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先秦至三国时期的医学文献

先秦至三国时期的医学文献

时间:2023-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现存医学文献中,有关此类病证的最早记载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两书始将本证称为不卧、不得卧和不能卧。[6]可见《内经》对此类病证的称谓基本上和马王堆汉墓医书相一致,但在不得卧等的基础上又出现了目不瞑、不能眠的病名。在医学文献中始将本病称为不寐,但对于此类病证所论极少,仅有4处论及,计称不寐1处、不得寐2处、少卧1处。

(一)马王堆汉墓医书

在现存医学文献中,有关此类病证的最早记载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两书始将本证称为不卧、不得卧和不能卧。如:

《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巨阴)脉:是胃脉也……不食,不卧,强欠,三者同则死。”[4]

《足臂十一脉灸经》:“足厥阴脉……其病:病脞瘦,多溺,嗜饮,足跗肿,疾痹……皆有此五病者……不得卧,又烦心,死。”[4]

《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太阴脉:是胃脉也……其所产病……不能食,不能卧,强欠,三者同则死。”[4]

《十问》:“一夕不卧,百日不复。”[4]

(二)《黄帝内经》

关于此类疾病的记载,《内经》有不得卧、卧不安、卧不得安、不得安卧、不卧、不能卧、少卧、目不瞑、夜不瞑、不夜瞑和不能眠等。

以“卧”而称者共有25处,其中以称不得卧者为最多,计15处。如:

《素问·热论》:“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5]

《素问·逆调论》:“岐伯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5]

《素问·厥论》:“帝曰:善。愿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也。岐伯曰:……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太阴之厥,则腹满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5]

《灵枢·大惑论》:“黄帝曰:病而不得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6]

《素问·病能论》:“帝曰:善。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岐伯曰:脏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帝曰:人之不得偃卧者何也?岐伯曰:肺者脏之盖也,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论在《奇恒阴阳》中。”[5]

《灵枢·胀论》:“黄帝曰:愿闻胀形。岐伯曰: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脾胀者,善哕,四肢烦悗,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6]

《灵枢·淫邪发梦》:“岐伯曰: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脏,不得定处,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6]

《素问·刺热》:“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5]

《灵枢·邪客》:“黄帝问于伯高曰:夫邪气之客于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6]

《灵枢·经脉》:“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6]

《灵枢·癫狂病》:“狂始发,少卧不饥……”[6]等。

以“瞑”而称者6处,其中称目不瞑者2处,夜不瞑与不夜瞑者各1处。如:

《灵枢·邪客》:“黄帝问于伯高曰:夫邪气之客于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伯高曰:……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满,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6]

《灵枢·营卫生会》:“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6]

以“眠”而称者仅有1处,称为不得眠。如:

《素问·诊要经终论》:“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卧不能眠,眠而有见。”[6]

可见《内经》对此类病证的称谓基本上和马王堆汉墓医书相一致,但在不得卧等的基础上又出现了目不瞑、不能眠的病名。

(三)《难经》

在医学文献中始将本病称为不寐,但对于此类病证所论极少,仅有4处论及,计称不寐1处、不得寐2处、少卧1处。如:

《难经·四十六难》:“老人卧而不寐,少壮寐而不寤者,何也?然,经言少壮者,血气盛,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于常,故昼日精,夜不寤。老人血气衰,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故知老人不得寐也。”[3]

《难经·五十九难》:“狂癫之病,何以别之?然,狂之始发,少卧而不饥,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贵倨也。”[3]

(四)《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仲景对于此类疾病,系以不得眠(共19处)、不得卧(共13处)、不能卧(共6处)、卧起不安(共4处)、不得卧寐(1处)、不眠(1处)和不得睡(1处)等名称来称谓。如:

《伤寒论》第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干姜附子汤主之。”[7]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8]

《伤寒论》第303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7]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8]

《伤寒论》第139条:“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7]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8]

《伤寒论》第112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7]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8]

《伤寒论》第300条:“少阴病……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7]

《伤寒论·辨不可下脉证并治第二十》:“脉浮而大,浮为气实,大为血虚……今反更实,津液四射,荣竭血尽,干烦而不眠,血薄肉消,而成暴液。”[7]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腹满,舌痿黄,燥不得睡,属黄家。”[8]

对于失眠一类病证,《内经》在30处论述当中以不得卧或卧不安等“卧”来指称者就有25处,以“眠”称(不能眠)者仅1处。而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主要以不得眠和不得卧来指称此类病证。且可以看出,对于由于其他病痛所苦引起的不能卧眠者,如大承气汤证的“喘冒不能卧”等,仲景均以“卧”称。虽然其中仍然有“卧”与“眠”的混用,但不得眠或不能眠的指向性则较为准确清晰,这一情况从其与烦或躁的兼见中也可得到证实。如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凡称不得眠者,除“衄家(亡血家)……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8]一条(有重出)以外,均兼见烦或躁;凡称不得卧或卧不安者,与烦或躁兼见者较为少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