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医学有“心主神志”之说,向来认为心主宰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这也是失眠病机中心在于心的理论基础。明末清初的王宏翰由于受到西医生理病理学的影响,在《医学原始》中首次明确提出了知觉和睡眠皆由脑所主的生理病理观。这一生理病理观,显受西医学影响,是中医学上第一个把知觉和睡眠由脑所主的理论,为后世中医学对于精神神志疾病的辨治,拓宽了视野,也为中医脑病学的形成,奠定了初步基础。
中医学有“心主神志”之说,向来认为心主宰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这也是失眠病机中心在于心的理论基础。关于脑与精神情志、记忆思维的认识,明代以前的医学文献中所论不多,而道家与养生家则在其养生实践中逐步发展了关于脑神的认识。明代李时珍虽然提出了“脑为元神之府”,给中医精神神志疾病的论治以启示,但也仍然没有论及脑与睡眠发生的关联。明末清初的王宏翰由于受到西医生理病理学的影响,在《医学原始》中首次明确提出了知觉和睡眠皆由脑所主的生理病理观。他认为五官之感知觉,都要上达于脑,而五官之用也由脑所出,脑中脉络通达,感知觉正常则寤;脑中脉络一塞,阻其感知觉传达之路,外无由入,内无由出则寐。这一生理病理观,显受西医学影响,是中医学上第一个把知觉和睡眠由脑所主的理论,为后世中医学对于精神神志疾病的辨治,拓宽了视野,也为中医脑病学的形成,奠定了初步基础。
清代医家王清任在其解剖成就的基础之上,明确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而在脑”的观点,认为脑与五脏、五官均有密切关系。他的脑主记忆思维的主张与西医学理论的认识具有一致性,因而受到人们的重视。自此,许多医家对于心脑的认识更为深刻,更有不少医家重视从脑的角度去研究探索治疗包括失眠在内的精神神志疾病,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