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肺部血管介入手术

肺部血管介入手术

时间:2023-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房间隔缺损,简称房缺,为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2%,女性多见,女男比例为2~4∶1。横面磁共振显像可在不同水平显示心房间隔处的缺损。本病需与正常生理情况,较大的室间隔缺损,瓣膜型单纯肺动脉口狭窄、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及部分性肺静脉畸形引流相鉴别。房缺病人应由心血管病介入或手术专家决定何时手术或介入治疗。

心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简称房缺,为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2%,女性多见,女男比例为2~4∶1。房缺包括卵圆孔未闭、第一孔(原发孔)未闭、第二孔(继发孔)未闭、高位缺损(静脉窦缺损)、冠状静脉窦部缺损、心房间隔完全缺损(单心房),其中以第二孔未闭最为常见。

【病理生理】 正常左房压力高于右房压力,加之左右心室的充盈阻力不同,房缺时血流由左向右分流,构成左房血→右房→右室→肺动脉→肺→肺静脉→左房的短路循环,导致右房、右室、肺动脉血流量增多,右室舒张期负荷过重,肺动脉压增高(初为功能性、后为器质性),右心功能不全,晚期因肺动脉高压与右心衰竭可致右房压力高于左房,发生右向左分流。

【临床表现】 轻度房缺临床上可无症状,多数病例临床表现为劳累后胸闷、气急、心悸、乏力,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增高;重者可有右心衰竭及发绀。查体于胸骨左缘第二肋间闻及2~3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性质柔和,多不伴震颤;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固定性分裂。

【辅助检查】 X线示肺血增多,肺部血管影粗大而搏动强烈,肺动脉段明显突出,主动脉影缩小,右房、右室增大。横面磁共振显像可在不同水平显示心房间隔处的缺损。超声心动图示右心房、右心室增大,室间隔呈矛盾运动;二维超声心动图示有房缺;多普勒超声示左向右分流。心导管检查示在心房水平有左向右分流,心导管可从右房进入左房。

【诊断和鉴别诊断】 依据胸骨左缘第二肋间闻及2~3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P2亢进、固定性分裂,诊断本病一般不难。结合影像学检查可确立诊断。

本病需与正常生理情况,较大的室间隔缺损,瓣膜型单纯肺动脉口狭窄、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及部分性肺静脉畸形引流相鉴别。

【治疗】 房缺可自动关闭,1岁内约占50%可自动关闭。如超声见房间隔有0.6cm瘤样突出,则为自闭的先兆。

1.内科治疗 本病的药物治疗主要针对其合并症,如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纠正;肺部感染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防治等。

2.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治疗是安全可靠的方法。1岁以上病儿自然闭合可能性很小,多数认为明确诊断后,即应手术治疗;理想手术年龄是5岁左右的学龄前儿童。成人病例若有明确左向右分流即应手术。

3.封堵器介入治疗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Ⅱ孔型房缺成功率极高。

【转院要求】

1.凡疑及房缺(胸骨左缘第二肋间闻及2~3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固定性分裂)的病人要及时转送到上级医院进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房缺的诊断。

2.一旦确诊为房缺,病人年龄1岁以上,尤其是存在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病人,应尽早转到有心脏介入或手术条件的医院去,以决定何时进行介入或手术治疗。

【预后及病人教育】 介入或手术治疗是治疗房缺的根本措施,药物治疗只能暂时缓解症状。房缺病人应由心血管病介入或手术专家决定何时手术或介入治疗。不要等待出现肺动脉高压致右向左分流、出现发绀以后再想到手术或介入治疗,此时已失去介入或手术时机,为期已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