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湿痰饮药对

水湿痰饮药对

时间:2023-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故治疗水湿停留之证有捷效。大凡湿重之为患,如急、慢性肠炎,急、慢性痢疾,湿重致胸脘痞满、呕吐、咳痰清稀等症,可于辨证用药时加之,效好。凡有气血不调之水肿,诸如特发性水肿、中风后遗症、高血压、心脏病因气血不调所致的水肿以及手足麻木不仁,均可配合使用此二药,且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王某,女,46岁。两药相伍,健脾渗湿利水,因其性平无偏性,故常配伍应用于各种水湿病症,每获佳效。

柴胡、泽泻

【主治应用】 水湿停留之证。

【经验体会】 任继学经验:柴胡味辛,升举阳气,归肝、胆、心包络、三焦经,《名医别录》指出柴胡可治“水胀”;泽泻甘淡性寒,归肾、膀胱经,功能利尿渗湿泄热,用于水肿胀满、小便不利,湿胜泄泻,肝胆及下焦湿热等证的治疗。任老临床常用柴胡配伍泽泻,一升一降而渗湿利水。任老用柴胡伍泽泻,升降相因而利水,意即病在下,取之于上,以升为降。柴胡味薄气升为阳,轻清辛散,能引清阳之气上升,通达经络,宣畅气血;泽泻“味咸性寒,气味俱厚,沉而降,阴也”(《医学启源》),功擅渗湿利水。二者配伍,实寓有“提壶揭盖”之义,用性善升提的柴胡配伍沉降利水的泽泻,且柴胡用量小于泽泻,降中有升,以降为主,举中气而通下焦之气,则上窍开而下窍自通。此正如《丹溪心法》所说:“提其气,气升则水自降,盖气承载其水也”。故治疗水湿停留之证有捷效。[刘艳华,任喜洁.任继学教授应用药对经验点滴.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5;26(1):21]

木香、槟榔

【主治应用】 行气导滞祛水湿。

【经验体会】 范功勤经验:木香辛苦温,辛散气香而行气,入脾、大肠经,为三焦气分要药,长于行胃肠之气而止痛。药理研究表明,木香对胃肠有轻度刺激作用,能促进胃肠蠕动及分泌,能缓解因胃肠气胀所致之腹痛。槟榔辛苦温,入胃、大肠经,能消积导滞、行气利水。上海名医秦伯未对槟榔见解独到:“人皆知槟榔用于下痢,而不知湿重之病,无可不用,余见舌苔白腻、腹满溲短者加入二三钱于剂内,辄奏捷效……槟榔能祛湿,湿去则三焦宣利,诸恙全愈矣。”木香、槟榔合用,可行气导滞祛水湿。大凡湿重之为患,如急、慢性肠炎,急、慢性痢疾,湿重致胸脘痞满、呕吐、咳痰清稀等症,可于辨证用药时加之,效好。尤以消化道疾病效佳。[范功勤.后世医家有效药对组撷菁.湖北中医杂志,2003;25(10):36]

附子、白术

【主治应用】 脾肾阳虚、湿浊凝聚、水湿内停所致尿少不利、肢体水肿之水气病。

【经验体会】 周仲瑛经验:附子具有温经散寒、回阳气、散阴寒、温补肾阳以益火、振奋心阳以通脉之功,是通行十二经之要药。凡阴寒内盛所致的各种疾病,真阳不足,机能衰退,沉疴痼疾,阳气虚衰者,用之多验。症见:面色苍白,倦怠乏力,身寒足冷,精神萎靡不振,大便不实,小便清长,阳痿尿频,舌淡胖,苔白润,舌质淡,脉沉迟或微细。凡阳虚阴盛之里寒虚证皆可用之。白术既能补气健脾,又能燥湿利水,与附子同用,相得益彰。常与茯苓同用,使脾阳得运、温化寒湿、温肾壮阳、助阳化气,使尿利肿消。(《周仲瑛临床经验辑要》)

天仙藤、鸡血藤

【主治应用】 气血不调之水肿。

【经验体会】 周仲瑛经验:天仙藤为青木香之藤,味苦、性温,归肝、脾、肾经。具有行气活血、利水消肿、解毒之功。主治疝气痛、胃痛、产后血气腹痛、风湿痹痛、妊娠水肿、蛇虫咬伤;鸡血藤,微甘、性温,归肝、肾经,具有活血舒筋通络、养血调经之功。治手足麻木、肢体瘫痪、风湿痹痛、妇女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周老在辨证施治的前提下,配合使用二药,而取其具有行气活血、疏通经络、利水消肿之功。凡有气血不调之水肿,诸如特发性水肿、中风后遗症、高血压、心脏病因气血不调所致的水肿以及手足麻木不仁,均可配合使用此二药,且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王某,女,46岁。患高血压多年,患脑梗死3个月,头昏重,偶见手麻,近1周左腿突然肿胀粗大,大腿内侧疼痛,手按下肢稍见凹陷。辨证为气滞络瘀,水湿潴留。处方: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0g,川芎10g,路路通10g,苏木10g,鬼见羽15g,天仙藤15g,鸡血藤15g,泽兰、泽泻各15g,生地黄12g,怀牛膝10g,赤芍10g,炙水蛭3g。服药24剂后,复诊见左大腿肿胀,趋于消减,但仍有疼痛僵硬,不能久立,舌苔中部黄薄腻,脉细。原方改炙水蛭5g,加广地龙10g,木防己10g。左大腿肿胀消减,疼痛僵硬感有所缓解但仍不能久立,舌苔中部黄薄腻,脉细。治疗有效。原法继进。[叶丽红,周红光.周仲瑛教授配伍用天仙藤鸡血藤经验.吉林中医药,2003;23(12):5]

路路通、天仙藤

【主治应用】 络阻水停。

【经验体会】 周仲瑛经验:路路通配天仙藤,行气活血,为治络阻水停之要药。路路通苦平,功主祛风通络,利水除湿,能“通行十二经”,且可“搜逐伏水”(《纲目拾遗》);天仙藤为青木香之藤,味苦性温,行气活血,通络利水,《本草正义》言其能“宣通经隧,导达郁滞”,二药并用,具行气活血、疏通经络、利水消肿之功。水湿潴留,面浮肢肿,淡渗利水是为常法,然面浮肢肿属气血不调,络阻水停者,并非淡渗利水所宜,高血压、中风后遗症、更年期综合征、心脏疾病等属气血不和、经络痹阻之浮肿,常需方中加入路路通、天仙藤疏通气血。若肝肾阴虚者,可配楮实子、橹豆衣;气血虚滞者,可配黄芪、鸡血藤;心营不畅,心脉不利者,可配木防己、泽兰。

曾治林某,女,年已半百,有颈椎退变史,经停3个月复潮,经行量多,面浮肢肿,手足时麻,大便多见干结,舌苔薄质紫,脉细。观其脉症,乃属肝肾本虚,血瘀气滞,水津失布所致,治予调气活血、通络利水。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路路通10克,天仙藤10克,服药 7剂,水肿全消,续以补益肝肾调治。(《周仲瑛临床经验辑要》)

猪苓、茯苓

【主治应用】 一切水湿停聚病症。

【经验体会】 杨牧祥经验:导师认为,该药对可用于一切水湿停聚病症,或水湿夹寒,或水湿夹热,或水湿夹虚,皆可应用。猪苓与茯苓均为菌核,性味甘淡平,茯苓归心、脾、肾经,猪苓归肾、膀胱经,故猪苓专于利水渗湿,而茯苓兼可健脾安神,因此茯苓亦用于补益剂中,猪苓利水作用较茯苓为强。两药相伍,健脾渗湿利水,因其性平无偏性,故常配伍应用于各种水湿病症,每获佳效。[田元祥,李进龙.杨牧祥教授运用对药经验举隅.河北中医,2004;26(12):887]

佩兰、菖蒲

【主治应用】 化腻苔。

【经验体会】 张志远经验:正常舌苔是胃气充盛水液上潮,浅薄微白,不腻不燥,似有若无。厚腻的舌苔,尤其是消化系统疾患,拭之虽去,仍可再生,若兼有痰湿之邪者,则很难拂掉。在辨证基础上加入佩兰、菖蒲,祛浊以净厚腻,恢复味觉、增进食欲,收效颇佳。佩兰舒肝郁、“除陈气”,《内经》谓其可去口中甜腻之味,对呕恶、时时嗳腐者用之,比藿香之味醇正,善于宣散蕴结。菖蒲有三种,都能辟浊驱秽、和中行滞,治湿邪中阻的口黏胸闷效果显著。其中石菖蒲长于健胃醒脾;水菖蒲芳香较浓,侧重祛湿豁;阿尔泰银莲花的根茎九节菖蒲,功专开窍回苏。然在净化厚腻舌苔方面,则疗效基本一致。

佩兰、菖蒲二药,辛苦配伍,可助胃运、温健脾阳,活泼气机,通过调畅内在阻遏,获得化浊的效果,解除胸闷,促进食欲,令健康恢复。单独使用佩兰或菖蒲,尽管净化舌苔有一定效果,但不理想。二味配伍,佩兰9~18g,菖蒲6~12g,则收效甚好。一般3~6剂,多者9剂,湿浊之邪即化,气机便可展舒,厚腻的舌苔均逐渐消除。若退去缓慢,再加入苍术、厚朴、白豆蔻各6~10g,辛开苦降。(《张志远学术经验辑要》)

茯苓皮、炒秫米

【主治应用】 健脾行水,除湿化痰。

【经验体会】 宋祚民经验:二药合用,健牌渗湿,行水利尿,治湿痰咳喘,食少便溏,水肿尿少。茯苓皮健脾渗水,秫米可益脾化湿,《纲目》说“秫米甘温益气,治脾胃虚寒,湿痢吐逆。”二者并用健脾行水,除湿化痰。(《宋祚民——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

麻黄、苍术

【主治应用】 湿证。

【经验体会】 许公岩经验:湿证的治法,许氏主张处方用药着重以加强升脾宣肺的气化功能为主,就有可能达到治疗的目的。在选药过程中体会到苍术、麻黄效果最为理想。因苍术辛苦温为燥湿健脾之要药,能以其辛温之气味升散温化水湿,使脾气继续上归于肺,脾健则湿化。因此,治疗湿证常以苍术复脾之升作为方药的主体,通过燥湿达到祛邪扶正,然在脾虚湿积时肺亦不能独健,必失其下输之功能,通调受阻则湿必停蓄,又将辛温能发汗利尿之麻黄作配以助肺宣达,促其迅速复其通调,两药协作具有升脾宣肺而化湿之功。多年来许氏对积湿为病恒以苍术、麻黄两药为主,再根据具体变异增加对证药物。通过临床长期观察与运用,并发现两药用量配伍不同而其作用有异,如两药等量使用,临床常见能发大汗,苍术倍于麻黄则发小汗;苍术3倍于麻黄常见尿量增多,有利尿之作用;苍术4倍于麻黄,虽无明显之汗利,而湿邪则能自化,故多年来恒以两药之汗、利、化作用,广泛用于因湿邪引起的临床湿证。(《名中医治病绝招》)

李云飞经验:尝读许公岩先生《对于某些中药的临床体会》一文,提到“苍术辛苦温,为健脾燥湿要药,实际是以燥湿达到健脾,也就是以其辛苦温气味,升散应化之湿,使其继续上归。但是病后脾为湿困而难以升散,肺也因脾虚失其正常下输之功能,所以将辛温发汗利尿之麻黄作配伍,促其迅复通调下输之功能,则湿邪去,气化即归正常。”受此启发,笔者在临症中每将此二药配伍组方用来治疗水肿,屡有效验。

如治李某,女,13岁。1月前突起面目全身水肿,伴发热,恶心,经县人民医院诊断为“急性肾小球肾炎”。住院治疗20余天,全身水肿基本消退,尿检呈阴性,但晨起面目尚水肿,用药不退,患儿家属要求出院在家休息,并继服西药。1周后面部、眼睑水肿逐渐加重而来诊。诊见面目水肿,以眼睑为甚,如“蚕新卧起状”,按之凹陷,胸腹四肢无水肿,面色淡白,精神不振,倦怠懒动,尿少,口淡不渴,大便正常,小便色清,尿量中等,舌苔白中腻、质偏淡,脉濡。尿常规示:蛋白(+),红细胞(-),管型(-)。证属脾虚湿聚,水湿上泛,肺失宣肃。治宜健脾化湿,宣肺利水。处方:泔苍术、生白术、蒲公英各10g,带皮茯苓、生黄芪各15g,生麻黄4g,大腹皮6g,泽泻8g,甘草3g。3剂,每日1剂。服药后面目水肿基本消退,苔腻已化。原方减大腹皮继服5剂,随访1年,未再发作,尿检均正常。

本例患者经西医治疗疾病好转,但面目水肿难以消退,且有加重之势。细思之,实因脾为湿困,失其升散功能,肺也失正常宣降通调功能,水液代谢发生障碍。苍术芳香质轻,化湿运脾,兼有发汗之功,麻黄辛温宣散,宣肺发汗利尿,二者配伍,燥湿运脾,发汗利尿,湿邪上从汗解,下从小便而去,脾气得以升散,肺气复其宣降,气化正常,水液何能再聚。[李云飞.临床配伍用药琐谈.浙江中医杂志,2006;41(9):541]

蟾蜍、制附子

【主治应用】 水肿。

【经验体会】 王化文经验:水肿病后期,其主要病机为阳虚阴胜,因而造成三焦水道闭塞不得宣通。因此,治疗水肿不仅应温肾健脾,并要宣窍启闭。蟾附散是流传在民间治疗后期水肿病的经验方。用制附子粉从蟾蜍口内填入,填至蟾蜍之腹结实鼓起为度。外面裹上一层黄泥,煴火焙干,将泥去掉,再把药蟾研成细末,分作7包,每天1包,开水送服。服完后如病情不瘥,可继续配制,服至痊愈而止。此方对高度水肿,才能显效。方内附子辛热,温阳消阴;蟾蜍含有蟾酥,性味辛温,能开窍启闭,通调水道。阳复阴消,决渎畅利,水肿自然消退。

曾治一周姓中年农妇,小便不利,全身水肿,经县医院检查诊断为肾炎。住院108天肿消出院。2个月后,症情复发,尿常规:蛋白(+++)、红细胞(+)。多方治疗,肿势不减,且日趋严重,竟致全身谁肿。乃用蟾附散,每日1次,每次1包。服药10天后,小便增多,水肿开始减轻,逐渐痊愈,尿常规:蛋白(-)、红细胞(-)。随访观察,至今未见反复。(《黄河医话》)

生地黄、附子

【主治应用】 益阴助阳退水肿。

【经验体会】 孙太振等经验:生地黄养阴,附子助阳,阴阳相济,滋而不腻,温而不燥,相辅相承,疗效倍增。张景岳云:“善补阳者,必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曾治一结核性脑炎患者,女,年近四旬,间断服抗结核药数载。近月余全身水肿,小便不利,头痛衰鸣,多医诊治乏效,几于待毙。百思无方,辄以阴阳辨证,阳生阴长,阴霆自散,疏生地黄30g,制附子15g,1剂而小便得利,病势直转,经调理向愈。[孙太振,张 叶,刘大新.生地祛邪配伍举隅.河南中医药学刊,1995;10(5):19]

防己、牛膝、木瓜

【主治应用】 下肢水肿。

【经验体会】 陈玉峰经验:防己、牛膝、木瓜治疗下肢水肿有效。防己利水、除湿、消肿,牛膝引药下行,木瓜除湿,三药合用,组成基础方,用于治疗下肢水肿。脾虚,下肢水肿,按之凹陷不起,面色萎黄,纳少神疲,肢冷畏寒,舌质淡,脉沉细而弱。可在基础方加白术、附子、干姜、茯苓、党参、黄芪。肾虚,下肢水肿,按之凹陷不起,四肢厥冷,腰膝酸痛,耳鸣,面色白,舌体胖嫩,有齿痕,脉沉细。可在基础方加生姜、附子、茯苓、白术、肉桂、巴戟天、胡芦巴等药。若是湿痹,下肢关节疼痛,肿胀,下肢沉重,活动不便,行走无力,肌肤麻木,可用防己、牛膝、木瓜加薏苡仁、苍术、威灵仙、萆薢治疗。若下肢关节红肿疼痛,屈伸不利,小便赤,舌红,菩黄,脉濡数属湿热痹者,可用防己、牛膝、木瓜加龙胆草、黄柏、苍术、知母、秦艽、地龙、桃仁、红花、威灵仙治疗。龙胆草治疗湿热痹效果尤为显著。[郭成林.陈玉峰教授用药经验举隅.吉林中医药,1987;(1):4]

益智仁、白术

【主治应用】 多涎。

【经验体会】 李云飞经验:多涎为口腔腺体分泌功能失常,产生过多的唾液,病者每每多唾涎沫,甚至盈碗盈盆。辨证有寒热虚实之分,但总以虚寒居多,以益智仁配白术为主,随证加味治疗多涎,疗效甚佳。益智仁辛温,归脾、肾经,本有温脾阳、摄涎唾之功,配以健脾燥湿之白术,则脾得健运,水湿得化。两药相配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多涎证,是为药证相符。如为湿热引起,亦可随证配伍使用。如治邹某,女,37岁。有多年胆囊炎、胆石症病史。此次再发右上腹疼痛1周,经住院治疗好转出院,但仍自觉脘痞乏力,右上腹胀闷不适,涎唾渐渐增多。患者素为肥胖之人,诊见面色淡白,神疲乏力,涎唾色白,稀薄,量多,呈泡沫状,半日可达大半痰盂,口淡乏味,不欲饮食,右胁下时觉胀闷不适,尿色清,大便日1次,质正常,舌苔白微腻、质淡胖嫩,脉弦缓。素为形盛气虚之体,病后脾胃受戕,中阳不振,水液运化失常,湿浊内聚,上逆于口。当此之时,脾胃虚寒是本,湿浊内聚上逆为标,虚实夹杂,土壅木郁。治宜健脾摄涎,疏肝和胃。处方:益智仁12g,党参、炒白术、炒谷芽、茯苓各15g,法半夏、陈皮、炒黄芩、川厚朴、川楝子各10g。3剂,每日1剂。忌油腻辛辣厚味之品。药后自觉胸脘痞闷除,精神转佳,饮食有味,右胁不适减轻,涎唾减少,但觉口干不欲饮。药已中的,宗前法继进,党参改太子参20g。继服3剂,诸症悉除。[李云飞.临床配伍用药琐谈.浙江中医杂志,2006;41(9):54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