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问世,这是迄今为止我们可以见到的最早对睡眠机制予以理论概括的医学文献,它基本上奠定了后世中医学关于睡眠机制的理论框架。
(一)睡眠受昼夜节律的影响
人类长期受到自然界的影响,自然变化的规律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科学文化中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社会表现尤为明显,特别是我国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结构,更加强化了先民对于自然的依赖和崇拜。昼夜的节律是自然界最为重要的节律之一,一般认为阴阳的最初含义也是由此衍生出来的,即白昼为阳,黑夜为阴,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内经》作者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也和多种自然节律相一致,人体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昼夜节律的规律最为突出,它直接受到自然界昼夜节律的影响而和自然通应,同时又决定着人体的寤寐(觉醒)周期。
(二)睡眠受到营卫之气的控制和阴阳跷脉的调节
《内经》认为营卫的运行是形成睡眠最为重要的机制,卫气日行于阳经,阳经气盛而主动,神动出于舍则寤;夜行于阴经,阴经气盛而主静,神入于舍则寐。
卫气昼日行于阳经,从足太阳膀胱经开始,阳跷脉为膀胱经之别,此时阳跷脉气盛,使人目开而寤;卫气夜行于阴经,从足太阴肾经开始,阴跷脉为肾经之别,此时阴跷脉气盛,使人目合而寐。跷脉具有濡目、司眼睑开合的作用,但这种作用依赖于阴跷与阳跷的脉气阴阳相交,而阴阳跷脉气的循行,都离不开卫气的调节,也就是说阴阳跷脉濡目、司眼睑开合的功能,仍取决于卫气的循行。可见,卫气影响睡眠的功能是通过阴阳跷脉来实现的。
需要说明的是《内经》中的睡眠理论是一种多元性的理论,它综合体现了脏腑、精神、情志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均可影响到营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从而发挥影响或者调控睡眠的作用。
上述关于睡眠机制的认识,一直影响着后世,虽历代皆有众多医家踵事增华,但基本上仍然不出《内经》所述的理论范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