度谈祝谌予临床用药经验.北京中医,1995;(2):3]
麦冬、五味子
【主治应用】 夜咳甚者。
【经验体会】 金绍文经验:久治不愈者,往往是干咳少痰,夜咳甚,金老认为此咳是肺阴不足、肺气不宣所致,常用麦冬、五味子加入宣肺止咳剂中。麦冬既能清热养阴,又能润肺止咳,体外试验对多种细菌有较强抗菌作用;五味子酸甘化阴,滋阴敛肺。二药加入宣肺止咳剂中,对夜咳甚者,效果颇佳。[张小平.金绍文儿科临床用药特点.四川中医,1999;17(9):4]
杏仁、浙贝母
【主治应用】 痰热郁肺之咳嗽。
【经验体会】 俞慎初经验:杏仁苦泄降气、止咳平喘,浙贝母清热散结、化痰止咳。两药相伍,一降一散,善于清泄肺中痰热,俞老常用以治疗痰热郁肺之咳嗽证,效果甚佳。[刘德荣.俞慎初教授临床用药经验.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3;15(4):19]
杏仁、紫菀
【主治应用】 开肺通腑,止咳嗽。
【经验体会】 赵炯恒经验:赵老认为,肺主气属卫,其经脉下络大肠,相为表里。若肺气郁闭,则腑气难通,反之若大肠窒滞则肺气上逆为患。他从中医古籍中得到启发,如《本草求真》记载:“杏仁既有发散风寒之能,复有下气除喘之力,缘辛则散邪,苦则下气,润则通秘,温则宣滞行痰。杏仁气味俱备……无不可以调治。”《本草正义》记载:“紫菀,柔润有余……专能开泄肺郁,定喘降逆,宣通窒滞,兼疏肺家气血。”赵老将既能开肺气止咳嗽,又具润肠通腑气的杏仁、紫菀配成药对,应用于临床治疗咳嗽,每每取效。
徐某,男,62岁。诉咳嗽气急1周。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近10年,1周来复作咳嗽,气急,胸闷,痰吐黄白相间,口干,纳呆,乏力,大便干秘3天。舌质红苔薄腻,脉弦滑。证系痰饮留滞,肺失清肃。治予宣肺清腑,化痰止咳。处方:杏仁、紫菀、桑白皮、象贝、茯苓、炒紫苏子、炙地龙、蒲公英、黑皮三叶青、南北沙参各10g,云雾草、鱼腥草各30g。5剂。服药第3天,大便畅通,诸症明显减轻。原方加减再服5剂以巩固疗效。[俞承烈.赵炯恒主任医师运用药对的经验.中国农村医学.1996;24(10):55]
麻黄、黄芩
【主治应用】 咳嗽。
【经验体会】 钱远铭经验:肺为清虚之脏,不耐寒热。然一旦咳喘之病形成,其病因病机总不离乎寒热痰气。娇脏以清轻为和,药性寒热之偏未免伤其冲和,舍寒热之性又无药可治,故必假药物互相抑制作用,以减少某一种药物偏性之弊端,使二者互相制约,发挥其有利作用,此《本草经》所谓之“相畏”是也,亦今人所谓之对子药。然则,选择对子药必双方具有共性,即治疗该病之作用。麻黄辛温宣肺平喘,而配以黄芩之苦寒,以制约其辛温发汗之性,用黄芩之苦寒伍麻黄之辛温则不寒不热,发挥其宣肺止咳之功效。[蔡渔琴.钱远铭以“对子药”配方治疗咳嗽.湖北中医杂志,1993;15(1)1:2]
太子参、石膏、阿胶
【主治应用】 温燥咳嗽。
【经验体会】 沈敏南经验:太子参入肺胃,补气养阴之药;石膏入肺胃,清热泻火之药;阿胶入肺肾,滋阴润燥之药。三药合用,滋阴益气不碍邪,清热润燥不伤正。功擅益气养阴,清热润燥。适用于:咽痒不适,咳嗽少痰,伴有咽喉干燥,胸闷气逆,口渴欲饮,舌红苔糙,脉数,温燥咳嗽病证。温燥为阳邪,温邪易化热,燥邪易耗津,温燥肺经当受,发为干咳之症。假若患者气阴两亏体质,气虚卫外不固,易招外邪,阴虚津液不足,易成蕴热,最易导致该病。此乃虚实相兼,虚为气阴不足,实为温燥之邪,用此药组确切精当。《医门法律》清燥救肺汤中即用此三药。[沈敏南.三味药组九种.新强中医药,1991;(1):55]
白僵蚕、荆芥穗
【主治应用】 久嗽不已。
【经验体会】 倪元芳等经验:临证遇感冒后遗有咳嗽者屡见不鲜,尤以小儿有时遍尝多种抗生素仍无效者更多矣。其症状表现咽痒阵咳,痰黏量少,没有寒热,舌质淡红或偏红,苔薄黄,脉浮略数。肺部听诊多有呼吸音增粗及散在干性啰音。此类多属外感之后,风邪留恋,肺津受损,胶痰黏着,肺失宣肃,气道痉挛所致。笔者常取“止嗽散”和施老以“白僵蚕配荆芥穗”之经验用之,每每收效。
曾治刘某某,男性,7岁。患儿每逢冬春季节或感冒后即出现阵发性咳嗽,咳时面红、痰鸣气促,但无发热,病已缠历3年。本次剧作先就诊西医,拟诊为“喘息型气管炎”,给予肌注“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显而来本科治疗。经辨证给止嗽散加减,处方:紫菀6g,白前6g,沙参10g,紫苏子5g,地龙5g,荆芥穗5g,白僵蚕4g,百部10g,桔梗5g,陈皮3g,枇杷叶5g等治之,每日1剂。连服3剂,咳嗽痰鸣气促现象明显好转。守方再予3剂,诸症悉失。随访年余无复发。
“止嗽散”方中紫菀、白前、百部、桔梗、陈皮止嗽化痰,又取荆芥穗轻宣发散,疏解在上、在表之风邪,并能入于血分引邪外出。取白僵蚕轻浮而升,既能疏散风热,又可解痉而祛胶痰,两者相配得益彰,于本证病机堪称合拍。[倪元芳,陈文渊.《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的启示.福建中医药,1995;26(7):27]
牛蒡子、炙甘草
【主治应用】 虚咳。
【经验体会】 陆晓东经验:牛蒡子辛苦寒,疏散风热,炙甘草甘平,润肺止咳,两药一散一和,一清一补,相反相成,共同治疗咳嗽日久未愈,伤及肺之气阴者。其临床特征为咳而痰少,咽喉干燥,发痒,尤以咳嗽入夜为甚是使用要点。肺为娇脏,余邪未清,正气已损,用补则留余邪,用清则伤气津。《用药法象》谓“寒热相杂者,用之其平”,故用牛蒡子利咽疏风以清余邪,配炙甘草补虚润肺而止咳嗽,两者相伍,既不攻之太过,又不补之太甚,着意平调,咳嗽自止。方中牛蒡子与炙甘草的剂量比例为12∶9,炙甘草剂量一定要达到9g,否则少效。
如治劳某,女,26岁。因卵巢囊肿住院手术,手术前感冒咳嗽,服用三子养亲汤合二陈汤加减,咳嗽即止。术中受凉,咳嗽复作,干咳少痰,咽痒不适,寒热不明显,口干不喜饮。舌质红而苔花剥,脉弦细。投以沙参麦门冬汤加羊乳、鲜竹沥、鲜石斛少效。复以牛蒡子12g,炙甘草9g为主药,少佐沙参麦门冬汤出入。3剂后咳嗽止,再续3剂以巩固疗效。[陆晓东.经验药对选介.浙江中医杂志,1992;(7):307]
麻黄、大黄
【主治应用】 咳喘。
【经验体会】 李寿彭经验:①平喘咳,肺与大肠表里同治。李师认为,麻黄止咳平喘,实证者本属正用,但经常有咳喘之证,单从麻黄宣肺平喘止咳这一途径治疗往往疗效欠佳。察其缘由,往往表之有邪,里会郁闭,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通,病及大肠,可致传导失司;反之,如大肠热郁,肠燥便结,腑气不通,亦可致肺失宣降,发为喘咳。李师治疗此证常以大黄配伍等量麻黄,一则宣肺以达表,二则泻腑以通里,俾表达里通,宣降自如,脏腑气机调顺,则喘咳自能平息。李师经验认为此时不一定非要有燥屎内结不可,只要辨证属实,无气虚下脱之虞,均可投用。诚然,无燥实内结者大黄用量可轻,只通降下气即可;有燥实内结者宜重,非祛积导滞不行。
曾治李某,男,26岁。半月前因感冒后发热、咳嗽,经西药抗炎、对症处理,症状减轻,但不多日因饮食不节致咳嗽等症复发,再用西药效差,渐至喘息,口苦,口臭,大便秘结,胸闷腹满。查脉弦滑有力,舌红、苔黄中厚腻。李师辨为肺热腑实,拟麻杏石甘汤加减。处方:麻黄10g,石膏40g,杏仁、薤白、葶苈子各15g,大黄、大枣各12g,甘草3g。服上方2剂后,大便得通,胸闷腹胀、咳喘亦明显减轻,且厚黄腻苔亦见消退。原方大黄减为6g,续服2剂后诸症平息。
②退高热,发汗攻积,釜底抽薪。高热属肺胃实热之证颇多,辛凉解表、辛寒清胃之品固不可少,但此时似有势单力薄之嫌。由于高热常伴有胃肠功能紊乱,患者每每腑气不通,热结便秘,甚至有的高热本身即可因此而起。李师此时常于银翘、白虎之类方中加入麻黄、大黄,既助宣肺发汗,又助泻胃导滞,其效较单用解表清热之剂又胜一筹,且用后不会出现过汗伤正。但李师同时也诫之曰:此时麻黄、大黄之用量宜活,且用过西药解热之剂者不可用此法,否则可致汗出不止,耗气伤阴。
曾治赵某,女,13岁。发热3日,汗出涔涔,面红目赤,日脯热盛,烦躁不宁,口渴引冷,予银翘散、静滴抗生素等治疗效差。查体温38.6℃,双侧扁桃腺红肿,腹满拒按,口苦臭秽,脉滑数有力,舌红,苔黄而腻。李师辨为阳明发热,予验方“青柴石知二黄汤”加减:青篙、柴胡各15g,石膏30g,麻黄6g,知母、黄芩各12g,大黄10g,甘草3g。2剂药后,下燥屎数枚,余为胶黑黏液便,热退神清,腹满拒按消失,舌红苔黄腻亦减,续以白虎汤加金银花、连翘之类善后调理。
③散郁遏,辛开降泄,去苑陈莝。李师治水肿,抓住其病机关键,认为其标在肺,其本在肾。麻黄与大黄同用,既可散水气消肿胀,又可畅气机降肾浊。李师在治疗水肿为肺肾实证者,常于麻黄连翘赤小豆方中加入大黄等味。肺为水之上源,麻黄开提肺气,犹提壶揭盖则水自下;肾主水液调节,且肾为胃之关,用大黄主要在于通降开郁,泄浊解毒。二药协同作用,正合《内经》“去苑陈莝”之意。
曾治王某,女,45岁。恶风发热,咽部不利,晨起眼睑水肿1周,肌注抗生素,口服银翘散加减效差,且水肿逐渐浸淫全身,小便不利,大便秘结,心烦失眠,口苦而腻,舌边尖红,苔黄腻,脉浮数。查尿常规见尿蛋白(+++),少许管型,尿中红细胞(+++)。西医诊为急性肾小球肾炎。李师辨为水肿,证属风热浸淫,湿毒壅滞。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麻黄、大黄各10g,连翘20g,赤小豆30g,椒目4g,防己、桑白皮各15g。服上方2剂,微有汗出,大便稀溏,1日2次,但小便次数增多,口苦口腻好转,头面四肢水肿减轻。上方麻黄、大黄均减为5g,加石韦、瞿麦各15g,金钱草30g以加强清热通淋之功。服2剂后,水肿基本消退,查尿蛋白为(++),少许红细胞,管型消失。续以余药调理善后。
又有情志不遂,气郁化火,上冲于头而见头昏胀痛,心烦失眠者,李师常予麻黄、大黄各6g水煎,服之即可见效;或取二者开水泡服亦可。此时麻黄宣郁开达,大黄降气泄火,临床观察,服后既不会汗出,亦不会伤津,唯大便稍稀软而已。此外,李师在临床时还善将麻黄与大黄同用以疗伤、化瘀、治疮毒等。但总用于实证不用于虚证;用于热证,不用于寒证。辨证配伍于其他方中,内服、外用均能收到较好的疗效。[周 晨.李寿彭临床伍用麻黄与大黄经验介绍.四川中医,1998;16(8):2]
麻黄、甘草
【主治应用】 咳喘。
【经验体会】 翟济生经验:翟氏擅长在两药配伍使用时,一种药物的不良反应能被另一种药物消除或减轻,即“拮抗作用”。在治疗咳喘症时,应用麻黄配甘草。麻黄辛温性烈,开腠发汗之功极强,配用甘草可防麻黄发汗太过以伤正气,另外麻黄可使心率加速,配伍甘草可抑制其这种不良反应,使之发挥更好的止咳平喘功效。(《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2》)
白僵蚕、蝉蜕
【主治应用】 病位在咽喉部的痉挛性咳嗽或慢性咽炎性咳嗽。
【经验体会】 李燕宁经验:白僵蚕为蚕蛾科昆虫家蚕蛾的幼虫因感染白僵菌而致死的干燥全虫,又名“天虫”。李老师善用白僵蚕、蝉蜕恰当配伍治疗病位在咽喉部的痉挛性咳嗽或者慢性咽炎的咳嗽。若咳嗽时间短,伴见咽痒及鼻塞、流涕、打喷嚏等表证时选用麻杏僵蝉汤加减,方中麻黄解表宣肺,杏仁止咳平喘,白僵蚕、蝉蜕疏风祛邪,配伍柴胡、前胡、百部等药共奏疏风解表、宣肺止咳之功。李老师分析:白僵蚕、蝉蜕不仅入肝经,而且入肺经,因此可以解除肺系所属气管、支气管之痉挛,达到镇咳的目的,白僵蚕、蝉蜕不仅能疏散外感之邪,又可解痉止咳,加上其体轻浮,善于开宣肺气。又因其可熄风平肝制木,杜绝木火刑金之弊。若咳嗽时间长,病位在咽部,且咽部时有异物感,舌红少苔则用养阴清肺汤加减以养阴润肺,止咳利咽,方中重用生地黄、麦冬、玄参、知母以养肺阴,赤芍、牡丹皮凉血,贝母清热化痰,开郁散结,加用白僵蚕、蝉蜕以解痉化痰散结。李老师认为:慢性咽炎是由于长期炎症反应出现咽部瘙痒不适,而引起刺激性干咳,其临床表现多为干咳、咳声嘶哑、咽痒、疼痛、甚则如物梗阻,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中医辨证应为阴虚痰热郁结。在辨证治疗咳嗽的同时,加用甘寒之蝉蜕、咸辛之白僵蚕起到疏风止痒、清热化痰、开郁散结的功效,使邪祛、痰化、郁解而达到治疗目的。[于海燕,于 杰,杨配力.李燕宁应用僵蚕蝉蜕治疗儿科疾病经验.山东中医杂志,2007;26(3):199]
木瓜、青黛
【主治应用】 清热止咳。
【经验体会】 韩运琪经验:木瓜酸温,《海药本草》谓“敛肺和胃”;青黛,《本草再新》云“味苦性寒无毒”,入肝、肺、胃三经,功能清热凉血。《症因脉治》有青黛海石丸以青黛为主药治肺经咳嗽有热痰者。两者相配,一敛肺一清热,收敛不碍邪,苦寒清降不伤肺气,对于痰热搏阻于肺或木火刑金而致咳嗽者,清热止咳效果颇好。[韩运琪.临床实用药对选录.中医函授通讯.1988;(2):14]
钩藤、薄荷
【主治应用】 肺中蕴热复感风热所致的咳喘。
【经验体会】 韩运琪经验:钩藤,《本草汇言》引钱仲阳先生曰:“钩藤温平无毒。其性捷利,祛风寒,开气闭,……同麻、桂发内伏之寒;同芩、连解酷烈之暑,同前、葛祛在表之邪,同楂、朴消久滞之食,同鼠粘、桔梗、羌、防、紫草茸发痘借之隐约不现也,祛风邪而不燥,至中至和之品”;薄荷辛凉,功能疏风散热,《医学衷中参西录》说:“麻黄能泻肺定喘,薄荷亦能泻肺定喘,薄荷之辛能抑肺气之盛,又善搜肺风。”两者相配可透在表之风热,泻肺中之痰热,内外兼顾,对于肺中蕴热复感风热所致的咳喘每配入辨证方内。若外邪轻浅之咳可用二者开水沏,代茶饮。[韩运琪.临床实用药对选录.中医函授通讯.1988;(2):14]
桔梗、杏仁
【主治应用】 咳嗽。
【经验体会】 陈枢燮经验:陈师认为,桔梗辛能开宣肺气,疏透表卫,有舟辑之能,苦可降泄肺气,顺应肺性,复其清肃之德。配以杏仁宣泄苦降,外能宣通肺卫之表,内能透泄肺气之郁,故可用于内外伤之咳嗽。对于咳嗽日久不愈者,陈师亦主张在相应方中先用桔梗、杏仁开泄宣透。他认为,久咳者虽以内伤居多,亦有外邪留连者,且无论内外伤之久咳,心有邪郁肺金、宣肃失司之机。桔梗、杏仁合用,开上泄下,宣达透解,可使金气流畅,内外开通,闭郁一解,再随证施治,能收事半功倍之效。如概用收涩镇敛或苦泻清利,往往致邪气深陷,肺气愈闭,正气日伤,咳嗽无有宁日。[谢辅弼.陈枢燮运用药对的临床经验.实用中医药杂志,1993;(2):3]
紫苏子、紫苏叶
【主治应用】 咳喘。
【经验体会】 翟济生经验:在治疗咳喘症时,善用紫苏子、紫苏叶相须配对。紫苏子、紫苏叶性味辛温,质重主降,能降气定喘,二者皆能入肺经润宣两宜,协同作用,可增强降气消痰、止咳平喘的疗效。(《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2》)
紫苏子、葶苈子
【主治应用】 止咳定喘。
【经验体会】 宋祚民经验:《名医方论》说:“苏葶丸治饮停上焦,攻肺喘满不得卧,面身水肿,小便不利。”葶苈子苦降泻实邪,治痰饮气闭,紫苏子温润下气消痰,寒温同用降痰饮,止咳平喘。便溏者不宜,便干加莱菔子,降气定喘,下气通便。(《宋祚民——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
枳壳、桔梗
【主治应用】 急慢性咳嗽,痰出不畅,伴胸闷者。
【经验体会】 张剑秋经验:对急慢性咳嗽,痰出不畅,伴胸闷者,善以桔梗、枳壳同用,以降助升,宣发肺气,增强止咳化痰效果。曾治患者徐×,女,56岁,咳嗽痰多3月余,痰出黄白相间,咳之不畅,迭经止咳化痰药物治疗,均未见明显效果,咽喉作痒,大便干结,舌苔白腻微黄,脉来弦滑。投以枳壳9g,桔梗6g于清肺止咳化痰方中,7剂而愈。可见枳壳不但长于理气,兼有行痰消积治痞之功,下气则疲喘止,行气则痞胀消。[朱秋琴.张剑秋应用枳壳的经验.浙江中医杂志,1993;(8):339]
张立经验:桔梗系开提肺气之药,具宣肺祛痰作用;枳壳为苦泄下降之药,有下气消痰之功。二药配伍,一升一降,一宣一散,桔梗开肺气之郁,并可引苦泄降下之枳壳上行入肺,枳壳降肺气之逆,并能助桔梗利膈宽胸,具有升降肺气、宣郁下痰、宽胸利膈的作用。《本草纲目》云:朱肱《活人书》治胸中痞满不通,用桔梗、枳壳取其通肺利膈下气也。”故老师用这一对药治痰气壅滞,胸闷痞塞或咳嗽痰喘或肺郁失宣,大肠气滞不行而见胸满腹胀,大便不通者,具宣上通下、导气通便之功。[冯传秀,王喜梅.张立“对药”临床应用举隅.卫生职业教育,2005;23(3):49]
葶苈子、车前子
【主治应用】 咳喘。
【经验体会】 翟济生经验:葶苈子辛寒,车前子甘寒,共具性专降泄之功效;葶苈子专泄肺气之闭塞,车前子利水除湿,能去痰止咳。两药合用,一治在肺于上,一治在肾于下,同行使肺开则水自通调。气降则喘咳自平,水行则气亦畅,增强了泻肺行水、降逆定喘的作用。(《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2》)
乌药、厚朴、杏仁
【主治应用】 咳喘。
【经验体会】 杜洪乔等经验:乌药用于治疗喘咳,与厚朴、杏仁配伍确能提高降逆平喘之功。如旋覆代赭石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之喘逆,加乌药、厚朴、杏仁则降逆之功更显著。治痰湿阻肺之喘咳者亦然。此所谓“治痰先治气,气行则痰自消”。据我们临床体会,喘咳属痰湿阻肺偏实者用厚朴、杏仁,若寒湿(痰)阻肺偏虚者,仅用乌药与厚朴为伍,则其效更显。[杜洪乔,季承艳.乌药巧配伍临证获效多.浙江中医杂志,1998;(6):279]
白僵蚕、荆芥穗
【主治应用】 久嗽不已。
【经验体会】 张元兴经验:临床每遇感冒后遗咳嗽不已者,尤以小儿多见,且大多遍尝“诸素”而效鲜。症状表现为咽痒而咳,痰黏稠,量不多,口或干,不伴寒热,苔薄黄质常或偏红,脉浮或兼略数。肺部听诊每有呼吸音增粗及散在干性啰音。辨证多属外感之后,风邪留恋,肺津受损,胶痰黏着,肺失宣肃。笔者治此,常选用止嗽散加霜桑叶、象贝母、枇杷叶、南北沙参等属,每可获效。然于症情顽固者(多有两肺散在哮鸣音)效果不佳。后虑此证,病情迁延,风邪缠恋或可深入留伏,且有胶痰黏着,气道痉挛,遂学用施老白僵蚕配荆芥穗之经验,加入白僵蚕、蝉蜕等品。取荆芥穗轻宣发散,疏解在上、在表之风邪,并能入于血分引邪外出;取白僵蚕轻浮而升,既能疏散风热,又可解痉而祛胶痰。两者相配相得益彰,于本证病机堪称合拍。验之临床,取效满意。王正公二虫止嗽散其所具宣肺透邪、祛痰解痉作用与上法并无二致,更见此方对药的作用具有普遍意义。[张元兴.施今墨对药经验临床应用举隅.上海中医药杂志,1992;(4):27]
黄芩、大黄
【主治应用】 肺热咳嗽。
【经验体会】 沈有庸经验:大黄苦寒,有清热解毒、导滞通腑作用;黄芩苦寒,清热解毒。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往往可下移大肠,致大便秘结,腑气不通,继而影响肺气肃降。以黄芩清上焦肺经郁热,配大黄导滞通腑,使肺热随便而泄。
如治张某某,女性,26岁,工人。诉反复咳嗽半个月,稍有胸闷,痰色黄白相兼,咳痰不畅,胃纳一般,大便3日1次。胸片示急性支气管炎。舌略红,苔白较腻,舌底脉素细,脉细滑略数,证属痰热蕴肺,故投以黄芩30g,银翘各15g,鱼腥草15g,浙贝10g,杏仁10g,生地黄10g,天麦冬各10g,桔梗10g,紫苏叶、紫苏子各10g,枳壳10g,桑白皮10g,大黄10g。服药3剂后,咳减,咳痰也畅,改以上方随症化裁再服7剂而愈。[戎平安.沈有庸药对运用经验.江西中医药,2005;36(6):9]
麻黄、黄芩
【主治应用】 痰热咳嗽。
【经验体会】 薛德彦经验:宣肺定喘咳首选麻黄,清肺泻火为黄芥之长,且有苦寒燥湿化痰之效,二药相伍,寒温并使,黄芩寒以制麻黄之热,且不影响麻黄宣肺之功,常用于咳嗽兼有身热汗出者,喘促气粗,甚则鼻翼煽动,咳黄黏痰,口渴喜饮,舌苔黄腻,清肺化痰平喘之力显著。[薛德彦.麻黄对药定喘体会.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3;7(3):47]
桔梗、鱼腥草
【主治应用】 肺热咳嗽。
【经验体会】 刘庆林经验:桔梗辛开苦降,既升且降,善开肺气,快胸膈,止痰嗽,排脓消痈;鱼腥草辛散寒清,善解热毒,消痈肿,利尿通淋。二药配对,相辅相成,桔梗得鱼腥草之助,则清热解毒、排脓消痈效佳;鱼腥草得桔梗之引,则肺气宣,痰热清,咳嗽自止。临床用于肺热咳嗽,痰稠难咳;肺痈,胸膈满痛,咳吐脓痰。[刘庆林.浅谈桔梗药对的临床应用.国医论坛,2005;9(5):49]
鱼腥草、黄芩、野荞麦根
【主治应用】 痰热咳嗽。
【经验体会】 杨继荪经验:上药为杨氏以清热解毒法为主治疗痰热咳嗽的基本方剂。方中用鱼腥草、黄芩、野荞麦根,剂量各为30g,杨氏称其为清肺热之主三斧。其中“黄芩治肺热”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亲身经历体会,他在《本草纲目》有记载:“因感冒咳嗽既久,遍服……诸药,月余益剧。思李东垣治肺热,以一味黄芩汤泻肺经气分之火,遂用片芩一两水煎顿服,次日身热尽退,痰嗽皆愈。”杨氏则在此基础上,增加鱼腥草、野荞麦根各30g,清泄肺热,治疗痰热咳嗽。(《杨继荪治疗老年病经验集》)
杏仁、枳壳
【主治应用】 咳嗽。
【经验体会】 温长路经验:咳嗽是肺系多种疾患的一个症状,不论是外感,还是内伤,但基本病理变化当如《素问·咳论》所云,皆为“气逆也”,总属气机不通利之故。根据这一思想,笔者在辨证施治的同时,特别注重调理气机这一要素,根据病位和症状的不同,以杏仁、枳壳为药对进行配伍,每每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①病变在上,注意通下,枳壳用量重于杏仁。凡咳声脆亮、咳痰滑利,胸闷气促者,虽病变在上,实为气不下行也。故枳壳用量重于杏仁,以引气下行,咳自平矣。女患,53岁。患者感冒3日,咳嗽阵阵,其声宏亮,痰稀易咳,胸部憋闷,不能平卧。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微浮。证属风寒外感咳,拟三拗汤合止嗽散疏风散寒,宣肺解表。炙麻黄9g,紫菀12g,百部10g,白前14g,陈皮9g,枯梗6g,法半夏9g,茯苓15g,荆芥9g,甘草6g,杏仁9g,枳壳12g。3剂而愈。
②病变在下,注重宣上,杏仁用量重于枳壳,凡咳声深重,咳痰不爽,咳时小腹坠胀作痛,甚或小便出,为肺气不宣也。故重用杏仁宣发肺气,咳自减也。女患,32岁。咳嗽频作,声重费力,痰白质稠,咳之不爽,伴小腹坠胀而痛,时或有便意。舌质淡,边有齿痕,苔白而腻,脉濡微滑。证为痰湿蕴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以健脾燥湿,化痰止咳。半夏9g,茯苓18g,紫苏子9g,白芥子12g,莱菔子12g,陈皮9g,桔梗6g,细辛3g,白术15g,甘草9g,杏仁12g,枳壳9g,服药3剂而愈。[温长路.嗽咳用药一得.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88;2(3):111]
桔梗、紫菀
【主治应用】 咳嗽痰多,胸闷不畅。
【经验体会】 刘庆林经验:肺主气,既主呼吸之气,又通调一身之气机,肺气不宣则一身之气郁滞。桔梗开宣肺气,紫菀流利肺气,通利三焦,宣通郁滞。二药合用疏利肺气,宣通郁滞,相得益彰,共奏宣肺气、调脾气、疏一身气机之功效。临床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刘庆林.浅谈桔梗药对的临床应用.国医论坛,2005;9(5):49]
前胡、桔梗、杏仁、紫苏梗
【主治应用】 春令咳嗽。
【经验体会】 肖子佛经验:春三月,此为发陈,天气转暖,但犹带冬令余寒,起居不慎,病外感咳嗽,常见有身热、鼻塞、多嚏之表证,我在临床上常用前胡、桔梗、杏仁、紫苏梗等以疏肺散风,化痰止咳。这四味药,一升,一降,一宣,一散,有启门驱贼之效,符合肺的宣化肃降功能,其有邪甚束表,或见高热无汗,此时痰涎壅盛,仍宜着重疏表,使肺之治节得行,往往咳减痰化。如果取一派化痰之桔、半、胆星,其效反不如取以表为主、化痰为辅之速。但桔梗此药,性上行,有开肺之功,咯血患者,须慎用,既采用之,亦宜少量为妥。如平素阴虚火旺,易患风热咳嗽,则上药去紫苏梗而代之以桑叶(前、桔、杏、桑),合辛凉解表之荆芥、淡豆豉、连翘、牛蒡子、象贝母、活芦根等,使邪从表解,每能见效。平素阳虚湿胜,表闭不宣者,麻黄、桂枝、干姜、五味子辈亦恒用之,但不能过剂,得汗即代之以轻清宣肺止咳之品。春令咳嗽,不论风寒、风热,易于化热传里,若伤及肺胃气阴,即撤去表药,着重扶养气阴,清温泄热。[肖之常,肖子佛.时令咳嗽的用药经验.上海中医药杂志,1987;(11):7]
桑叶、蝉蜕、胖大海
【主治应用】 秋令咳嗽。
【经验体会】 肖子佛经验: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正肺金当令。患时令燥邪,多咳嗽见证,而有凉燥咳嗽与温燥咳嗽的区别,但总属外邪所致,故初起常有头痛、恶寒、身热之表证,兼咳嗽痰少、舌干唇燥,甚则咳嗽胁肋窜痛之燥症。此时不宜为一肺燥证印定眼目,纯用生地黄、玄参、麦冬、沙参、天花粉、石斛等一派润药,唯表药不取麻、桂、荆、防,而以桑叶、蝉蜕、胖大海为主,轻清宣之。桑叶有清泄外邪之功,但其力甚弱,须辅以蝉蜕之清透、胖大海之开宣肺气,余常用以秋燥咳嗽,肺气不宣,应用麻黄而防其助燥伤肺之际。恒以此三味代之,佐以前胡、桔梗、象贝母、芦根等,取辛凉甘润为法,多获良效。至于表邪已解,咳嗽迁延不愈,燥伤肺胃之阴者,单方雅梨1枚去内心,纳以冰糖、川贝母,堪称对症之药,三四服即见转减。[肖之常,肖子佛.时令咳嗽的用药经验.上海中医药杂志,1987;(11):7]
海浮石、海蛤壳
【主治应用】 痰热咳嗽。
【经验体会】 过锡生经验:海浮石、海蛤壳均属清化痰热、软坚散结之品,主治痰热咳喘、瘰疬瘿瘤,相伍为用。过老认为,“两海”同用,在清泄肺热方面,功似泻白散;在清热化痰方面,功近二母丸;在软坚散结方面,功同海藻、昆布,故于临证中,运用很广。[王国平.过锡生老中医临床组药经验点滴.江苏中医杂志,1987;(5):4]
海浮石、海蛤壳、海藻
【主治应用】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之黏稠痰。
【经验体会】 邵长荣经验: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患者常会出现痰多黏稠难咳的现象,这是由于宿痰伏肺,气机郁滞,升降失常而引起的痰凝胶结,阻塞气道。邵长荣创制三海汤方——海蛤壳18g,海浮石18g,海藻18g。方中海浮石、海蛤壳味咸平性辛,入肺经,具有软坚化痰、清肺之功。《本草衍义补遗》称此药可“消积块,化老痰”。朱震亨曰:“海石治老痰,咸能软坚也。”与海藻合用可加强清化老痰的作用。其还含有丰富的碘质,吸收入血液及组织后,能促进病理产物和炎性渗出物的吸收。(《邵长荣肺科经验集》)
化橘红、百部、蕺菜
【主治应用】 喉痒咳嗽。
【经验体会】 张志远经验:化橘红、百部、蕺菜为伍,善除喉痒咳嗽。对于喉痒咳嗽,治以止嗽散,似为定理。而先生则另辟蹊径,用化橘红利气消痰以止咳,主风寒痰嗽;百部甘润苦降而不燥,温润肺气以止咳,亦主风寒咳嗽;蕺菜清解郁热而降气止咳。三物协力,则久稽不解之风寒表邪可祛,肺中郁热可散,宣降之职得复,喉窍清利,痒止而嗽息。[刘桂荣.张志远临证用药心得.中医函授通讯,1997;16(3):17]
干姜、细辛
【主治应用】 风寒初感之咳嗽。
【经验体会】 张志远经验:干姜与细辛同用,治风寒初感之咳嗽。因干姜能逐寒而发表,利肺气以止咳;细辛祛风散寒以解表,降泄逆气而止咳。二药共奏祛风散寒、宣降肺气以止咳之效,对风寒初感、肺气束闭之咳嗽,可谓药中病的。[刘桂荣.张志远临证用药心得.中医函授通讯,1997;16(3):17]
海浮石、旋覆花
【主治应用】 清化痰热。痰多胶黏成块,不易咳出者。
【经验体会】 谢海洲经验:旋覆花性偏温,味苦辛,下气开结行水,适用于由痰饮所致胸膈痞塞,咳嗽痰喘以及痰湿上逆所致呕吐、噫气等症;海浮石性寒凉,适用于热痰黏结,不易咳出或肺热伤络咯血。二药相伍,软坚消痰,凡痰多胶黏成块,不易咳出者常同用。(《谢海洲医学经验辑要》)
施今墨经验:用于痰黏稠,色黄,胸闷痛,咳嗽气喘,甚而咯血,由肺热所致者。如急性肺炎、肺脓疡、支气管炎、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等。(《施今墨——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
莱菔子、白芥子
【主治应用】 老人、体虚之人咳嗽、咳痰、久咳痰喘等症。
【经验体会】 钱远铭经验:莱菔子、白芥子伍用,出自《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治疗气逆痰滞所致咳嗽气喘、痰多、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苔黏腻、脉滑者。莱菔子长于顺气开郁,下气定喘,消食化痰,消胀除满;白芥子辛能入肺,温可散寒,长于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止痛。两药伍用,使利气消食、祛痰止咳、降气平喘之力增强。主要用于治疗老人、体虚之人咳嗽、咳痰、久咳痰喘等症。莱菔子、白芥子常用量都是6~10g。(《竹堂医镜》)
海蛤壳、枳壳
【主治应用】 咳痰黏稠,胸闷。
【经验体会】 曹世宏经验:这一药对是治疗咳痰黏稠胸闷的常用药对。久病咳喘者,多有痰浊壅肺,胶结不化,阻遏气机,以致气痰交阻,胸中痞膈,升降失调,咳逆胸闷。曹师常治以生海蛤壳配枳壳。生海蛤壳苦咸寒,具有清肺化痰、软坚散结之功效,《长沙药解》谓其“清金利水,解渴除烦,化痰止嗽,软坚消痞”。其特点是清肺热而善消稠痰。枳壳则苦降下行,善宽胸利膈,行气消痞,为治气滞胸闷要药。二药配伍,枳壳能开痰气之胶结,生海蛤壳能将稠痰稀化而兼分利之功,如此痰气之结可解,稠痰可化,气机通畅。如《本草汇要》言:“大抵枳壳之性,专平气,气平则痰喘止。”枳壳专于平气,生海蛤壳长于化稠痰,组成药对,善治肺中稠痰胶结。曹师在临床许多疾病中均灵活地应用此药对,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扩张等,这些疾病每因日久迁延,痰浊内阻,而出现咳逆胸闷、痰黏难咳等症。临床上如遇痰浊化热,痰火内郁,出现咳呛、痰黄黏稠、面红、脉数者,则改生海蛤壳为黛蛤散,以增强清肺热之功,临床效果更佳,治疗支气管扩张时尤为多用。[冷报浪.曹世宏治肺系病药对5则.江西中医药,2000;31(1):6]
桑叶、桑白皮
【主治应用】 肺热咳嗽或痰热咳喘者。
【经验体会】 曹世宏经验:此为一同源药对,由于药源同而部位异,故功效有相通之处,相配可以起协同作用。桑叶苦甘寒,能散风热而清肺,用治咳嗽,善清燥肃肺,《本草纲目》谓其能治“劳热咳嗽”;桑白皮甘辛寒,能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特点是性寒降泄能泻肺,尤善泻肺热而平喘咳。二药相配,善治咳喘。因桑叶轻宣走上、清肺止咳,桑白皮性寒降泄、泻肺平喘,二药同用,宣降同施,上下分消,祛邪利肺,咳喘能平。曹师常用此药对治疗肺系疾病见肺热咳嗽或痰热咳喘者。肺病咳喘,常遇外感而诱发,此时应用,更为适宜,因桑叶轻清宣散,为疏散肺卫表邪之良药,配以桑白皮,治里疏表,表里同治,疗效更佳。故而临床见肺经有热、痰浊壅肺之咳逆气喘,无论病之急缓,是否伴有外感,配伍应用,多所效折。[冷报浪.曹世宏治肺系病药对5则.江西中医药,2000;31(1):6]
邵长荣经验:两药都有清热泻肺作用,桑叶轻清发散而疏泄风热,清肝而泻肺热;桑白皮长于利小水,可去肺中水气,泻肺下气而平喘。两药协同应用,共奏止咳平喘之效。邵长荣临床还配伍桔梗、牛蒡子、黄芩治疗风热袭肺,无论有痰或无痰之喉痛咳嗽。配用柴胡、黄芩、黄荆子、夏枯草治疗肺气有余的肺热咳喘。(《邵长荣肺科经验集》)
浙贝母、瓜蒌、生牡蛎
【主治应用】 痰热咳嗽咳痰。
【经验体会】 于己百经验:贝母为化痰止咳的良药,而浙贝母苦寒较重,开泄力大,散结作用强,正如《本草正》所言:“(浙贝母)最降痰气,善开郁结”。瓜蒌既能清化热痰,又能利气散结宽胸,因此可开痞塞,以治胸痹、结胸之胸膈痞满或疼痛。于氏以化通胸热痰、散结滞、止胸痛的浙贝母、瓜蒌为主,又加上咸寒能够软坚散结,兼能清化痰热的生牡蛎奏清热化痰、宽胸散结、除痞止痛之效,临床用治痰热结滞、气机阻滞之咳嗽咳痰、痰黄难咳、胸闷胸痛等证,疗效卓著。(《于己百——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
瓜蒌、贝母
【主治应用】 肺经痰瘀阻滞,咳唾黄痰脓痰,胸痞胸痛等症。
【经验体会】 钱远铭经验:瓜蒌苦寒,功能润肺降火,治咳嗽,涤痰结,消痈肿疮毒。贝母亦苦甘徽寒,润肺治咳,清热化痰,开郁散结,消痈肿疮毒。二者合用,相辅相成,对肺经痰瘀阻滞、咳唾黄痰脓痰、胸痞胸痛等症均有良效。余每用于肺部感染、大叶性肺炎、支气管扩张、肺脓疡,以及胸痹胸痛而见黄厚苔者,取其涤痰散结、清热开痞之功效。且二者具消痈解毒之作用,对一切热毒壅结者亦为必用之剂。然瓜蒌用仁,必须打碎方能取效。贝母有川贝母与大贝母之分,功效大致相同。但化痰之功川贝母较强,而大贝母解毒之力较强,不可不知。(《竹堂医镜》)
法半夏、陈皮
【主治应用】 咳喘咳痰。
【经验体会】 钟洪经验:法半夏辛温有毒,入肺、脾胃经,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陈皮辛苦温,入肺、脾经,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行气健脾。两药相伍,起到协同作用,加强燥湿化痰、降气止咳的作用。刘河间《河间六书·咳嗽论》“咳嗽者,治痰为先,治痰者,下气为上,是以南星半夏胜其痰而咳嗽自愈,枳壳陈皮利其气而痰自下”。据此笔者在治疗咳喘咳痰等肺系疾病时,注重祛痰下气的法则,选用法半夏、陈皮药对,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临证应用两者用量比为2∶1,法半夏用10~20g,陈皮用5~10g,同入煎剂。[钟 洪.内科杂病中药药对应用.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6;26(8):1213]
吴茱萸、荜澄茄
【主治应用】 温肺敛痰。
【经验体会】 邵长荣经验:吴茱萸、荜澄茄配伍是邵师的经验药对。吴茱萸性温有小毒,荜澄茄性辛温,临床多用在散寒止痛止呕。现代研究表明,吴茱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及常见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荜澄茄则有收敛作用,两药同用起到温肺敛痰的功效。(《邵长荣肺科经验集》)
葶苈子、紫苏子、车前子
【主治应用】 痰饮壅肺之咳嗽。
【经验体会】 邵长荣经验:《韩氏医通》中的三子养亲汤是由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组成,而邵师的三子养亲汤组成为葶苈子12g,紫苏子9g,车前子12g。功能为下气化痰。此处的三子养亲汤是以泻除肺中水饮为重。方中葶苈子具有泻肺除饮、行水消肿之功,它效似桑白皮而力强,配紫苏子以降气化痰,车前子利水下痰。三药合用,具有明显的利水除饮之功。多用于痰饮壅肺之咳嗽,以清泻肺中之水饮,使肺野清虚,气道通畅。(《邵长荣肺科经验集》)
紫菀、百部、款冬花
【主治应用】 温肺化痰止咳。
【经验体会】 于己百经验:紫菀、百部、款冬花,三药为伍,温肺化痰止咳,宜于肺气壅塞所致咳嗽气喘、痰多色白、咳痰不爽及肺虚久咳、劳嗽咯血等症。紫菀“润肺下气,寒痰及虚喘者宜之”(《本草再新》),“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神农本草经》),其甘润苦泄,辛温而不燥,专入肺经,长于润肺下气、开肺郁、化痰浊而止咳喘,咳嗽无论新久、寒热虚实,皆可用之。百部味甘苦、性微温,止咳力强,可用于多种咳嗽,尤宜于久嗽及肺虚劳咳。款冬花功同紫菀,亦常与紫菀相须为用,以增强化痰止咳平喘之效,然其辛温而润,临证以寒痰咳嗽最为适宜。于氏临床上对寒痰咳嗽、痰多色白之症,仅于三味中任选二味用之;而对咳痰不爽、久咳劳嗽之症则三味尽用,恒久奏效。(《于己百——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
地龙、白僵蚕、射干
【主治应用】 祛风化痰,利咽止咳。
【经验体会】 于己百经验:射干苦寒,入肺经,降逆行痰,清热解毒,用于痰热壅肺引起的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热毒所致之咽喉炎、扁桃体炎的治疗。于氏以射干为主,配伍清热、降气、平喘的地龙和祛风解痉、利咽消痰的白僵蚕,共奏祛风化痰、利咽止咳之功,宜于风痰阻滞、寒邪化热、肺气失宣引起的咽痒、咳嗽与咳痰不利,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咽炎、气管炎等病症皆可用之,疗效确实可靠。临床具体应用时,症情较轻,只宜射干配地龙或射干配白僵蚕;症情较重,则宜地龙、白僵蚕与射干三味合用。(《于己百——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
冬瓜子、薏苡仁
【主治应用】 肺热痰盛,色黄质稠,痰深难咳。
【经验体会】 陈伯咸经验:冬瓜子性寒质滑,上解清肺,化消痰热,下能导大肠秽垢;薏苡仁甘淡胜湿,微寒清热,善升能降,上清肺家之痰热,下理肠胃之湿浊,两药配用专治肺热痰盛,色黄质稠,痰深难咳。若加瓜蒌、大贝母、黄芩、芦根则更增强效力。(《陈伯咸临床经验荟萃》)
麻黄、车前子
【主治应用】 恶风寒,头面四肢水肿,咳嗽痰多,胸闷气喘者。
【经验体会】 薛德彦经验:二药均有利水之特点。车前子诸水皆可用,麻黄宣肺平喘,利水以治风水为其长,车前子又有化痰之功,麻黄宣肺平喘力优,二者相伍化痰平喘,痰去喘平,特别适应于恶风寒、头面四肢水肿、咳嗽痰多、胸闷气喘者。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车前子可能增加气管黏膜的分泌而呈祛痰作用,又可作用于呼吸中枢,有显著止咳作用,二者相伍治咳喘效著。[薛德彦.麻黄对药定喘体会.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3;7(3):47]
麻黄、杏仁、桃仁
【主治应用】 咳、痰、喘。
【经验体会】 薛德彦经验:二药均可入肺经,有良好的止咳平喘作用,麻黄重在宣肺,杏仁重在宣泄肺气,两者相伍宣降相宜,畅达气机,肺气得宣,咳喘则平,麻、杏在咳、痰、喘症中为常用之品,寒热皆宜。另桃仁具有良好止咳功效,又为活血之品,咳喘日久,久病入络多见瘀血,笔者临证多以桃、杏仁同用,其止咳喘之力明显提高。[薛德彦.麻黄对药定喘体会.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3;7(3):47]
麻黄、熟地黄
【主治应用】 久病体虚,肾不纳气咳喘发作。
【经验体会】 薛德彦经验:《外科全生集》中有一著名方剂阳和汤,其中熟地黄与麻黄巧妙运用,治疗无数疑难病症。笔者在治喘方中经常用之,特别用于久病体虚,肾不纳气咳喘发作。因熟地黄可入肾经而滋真阴,生精血,益肾纳气,与麻黄相伍可引麻黄宣肺平喘之力于纳气之中,二者一肺一肾,既有标本兼固之妙又有补而不腻、散而不伤阴之特点。笔者体会,熟地黄与麻黄之比应在2∶1,且麻黄之用量应在10g以上。曾治一肺气肿患者,应用麻黄10~12g,配补肾纳气之品,每日1剂,连续应用1年半,病愈,未见任何不良反应,随访2年未复发。[薛德彦.麻黄对药定喘体会.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3;7(3):47]
董建华经验:二药相合,宣通辛散与甘厚滋补相合,血脉宣通,阳气冲和,消散阴凝,宣肺补肾,咳喘可平。尤宜用于体虚标实、上盛下虚之喘促胸闷、呼多吸少、汗出心悸。二药比例有主张1∶15为宜。(《名中医经验集》)
费开扬经验:哮喘在缓解期多表现为虚证,治法不外降气敛肺、培土生金、补肾纳气诸法。常用药有人参、黄芪、五味子、山药、熟地黄、蛤蚧、紫石英、紫河车、枸杞子、菟丝子、补骨脂、山茱萸、胡桃肉、龟甲、鹿角胶、淫羊藿等。但有些哮喘患者,反复发作,或伴有肺心病、肺气肿。久病属虚,久喘属肾。如单纯使用上述补气敛肺、益肾纳气之品,看似辨证用药丝丝入扣,实则服后效果往往并不显著。费老受启迪于清代名医王旭高以小青龙汤合六味地黄治虚喘,次及灵活应用阳和汤治虚喘之案例,悟出熟地黄与麻黄同用这一药对。麻黄历来被认为是气虚咳喘、肾不纳气之禁药,但费老实践发现在大队补益固本方药中,酌情佐以适量麻黄,常可获得意想不到之疗效,而未见不良反应。说明麻黄与熟地黄等大队补益纳气之品同用,有动静结合、寓通于补、刚柔相济之妙,为治上实下虚、本虚标实而以虚为主之哮喘的绝妙配伍。此与六味地黄之三补三泻的配伍构想是一致的。[李 平.费开扬治疗哮喘病用药经验.江苏中医,1998;19(6):10]
蒋士英经验:肺源性心脏病,证见上盛下虚,伍以麻黄、熟地黄同用,能使熟地黄补而不腻,又使麻黄之性不散,以增强肃肺止喘、补肾纳气之功。(《蒋士英温病医论及学术经验选》)
冯则怡经验:麻黄辛温微苦,《本草备要》言其:“去营中寒邪,卫中风热”,能疏通营卫,治中风伤寒,但因其性燥,故临证少用。熟地黄性温味厚,质润多液而滋腻,能温补营血。麻黄配熟地黄,则无过燥之虑,亦少滋腻碍脾之忧。两者相伍,强营气而实卫气,内固精血,外散表邪,专治营血虚亏、卫失温养、寒邪凝滞之证。若精血亏而兼风寒表证,也可以此加味治疗。[冯则怡.调和营卫对药应用体会.新中医,2005;37(1):87]
细辛、五味子
【主治应用】 痰饮咳喘。
【经验体会】 程门雪经验:治痰饮咳喘配以细辛、五味子。因肺主呼吸,敛则呼出,张则吸入,是开合的枢机。所以用五味子之酸,敛其肺体,细辛之辛助其肺用,一张一敛,利其开合,使吸入之气充分,正可以助祛邪之力。二药同用有相得益彰之妙。又五味子既酸且敛,虽有闭邪之患,但与细辛同用,则辛可胜酸,毫无敛邪之弊。[黎忠民.程门雪用药经验探析.湖北中医杂志,1994;16(4):5]
杨继荪经验:治咳喘顽症可用细辛合五味子。因肺主呼吸,敛则呼出,张则吸入,故用五味子之酸敛其肺气,以细辛之辛助其肺用,一张一敛,使吸气充分,祛邪有力,开合有序,双向调节。[王坤根.杨继荪临证用药经验举隅.中国医药学报,2004;19(5):294]
刘韵远经验:细辛辛散,温肺散寒;五味子酸收,敛肺止咳。二药相伍,一辛开一酸收,开不伤正,阖不留邪,此配伍首见于《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汤,以治疗寒邪内蓄之咳嗽痰多证。借此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兼内有痰饮之哮喘,症见咳嗽倚息,痰多清稀,舌苔白滑。(《儿科名医刘韵远临证荟萃》)
干姜、细辛、五味子
【主治应用】 寒饮射肺之咳喘。
【经验体会】 董廷瑶经验:以干姜、细辛、五味子三药配合,用治寒饮射肺之咳喘。若水湿中阻,痰浊上壅,喉鸣不止而舌苔腻者,常与二陈、三子养亲同用,并加厚朴、射干诸品,燥湿豁痰,平喘化饮。咳嗽较剧,咳逆气促而致喘者,取止嗽散之意,配以百部、白前、紫苑、橘红、款冬花、杏仁之属,宁嗽定喘,肃肺化痰。咳逆兼表虚汗多,低热时作,脉象浮弱者,合桂枝汤(一般不用枣),再配紫苏子、杏仁等品,调和营卫,宣肺化饮。阳虚饮聚,胸脘作胀,每与苓桂术甘汤复合,增入旋覆花、鹅管石之类,温肺降逆,行水化饮。选用此三药,必须是咳喘久嗽之水寒相搏者,当精审其舌,必舌色较淡而苔滑湿润者始宜。
曾治周某,女,5岁。宿有哮喘,近日又发。入夜咳喘,痰鸣喉中,胃纳不佳,口中气浊,大便难下,脉滑,舌苔白腻,是寒饮射肺,痰壅于上。治以温化平喘,处方:细辛、五味子、桂枝、炙甘草、陈皮各3g,干姜、白芥子各6g,紫苏子、莱菔子、半夏各9g。5剂。复诊时咳嗽大减,续用原法加减而安。(《董廷瑶——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
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
【主治应用】 温化痰饮。治疗痰饮阻肺所引起的咳喘胸满等症。
【经验体会】 刘欢祖经验:此“夏、姜、辛、味”药组乃仲景方中药组。半夏温燥化痰,干姜温脾肺之阳,细辛散内寒。夏、姜、辛皆为辛温燥热之品,为防其伤阴津,以五味子护阴保津。仲景以“夏、姜,辛、味”药组温化痰饮,最为有效。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方中,均有此药组合其他药,治疗痰饮阻肺所引起的咳喘胸满等症。(《北方医话》)
麻黄、麻黄根
【主治应用】 喘而多汗。哮喘急性大发作。
【经验体会】 陈苏生经验:麻黄作为一种生药,全草都有药用价值。地上茎部的绿色茎柱,名曰麻黄,亦名青麻黄;地下根部的紫色根节曰麻黄根。茎部与根部性质不同,而且作用完全相反。实验证实,茎、根两部的麻黄,具有相反的生理作用。麻黄能升高血压,麻黄根则可使血压下降。麻黄具有发汗作用,而麻黄根则为止汗甚捷。麻黄有兴奋避倦之能,麻黄根则有镇静摄纳之效。在我国传统的临床处方上,麻黄与麻黄根从来就是区别分开,从无麻黄与麻黄根并列使用之先例。1982年余在中西结合病房中,收治各种重症慢性呼吸系统病变的患者。其临床表现,以咳嗽痰多、喘息胸痞等症状为主,或苦于反复感冒,或困于长期失眠。治疗喘咳西医曾选用麻黄来排痰定喘,由于麻黄有兴奋之弊,不利有高血压失眠患者,有时加用西药镇静药,但效果不理想。我创议用相反作用之麻黄根与麻黄同用,以此来纠正麻黄之不良反应,使其更好地发挥麻黄之定喘排痰作用,效果非常满意。于是逐步推广应用,咳不爽、痰不利、气逆不顺、上逆作喘等患者亦收到相应的效果。我创立了二麻四仁汤方。麻黄4.5g,麻黄根4.5g,桃仁9g,苦杏仁9g,白果仁9g,郁李仁9g,蒸百部9g,款冬花9g,车前草24g,甘草4.5g。方意:二麻同用,一开一合,宣畅肺气,以排除通气障碍。桃仁、杏仁,二味同用,一气一血,桃仁消散肺部瘀血,杏仁降气化痰,两者具有润肺镇咳之功。白果定喘,能收敛分泌过多之痰,郁李仁滑痰利水,以润导大肠之燥结。二味同用,一滑一润使已成之痰能化、未成之饮能敛。百部、款冬花,一名百花膏治暴嗽久嗽,车前草既能镇咳又能排痰。甘草同用为已故名医余云蚰“小儿咳嗽糖浆”之秘方。与百花同用,有宁嗽和肺之用,无硬性镇抑之弊。各种病菌引起哮喘,最易感冒,如新有感冒,则加入土茯苓30g,忍冬藤l5g,连翘10g,白薇10g,对清炎抗菌有积极作用。如见消化障碍,则加入柴胡9g,生牡蛎30g,苍术9g,川厚朴9g以宣和气血,平胃宽中,因病而有出入。(《上海地区名老中医临床特色经验集(1)》)
刘韵远经验:麻黄辛温,善于宣肺平喘,而其发汗之力宏,易于损伤正气。麻黄根,甘平,长于敛肺止汗,本草中多载有表证者不宜。二药散敛相伍,既达宣肺平喘之目的,又无过汗伤正及留邪之弊端,常用于哮喘初起风寒外束而体实者。症见发热恶寒,无汗而喘,舌苔薄白,临证时麻黄根用量略大于麻黄,目的在于抑制其发汗而增强其平喘之力。(《儿科名医刘韵远临证荟萃》)
陈鼎祺经验: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长于宣散,以“宣”为主,重在一个“开”字,麻黄根味甘,性平,善于固腠理,止汗液,强调一个“合”字,二药配伍,一开一合,一宣一敛,相互制约,陈鼎祺老中医常以其治疗喘而汗多者。如曾治疗一周氏54岁男患者,患咳喘8个月,喘而汗多,久治不愈,既往有高血压病史,陈师用其治疗咳喘的经验方“咳喘饮”(内含炙麻黄、冬瓜仁、苇茎、杏仁、前胡、百部、枇杷叶、浙贝母、瓜蒌、金银花、蒲公英、甘草)加麻黄根治疗取得很好疗效,不但咳喘止,且汗多亦消失,血压亦未升高。[刘宗莲,徐淑文.陈鼎祺运用对药经验选介.北京中医,1999;3:8]
吴银根经验:哮喘多发于冬春季节,经常在夜间发作或加剧,诱因多为外感风寒,辨证多属寒哮。治当温肺散寒,宣肺开郁。常用麻黄等宣肺平喘之品,但麻黄发汗之力宏,且哮喘患者,体质多虚,恐麻黄发散太过,损伤正气,甚至引起气脱等症;麻黄根善于引气药至卫分,收敛肺气,固腠理而止汗。两药配伍,一宣一敛,既达到宣肺平喘的目的,又可防止正伤邪侵而使病情加重或复发。对哮喘急性大发作者,不论有无表证或汗出,常用此药对。且麻黄根剂量用至30g,大于麻黄的剂量约2倍,目的在于抑制麻黄发散太过,加强平喘作用。麻黄要后下,以防其挥发油丢失。[冯新格.吴银根妙用药对治疗支气管哮喘.浙江中医杂志,1999;34(12):507]
邵长荣经验:临床用麻黄宣肺平喘时,剂量在6~12g,为治喘良药,但是有时也会出现性躁、出汗、心悸等表现以及升高血压的情况。为求避免这些不良反应,而常采用麻黄根配麻黄:麻黄根有固表止汗的作用,可收麻黄散越之性。《本草纲目》曰:“麻黄发汗之气驶不能御,而根节止汗效如影响。”现代药理也提示,麻黄根能使离体心脏收缩力减弱,血压下降。(《邵长荣肺科经验集》)
麻黄、地龙
【主治应用】 支气管哮喘。
【经验体会】 储水鑫经验: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支气管过敏反应性疾病,属哮证之范畴。常用地龙清肺解痉止咳,治疗痰热壅肺型哮喘证。现代药理认为地龙含氮物质,能使肺及支气管显著扩张,配麻黄宣肺平喘,《本草备要》谓其“治痰哮气喘”。二药相配,一寒一温,清宣肺气,解痉平喘,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反应、喘息性支气管炎等病效果满意。
如治陈某,男性,49岁。患支气管哮喘10年余,每年冬季发作,发作时非得住院补液抗菌消炎、抗敏、解痉、吸氧、化痰等综合治疗,方可平喘。自购方药很多,服时症减,停药后反增。现症见呼吸急促,胸闷,喉中痰鸣,声高气粗,咳痰色黄而黏稠,口渴,大便干结,小溲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药如:地龙15g,麻黄6g,杏仁10g,炒紫苏子10g,莱菔子15g,黄芩12g,葶苈子10g,鱼腥草30g,桑白皮15g等,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加减调治3个月,诸症缓解,气促平息,后嘱其每年三伏天调理以提高免疫力,三九时进补膏滋药,坚持数年,病情平稳安康。[储水鑫.地龙配伍应用心得.中国中医药报,2006-10-16(006)]
贾伟等经验:麻黄、地龙为治疗痰浊阻塞气道之哮喘病的最常用药对之一,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其配伍关系为相反药对中的升降相反。麻黄辛苦温,性升散;地龙咸寒,性沉降,两药同用,功擅宣肺平喘,有升降既济、开合适度之妙。
肖森茂等经验:地龙咸寒降浊,能肃降肺气,通络平喘;麻黄辛微苦温,宣肺平喘。两相配伍,宣降肺气,加强松弛支气管平滑肌作用,有较好的清热宣肺、通络平喘效果。临床常用于肺热咳喘,复配生石膏、桑白皮、杏仁等更佳。[肖森茂,彭永开.地龙在临床上的配伍应用.辽宁中医杂志,1983;(7):37]
诸襄萍等经验:麻黄、地龙药对能够有效抑制痰液分泌,因而有利于痰浊阻塞气道之哮喘病的治疗。综合考虑抑制分泌和舒张平滑肌两方面因素,选择1∶3的配比为麻黄、地龙药对发挥平喘作用的最适配比。选择麻黄、地龙1∶3的配比,亦有临床经验佐证,例如“麻黄地龙汤”和“黄龙汤”中麻黄用量为 10g,地龙用量为30g,配比均为1∶3。
以麻黄碱和伪麻黄碱为指标,合煎优于单煎合用,可能是地龙所含酸性成分有利于麻黄碱的溶出;以总氨基酸为指标,单煎合用优于合煎,单煎合用的浸膏得率大于合煎,可能是因为合煎时麻黄中的碱性成分使地龙微粒表面的蛋白质变性,抑制了地龙中的氨基酸和其他成分的溶出。[诸襄萍,徐朝晖,战光绪.药对麻黄地龙配比及平喘作用机制的研究.中国中药杂志,2006;31(3):236]
麻黄、黄芪
【主治应用】 哮喘。
【经验体会】 谢海洲经验:谢海洲老师临床上常用麻黄配黄芪治疗哮喘,收散共用,对于久病之虚喘,两者相配,急者重用,缓者轻用,有宣降升发、相反相成之能,这是深谙中药之特点而悟出来的。[王世民.侍师襄诊漫笔(续1).山西中医,2006;22(6):42]
桂枝、厚朴
【主治应用】 支气管哮喘。
【经验体会】 吴银根经验:哮喘患者多为肺(阳)气亏虚,卫外不固,易感外邪,尤其是风寒之邪,引动肺中“伏痰”,致肺失宣降,使哮喘发作或加重。治当散寒解表,降逆平喘。桂枝和营血,利肺气;厚朴下气降逆,消痰平喘,即《伤寒论》中桂枝汤加厚朴、杏仁之义。此药对与麻黄、麻黄根药对比较,一偏体虚,一偏体实,而意义相同。桂枝与厚朴的用量,可因具体情况而有所偏重。[冯新格.吴银根妙用药对治疗支气管哮喘.浙江中医杂志,507]
紫苏子、当归
【主治应用】 痰气壅盛而气血亏虚的哮喘患者。
【经验体会】 吴银根经验:痰气壅盛而气血亏虚的哮喘患者,治当降气消痰,活血止咳。治痰须和血,血旺而痰易化,活血和血之品可增强化痰止咳平喘之作用。紫苏子降气祛痰,止咳平喘;当归养血和血,《本经》谓其“主咳嗽之气”,为血中气药。两药配伍,一走气一走血,气血双调,寓苏子降气汤之意,降气化痰以行血畅气道,行气活血助化痰滞,相辅相成,增强消痰止咳喘之功,且两药均可润燥滑痰,用于治疗久患哮喘之虚实夹杂者,当归用量一般大于紫苏子。[冯新格.吴银根妙用药对治疗支气管哮喘.浙江中医杂志,1999;34(12):507]
香附、五灵脂
【主治应用】 哮喘、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
【经验体会】 施今墨经验:上药伍用出于《赤水玄珠》。施师用时常加二丑研细末,米醋泛丸,称为五香脱敏散。治哮喘、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施今墨——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
前胡、白前
【主治应用】 支气管哮喘喘势渐缓,咳嗽咳痰仍作者。
【经验体会】 吴银根经验:肺中“伏痰”遇感引触,痰气相搏,壅塞气道,肺失宣降,常可引发咳嗽、喘促等症。治当宣降肺气,化痰定喘。前胡既能宣散风热,又能降气化痰;白前长于泻肺降气。两者一宣一降,宣降清化,调理肺气,化痰止咳平喘。吴师常用此药对治疗喘势渐缓,咳嗽吐痰仍作者。[冯新格.吴银根妙用药对治疗支气管哮喘.浙江中医杂志,1999;34(12):507]
邵长荣经验:小儿咳喘病浅者酌用白前与前胡,白前泻肺降气,前胡宣散风热,降气化痰,两药一宣一降,宣降清化,调理肺气。(《邵长荣肺科经验集》)
桑白皮、白果
【主治应用】 痰热壅肺的哮喘轻、中度发作。
【经验体会】 吴银根经验:痰伏日久,常郁而化热,痰热胶固于膈上,成为哮喘发作的夙根。临床上常见哮喘患者易合并肺部感染,或因上呼吸道反复感染而使哮喘复发或加剧。治当清热化痰,降气平喘。常取白果定喘汤中桑白皮清热肃肺;白果收敛肺气,定喘止嗽。两者散敛结合,共奏肃肺敛肺、化痰平喘之效。其用量常各至30g。此药对作为治疗痰热壅肺的哮喘轻、中度发作的主药。[冯新格.吴银根妙用药对治疗支气管哮喘.浙江中医杂志,1999;34(12):507]
射干、胡颓叶
【主治应用】 喘证。气虚外感咳嗽。
【经验体会】 邵长荣经验:无论寒喘、热喘,喜用射干和胡颓叶对药。射干苦寒清泻,入肺经,为解毒利咽之品,兼具祛痰止咳之功。胡颓叶又名蒲颓叶,性平微苦,早在《中藏经》中有“治喘嗽上气”的记载,有酸涩轻散、收敛肺气、止咳平喘之功。以射干利咽降气,胡颓叶敛肺平喘,两药相配降气平喘效颇佳。一开一阖,一散一收,使痰闭得开,肺气得敛。可避免胡颓叶留邪。这与仲景小青龙汤中以细辛配五味子似乎有同功之妙。还喜欢配用川芎和石菖蒲对药,用川芎活血化瘀,石菖蒲化痰开窍,两药相配化痰瘀之郁而使气调喘平。气闭而津聚成痰,血滞为瘀,痰瘀相互成患,川芎活血化瘀,石菖蒲化痰开窍,两药合用还可化痰瘀而活血止咳。兼痰湿者,加用青陈皮、姜半夏;兼痰热者,加用平地木、佛耳草、江剪刀草等。
有些患者平素体质虚弱,肺卫不固,易于外感,突起咽痛咽痒,咳嗽阵作,咳剧气短,且伴乏力易汗等,予常规治疗反复不愈。邵长荣认为此时可清热利咽与敛肺固气并用,擅以射干配胡颓叶联用而奏效。(《邵长荣肺科经验集》)
生半夏、生天南星
【主治应用】 痰湿哮喘。
【经验体会】 吴银根经验:哮喘发作的主要原因是外感引动“伏痰”。痰的产生多责之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肺虚不能通调水道,以至津聚成痰,贮于肺脏。肺脾气虚不能卫外而易感外邪,引动“伏痰”,致哮喘发作。半夏尤善健脾燥湿,降逆散结;天南星祛风除湿化痰,两者合用,燥湿化痰之力雄厚,为治疗各种痰湿的基本药。吴师认为两药唯有生用,效果才更显著,其用量为每日各15g,入煎剂,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冯新格.吴银根妙用药对治疗支气管哮喘.浙江中医杂志,1999;34(12):507]
枳壳、瓜蒌
【主治应用】 咳嗽变异性哮喘。
【经验体会】 宋康经验: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失肃降,则大肠传导失职,反之腑气不通,肺气亦势必壅滞而使咳嗽加重。因此,调畅肠腑气机是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关键所在。枳壳味辛苦性温,辛散苦降,下气开胸,调肠胃气滞,理气而不燥,更无伤阴之弊;瓜蒌味甘微苦性寒,能荡涤胸中郁热,散肺经痰结,清上焦之火,且能润肠通便,二药伍用,升降协调,肺与大肠气机通畅。[夏永良.宋康教授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对药配伍特色探析.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5):595]
紫菀、知母
【主治应用】 哮喘伴有便秘者。
【经验体会】 张海岑经验:哮喘之病位不离肺,因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肃降有度,则大肠传导正常;若肺气不能清肃下行,则逆而为喘为哮,易使肠腑传导失司,大便秘而难行。腑气不通,又可使肺气不利,哮喘更甚。故治疗哮喘必须注意通腑。但哮喘一病,虚者为多,即便实喘,亦有其虚,不可不知。对于此种便秘,若以硝、黄之辈泻下,则愈泻愈虚,必使病情加重。治疗此类便秘,常用紫菀10g,知母5g共研末冲服,或煎汤代茶饮,亦可加入汤药同煎服。此二味通利肺气,润通肠腑而不伤正,屡试屡效。若患者气虚较甚,临厕努挣,汗出短气,可适量加用白芍、黄芪二味,疗效甚佳。(《当代名医临证精华——咳喘专辑》)
鱼腥草、佛耳草、云雾草、七叶一枝花
【主治应用】 咳嗽变异性哮喘。
【经验体会】 宋康经验:咳嗽变异性哮喘是哮喘的一种特殊形态,其本质仍然是气道变应性炎症,因此宋康教授认为治疗本病常适当加用清热解毒之品以抗炎。然清热解毒药多味苦性寒,易耗气败胃,故临床喜用鱼腥草配佛耳草、云雾草、七叶一枝花,这4味药均属甘寒清热之品,以防苦寒败胃。[夏永良.宋康教授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对药配伍特色探析.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5):595]
胡颓叶、太子参
【主治应用】 预防哮喘的复发,治疗少儿哮喘。
【经验体会】 邵长荣经验:胡颓叶味微苦性平,有止咳平喘作用。《中藏经》载此药能治“喘嗽上气”。《本草纲目》曰其能补“肺虚短气”。因而此药既可治喘,又能补气,攻补兼任。取其酸涩轻散、收敛肺气之功,故更多地用于治疗哮喘。胡颓叶配太子参,由古方清肺散演变而来,可提高患者免疫功能,防止或减少感冒,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预防哮喘的复发,因而治疗少儿哮喘常奏奇效。用于止咳常配伍半边莲、莱菔子、枳壳、枳实等。胡颓叶配麻黄、桂枝、赤芍、白芍、射干等可提高宣肺平喘的功效。(《邵长荣肺科经验集》)
补骨脂、胡桃肉
【主治应用】 凡肺源性咳喘、心源性咳喘,表现为吸气短、肾不纳气者均宜使用。
【经验体会】 谢海洲经验:前者补肾助阳,纳气归肾,温脾止泻;后者补肾助阳,敛肺定喘,润肠通便。二者伍用,一脾一肾,金水相生,敛肺纳气,止咳平喘。个人体会,凡肺源性咳喘、心源性咳喘,表现为吸气短、肾不纳气者均宜使用。尤其于缓解期,更须长服,定有益处。(《谢海洲临床经验辑要》)
五味子、暴马子花
【主治应用】 止咳定喘,益肺补肾。用治咳喘。
【经验体会】 张启明经验:余曾用长白山区多产的五味子、暴马子花,以其煎剂治疗咳喘病(慢性支气管炎)多获显效。如能长期坚持服用,可获痊愈。方用五味子、暴马子花等量(鲜者加倍),先煎五味子,煮沸后20分钟下暴马子花,煎好后滤出,加少许冰糖,也可当茶饮用。
如治曹某,喘二十多年,每年入冬即不能外出,感冒后加重,咳吐泡沫样黏痰,重时喘息抬肩,汗出。1973年冬开始服用五味子、暴马子花煎剂代茶饮。坚持数年,不但咳喘大为减轻,感冒次数明显减少,近两年来冬季也可外出参加劳动。咳嗽、喘息之病,与肺、肾有关,尤其是源于老年慢性气管炎。五味子酸温,敛肺滋肾,对肺肾两亏所致的久咳虚喘,可收到止咳平喘之效;暴马子味苦微寒,祛痰平喘,镇咳利水,其花轻清上浮肺经,直达病所。故二者配伍,可获止咳定喘、益肺补肾之功。(《北方医话》)
山药、葶苈子
【主治应用】 喘证缓解期。
【经验体会】 常学义经验:葶苈子辛苦,大寒,有祛痰平喘、泻肺行水、强心利尿等功效。笔者治疗肺气肿合并感染、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喘息性支气管炎辨证属实或虚证,应用本品皆收良效。此类病变初在肺多属实证,久而影响到心、脾、肾等脏,多属本虚标实证。本虚是指心、肺、脾、肾的正气虚损,标实是指外来的风寒、风热和内在的痰饮和血瘀。其发病特点常表现为发作与缓解期交替。本类病在发作期(实证)在方药中加葶苈子30~60g,收效迅速而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缓解期〔虚证),笔者自拟标本散即山药500g,葶苈子300g,共研细,每次服10g,早晚各服1次,长期服用可减轻症状,防止发作。标本散者,山药补肺、脾、肾而治本,故用量较葶苈子大;葶苈子祛痰定喘,泻肺行水而治标,故用量较山药小。二药合用,一补一泻,一开一合,标本兼治而以治本为主。缓缓图之,由量变达到质变。[常学义.临证用药拾零.甘肃中医,1993;6(5):37]
葶苈子、桑白皮
【主治应用】 哮喘。
【经验体会】 王焕禄经验:二药均为祛痰、逐饮的主要药物,且寒、热哮中均可使用,可用于改善哮喘患者喘息不得平卧的症状。生桑白皮一般用量为15~30g,葶苈子用量为10~15g。[李 滨,刘淑珍.王焕禄老中医治疗哮喘发作期的用药经验.中国民间疗法,2006;14(8):5]
茯苓、甘草
【主治应用】 哮喘。
【经验体会】 王焕禄经验:主要取其甘平缓急之意,一般要从常用量逐渐加至30g。现代药理研究提示:甘草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可抗炎及抗过敏。甘草还有明显的镇咳、祛痰作用,可用于平喘止哮。但大量使用有导致水肿的不良反应,可加茯苓15~30g佐之。[李 滨,刘淑珍.王焕禄老中医治疗哮喘发作期的用药经验.中国民间疗法,2006;14(8):5]
猪苓、茯苓
【主治应用】 寒哮或寒热互结哮有稀泡沫状痰者。
【经验体会】 王焕禄经验:二药均有淡渗利水作用,有助于祛痰化饮,对寒哮或寒热互结哮中的稀泡沫状痰有很好的疗效,又可防止因大量应用甘草而引起的水肿。[李 滨,刘淑珍.王焕禄老中医治疗哮喘发作期的用药经验.中国民间疗法,2006;14(8):5]
人参、蛤蚧、胡桃肉、冬虫夏草
【主治应用】 肺气不足,肾不纳气,言语无力,动则喘息之证。
【经验体会】 张志远经验:人参配合蛤蚧、胡桃肉、冬虫夏草,治疗肺气不足,肾不纳气,言语无力,动则喘息之证。本病由元气虚衰,肺肾之气均亏,气无所主,气不归根所致。故当大补元气,用人参担纲,配蛤蚧补肺气,益肾气而定喘止咳;再入胡桃肉补肾温阳固精,温肺定喘;冬虫夏草滋肺补肾,补虚损、益精气以培元,止咳化痰而平喘。四药协同,使精气互生,以收培元补肺、纳气定喘之奇功。[刘桂荣.张志远临证用药心得.中医函授通讯,1997;16(3):17]
地龙、苍耳子
【主治应用】 抗过敏,平喘。
【经验体会】 肖森茂等经验:地龙通络活血,有抗过敏作用。苍耳子祛风宣窍,也有抗过敏作用。两相配伍通络祛风,有较好抗过敏作用。可用于治疗某些过敏性疾患,为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要药,有较好抗过敏、平喘效果。[肖森茂,彭永开.地龙在临床上的配伍应用.辽宁中医杂志,1983;(7):37]
地龙、杏仁、桃仁
【主治应用】 痰瘀阻络咳喘。
【经验体会】 肖森茂等经验:地龙清肺通络,解痉平喘;杏仁苦泄降气止咳;桃仁不仅活血化瘀助地龙通络解痉,又可“止咳逆下气”,如此活血通络、降气解痉、止咳平喘同用,肺络通畅,肺气可顺,咳喘可平。可用于治疗久病入络,肺络壅滞,顽固性咳喘。如肺气肿、肺心病之咳喘,有痰瘀阻络者可辨证配伍其他方药,往往可获得较好疗效。[肖森茂,彭永开.地龙在临床上的配伍应用.辽宁中医杂志,1983;(7):37]
地龙、海螵蛸
【主治应用】 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等咳喘而痰不盛者。
【经验体会】 肖森茂等经验:地龙善通络解痉平喘,海螵蛸涩可收敛肺气,通则肺气可开,敛则肺气可合。通敛相合,肺气开合得宜,咳喘可平。可用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等咳喘而痰不盛者。姜春华教授以广地龙15g,海螵蛸、天竺黄各9g,共为细末,每服1.5g,3次/日,配合益气培本、润肺化痰之汤剂同服,治疗哮喘取得较好疗效。张震夏老中医则以二药又配入紫河车,其比例为3∶5∶4,共为细末,每服3g,2次/日。加入紫河车补肾纳气,肾为气之根,如此肺肾兼顾,通补并用,开合相济,对咳喘日久不愈者,有缓解病情、控制发作的效果。[肖森茂,彭永开.地龙在临床上的配伍应用.辽宁中医杂志,1983;(7):37]
磁石、紫石英
【主治应用】 肾不纳气之哮喘。
【经验体会】 楼敏华经验:哮喘反复久发,气阴耗损,肺、脾、肾俱虚,常见于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发病时喉中痰鸣,声低气短,动则气急尤甚,咳而无力,咳痰不爽,汗出,心慌,舌质紫暗,脉虚无力,平素少气乏力,咳痰有沫,腰酸腿软。磁石合紫石英能坠炎上之火以定志,引肺金之气以入肾。适当加入平喘固本之药,更增益肾镇纳之功。
如治胡某,男,70岁。有哮喘病史10余年,每届冬令则发。此次反复不愈已年余,患者面色晦滞,喘息抬肩,动则尤甚,痰多黏稠,胸闷,纳呆,便干,苔黄白腻,边呈紫色,脉细滑。此属肺病及肾,肾不纳气,治以纳肾平喘,降气化痰。处方:磁石、紫石英各20g(先煎),生地黄、山药、山茱萸、炙紫菀、炙款冬花、制半夏、葶苈子、麦冬、丹参各15g,化橘红、五味子、生甘草各5g。药后症情改善,喘转平,痰吐已稀,续服14剂,纳食增,稍能平卧,经月余后又发,再予本方而缓解。[楼敏华.磁石临证配伍举隅.中国民间疗法,1996;(4):12]
大黄、葶苈子
【主治应用】 哮喘发作期。
【经验体会】 李玉和经验:哮喘的基本病理在于“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本方用大黄通腑泄热,使壅塞之气得以疏通,用葶苈子泻肺,使胶固之痰得以下降。本药对重点治痰、治气,即通腑以治气,泻肺以治痰,在哮喘患者治疗中,如同时配伍治疗外邪之药,则治喘效果更佳。[李玉和.大黄药对的临床运用.黑龙江中医药,1999;(3):59]
毛冬青、重楼
【主治应用】 哮喘。
【经验体会】 黎世明经验:黎老师治哮喘善用毛冬青、重楼。毛冬青清金泻肺,活血通络,止咳化痰,且一药多效,对于痰热内蕴、气血瘀阻者尤适宜,在喘证中、早期应用,可增强止咳化痰之功,二则取其活血祛瘀之效。此外,黎老师还将其广泛用于多种疾病,且用量较大。重楼味苦微寒,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平肝定惊。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其有广谱抗菌及镇静、镇痛作用,其镇静功效有助于缓解哮喘,尚有明显镇咳平喘作用,常与毛冬青相须为用,治疗各种热性疾病。[刘志文.黎世明老师治疗小儿哮喘经验介绍.新中医,2006;38(6):8]
鹅管石、海蛤粉
【主治应用】 痰多难咳之痰涎结聚证。
【经验体会】 黎世明经验:鹅管石性味甘而微温,温肺化痰,温肾纳气,对久病肾虚、寒喘顽痰者尤佳。哮喘发作时取其纳气定喘之功,配合五味子等增强补肾纳气、收敛固涩、温化痰饮作用。海蛤粉咸寒,清肺化痰,软坚散结,《神农本草经》载其“主咳逆上气,喘息,烦满,胸痛寒热”,尚有利湿浊、化痰饮、消积聚之功用,化痰效果明显,常用于肺热痰稠难咳者。与鹅管石合用,治疗或寒或热,或寒热夹杂,症见痰多难咳之痰涎结聚证。[刘志文.黎世明老师治疗小儿哮喘经验介绍.新中医,2006;38(6):8]
五爪龙、炙甘草
【主治应用】 哮喘。
【经验体会】 黎世明经验:治疗哮喘,黎老师常用五爪龙、炙甘草。五爪龙是岭南特色药,具有补脾益气化湿、兼平喘化痰止咳作用。补气虽不及黄芪,但无黄芪升提之性,对虚人哮喘须降气平喘者尤适用,其平喘化痰除湿功效亦为黄芪所不及,用于各种疾病兼虚证者。炙甘草补中益气,祛痰止咳,调和诸药,《别录》谓其“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现代药理学认为其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还有解痉、祛痰、镇咳、抗炎等功效。哮喘为本虚标实证,应用炙甘草比生甘草效佳。[刘志文.黎世明老师治疗小儿哮喘经验介绍.新中医,2006;38(6):8]
九香虫、地龙
【主治应用】 哮喘,输卵管阻塞之不孕症。
【经验体会】 李春华经验:地龙咸寒,其效为清热平喘通络,故与九香虫配合,可以补肾平喘、理气通络。临床用于治疗哮喘、输卵管阻塞之不孕症,常收桴鼓之效。[阎继兰,孙跃农.九香虫的临床运用.浙江中医杂志,1999;34(2):77]
麻黄、白果
【主治应用】 宣肺平喘。
【经验体会】 韩运琪经验:白果苦涩性平,以敛肺定喘见长,麻黄辛温以宣肺平喘为功,两者一散一敛,使辛散肺得展布而肺气不伤,收敛肺得肃降而不滞邪填胸,肺行治节之令,能收喘平息止之功。配方时对痰热壅肺作喘者麻黄当蜜炙为佳,风寒束肺或痰饮内伏而喘者,应用生麻黄更好。[韩运琪.临床实用药对选录.中医函授通讯.1988;(2):14]
陈伯咸经验:麻黄辛温发散,祛逐风寒,温肺平喘;白果甘润,苦清涩敛、两药相合。乃是“定喘汤”方中之君药。取麻黄辛开宣肺平喘。白果苦涩敛肺定喘,辛开苦降,开宣而不耗散肺气,敛肺而不壅滞,一开一收,开收拮抗协调。若加杏仁、半夏、紫苏子、瓜蒌、黄芩等,可增强清热化痰、降逆平喘之效。临床以麻黄、白果为君药,辨证加味,对寒热咳喘效果甚佳。(《陈伯咸临床经验荟萃》)
熟地黄、五味子
【主治应用】 补肾纳气平喘。
【经验体会】 孙鲁川经验:治张某妊娠虚喘案。患者结婚5日,即发哮喘,继之怀孕,哮喘益甚,已3个月。伴颜面浮肿,自汗,心悸,倦怠乏力,脉来细弱,舌胖嫩少苔。证属精气虚损。处方用大熟地黄30g配五味子3g补肾纳气。患者服药5剂,哮喘即平。可见其方虽简而力宏,论渊源则可谓得都气丸之精要者。[邢 斌.孙鲁川遣方用药经验.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6):38]
露蜂房、钩藤、重楼
【主治应用】 清热平肝,用于喘嗽。
【经验体会】 邵利平经验:幼儿“阳常有余”,加之乳食不知自节,嗜食香甜,势必形成素体肺胃蕴热,故肺炎喘嗽临床多因风热犯肺或痰热壅肺引起。又小儿“肝常有余”,热邪易动肝风。据此,笔者用露蜂房配重楼、钩藤清热解毒,平肝熄风,祛痰止咳,治疗小儿咳喘(痰热引起),随症加味,疗效颇佳。
如治某男,5岁。患儿因发热、咳嗽、咳痰4天,伴气喘、痰中带血1天,以“急性支气管肺炎合并心衰”收入内科治疗,经抗炎、给氧、强心、对症治疗5天,心衰、缺氧症状改善,惟咳嗽不减来我处就诊。症见阵发性剧烈呛咳,咳声连续不断,伴气喘,喉中痰鸣,日脯发热,大便稍干,尿短黄等症,舌红苔厚微黄,脉滑数。此乃痰热内壅,肺气上逆之喘嗽证。处方:露蜂房、钩藤、重楼各10g,桑白皮7g,法半夏、枳壳各5g,生甘草3g。水煎服。服1剂咳减其半,再守原方2剂,咳嗽已鲜。[邵利平.露蜂房的配伍应用.四川中医,1995;(8):18]
麻黄、人参
【主治应用】 用于喘重气虚,如喘而汗出,动则喘甚,气不能接续者。
【经验体会】 薛德彦经验:麻黄辛温发散而宣肺,人参温补纳气而定喘,二者相伍,适用于喘重气虚,如喘而汗出,动则喘甚,气不能接续者。人参伍麻黄补而不滞,麻黄伍人参,宣而不伤正,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薛德彦.麻黄对药定喘体会.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3;7(3):47]
麻黄、射干
【主治应用】 哮喘或慢性支气管炎咽痒干咳者。
【经验体会】 费开扬经验:哮喘在发作期,一般属于实证或本虚标实证。急则治标,以宣肺豁痰平喘为要务。费老认为宣肺平喘首推麻黄。但医者用麻黄,多虑其有发汗、耗肺气、伤宗气之嫌,况哮喘大多反复发作,本虚标实,易自汗出者为多见,故临证选用时有所顾忌。但一般所述麻黄之弊害,多指麻黄不经炮制而单用者。麻黄经炮炙后,去掉了挥发油,保存生物碱,已无发汗之力,仅存平喘之功。麻黄与射干同用,此药对选自仲景射干麻黄汤,临证常用于哮喘或慢性支气管炎咽痒干咳者。无论冷哮、热哮用之均效。麻黄配射干,辛开苦降,宣肃并行。一般用量为麻黄6~9g,射干9~12g为宜,个别可用至12g∶15g。小儿、老人酌减。在此配伍的基础上须加甘草3~9g以监制之,更为稳妥。喉间有水鸡声者,加白前12g。冷哮口不渴,痰清稀者,加干姜6g,五味子9g,细辛3~5g(入煎剂过3g无妨),制半夏10g。痰多再加白芥子3g,紫苏子9g,炒莱菔子9g,或合二陈汤。尿少加车前子9g。热哮,渴喜冷饮,痰黄黏稠者,加葶苈子9~12g(可重用至20g),地龙12g,生石膏15~30g,桑白皮12g。发热、血白细胞增高者加黄芩12~15g,鱼腥草15~30g,败酱草15~30g,冬瓜子30g,生薏苡仁20g,鲜苇茎30g。个别畏服麻黄者,费老则仿张锡纯重用赭石处方:煅赭石30g,葶苈子20~30g,旋覆花(包)10g,杏仁9g,厚朴9g。再如上述之冷哮、热哮之加味即可。但此方更适用于热哮。其中葶苈子一味,人多畏其“泻肺”之名而不敢多用,费老认为用量不够每每乏效,其平喘之功亦不能体现出来。[李 平.费开扬治疗哮喘病用药经验.江苏中医,1998;19(6):10]
葶苈子、干姜
【主治应用】 痰饮壅肺之哮喘重症。
【经验体会】 刘韵远经验:葶苈子辛苦性寒,功专祛痰下气行水,为肺家气分之药;干姜辛温,能走能守,功可温肺化痰,二者相伍,寒温互济,有降有散,适于痰饮壅肺之胸高气喘、鼻翼煽动、口唇青紫、四肢不温、舌质暗淡之哮喘重症。(《儿科名医刘韵远临证荟萃》)
赭石、川椒
【主治应用】 哮喘日久而常药难以控制者。
【经验体会】 刘韵远经验:赭石质重,功擅镇逆降气,张锡纯还认为有“开胸膈,坠痰涎”之功。川椒辛温,可散寒敛湿。二者相伍,降中有散,适于哮喘日久而常药难以控制者,以喘而脘腹胀满、肠鸣漉漉为主症,带目之川椒用之更佳,因其兼有行水泻痰之功。(《儿科名医刘韵远临证荟萃》)
白僵蚕、地龙
【主治应用】 哮喘有宿根易反复者。
【经验体会】 刘韵远经验:地龙咸寒,善治肺热咳嗽顿咳;白僵蚕辛咸性平,能祛风泻热而兼有化痰散结之力。二药相伍,则主要取其味咸可软坚,虫类可除风之共性,治疗哮喘有宿根易反复者,尤适用于过敏性哮喘。(《儿科名医刘韵远临证荟萃》)
桑白皮、地骨皮
【主治应用】 哮喘之后,余邪未尽,低热起伏不定而兼有汗出者。
【经验体会】 刘韵远经验:此二者为钱氏名方泻白散之主药。桑白皮气薄,性寒而善降;地骨皮甘寒,善清肺中之伏火而能守,单有桑白皮则嫌其降火太速,单用地骨皮则嫌其质阴而留邪。二者相伍,不刚不燥,可泻肺中之伏火而清郁热,虽泻而无损失于娇脏,虽清而无苦寒之弊端,对小儿稚阴素质有标本兼治之功,适用于哮喘之后,余邪未尽,低热起伏不定而兼有汗出者。(《儿科名医刘韵远临证荟萃》)
干姜、牡蛎
【主治应用】 哮喘恢复期。
【经验体会】 刘韵远经验:干姜温散里寒,牡蛎化痰散结,二者相伍见于《伤寒论》柴胡桂枝干姜汤,原方用来治疗伤寒胸胁满微结,常用治疗寒痰痼饮、胶结难化之哮喘恢复期,症见面色白,睡中口角流涎,舌淡苔少等。(《儿科名医刘韵远临证荟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