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病因分类与病机发挥

病因分类与病机发挥

时间:2023-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烦是失眠证最常见的证候之一,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从三因的角度入手,准确地分析了失眠证之伤寒、虚劳、霍乱病后之心烦失眠的病因病机特点。并提出不眠与嗜卧皆由思气所至,认为思虑伤脾而致气血失调,阴阳不和,可致卧而不得眠。

宋金元时期,病因病机理论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陈无择创造性地发展了三因学说,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中医学病因理论。这一时期的许多医家对病机理论也作了不同的发挥,独具特色,对失眠证的认识有深刻影响。

(一)证候鉴别与病因病机的分析

心烦是失眠证最常见的证候之一,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从三因的角度入手,准确地分析了失眠证之伤寒、虚劳、霍乱病后之心烦失眠的病因病机特点。认为从致病因素来分析,外热为燥,内热为烦;以病证来分,伤寒属外因,忧烦(当为虚劳、大病之后阴虚内热之类)属内因,霍乱兼内外因,为从病因角度更好地把握伤寒病后不眠、虚劳或大病后不眠、霍乱病后不眠等失眠证型,提供了理论帮助。

元代朱丹溪则分别对“不得眠”和“不得卧”证进行了鉴别分析。提出不得眠的证候特点是安静不烦,属胃虚;而不得卧的证候特点是烦闷不能安,为心虚。这一观点,似乎并未得到后世医家广泛认同,且其书所论,自身亦有矛盾之处,但从证候的鉴别入手来区别不同病因病机的研究方法,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二)从以心胆为中心转而重视肝脾肾

晋唐时期,医家对于失眠病证的辨治多以心胆为重点,这一主张,直到宋代初年仍然得到了延续,在官修方书《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和《圣济总录》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如《太平圣惠方》对于胆虚不眠的病机作了较为明确的阐发,指出胆虚不眠与心关系密切,认为心气忧伤,伏邪在胆,肝胆虚冷而致不得睡,这也提示我们在治疗上应该心胆同治,进一步丰富了胆虚失眠的辨证论治范围;《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则认为失眠证的病机特点在于虚、风、痰、热及与心相关,所收可用治失眠证的医方,主要见载于骨蒸、诸风和积热3门,说明失眠常与上述3类病证相兼出现。骨蒸之病,多为阴虚内热所致,其根当在肾,而考其骨蒸门治疗失眠诸方,可以看出,或以治疗心肾不足,或以治疗心气不足为法,俱与治心有关,充分反映了失眠证以治心为主的治疗理念;《圣济总录》卷四之“治法”条下,首论治神的内容,全面细致地论述了心神在生理、病理和治疗中独一无二的重要作用,认为心主血主神志,是生命活动的根本,是病理变化的枢机,也是诊察疾病之先导,同时还是治疗调治的根本目标和关键所在。

由于这一时期,肝脾肾的作用日益为医家所重视,对于失眠证的辨治也逐渐从以心胆为中心,转向肝脾肾肺并重。如宋代许叔微在《普济本事方》中明确提出人卧魂归于肝,神静而得寐,强调了肝魂在失眠发生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析方时认为龙齿、虎睛之所以治疗失眠,并非其可安镇心神,而在于其安魂定魄,揭示了肝魂与肺魄在失眠治疗中的关键作用;张从正创造性地提出了“九气”致病之说,以七情因素为主,兼以寒、暑、劳之气,认为这些因素,迭侵于外,交战于中,伤气之和,而使病生。认为不眠与嗜卧皆由思气所至,而思为脾之志,因思虑伤脾而致气血失调,阴阳不和,可致卧而不得眠;李东垣《脾胃论》中引述了《素问》之论,认为各种疾病的发生,皆以脾胃之气的损伤为先决条件,强调了脾胃在人体健康和疾病中的重要地位;丹溪对于杂病的治疗,非常善于从火、痰、郁入手,这一治疗理念也影响到他对于失眠证的辨证和治疗,并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三证的病机中心主要在肝、脾、肾。这都说明这一时期,对于失眠证的辨证治疗,已开始从晋唐医家以心胆为中心的学术观念,转向以五脏为中心的辨治体系,其辨证论治的理论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三)“阳气怫郁”、“九气致病”、“阴火上干”等病机理论的出现

刘河间提出的“阳气怫郁”理论,是把原仅用于阐释伤寒病证寒气在表,郁而化热的理论,广泛用于六气之变。认为六气之所以皆可化火,也是由于六淫邪气阻碍气机的正常运动,使阳气怫郁,“而气液不能宣通也”[111],气郁而生热、化火。刘氏对于失眠证的病机认识,也运用了阳气怫郁的理论,如《伤寒标本心法类萃》在析论“懊”、“虚烦”和“不得眠”证时,曰:“懊烦心,反复颠倒不得眠者,烦热怫郁于内而气不能宣通也。”[111]

张从正非常重视情志致病因素,继承《内经》的学术思想,创造性地发挥了“九气”致病之说,以七情因素为主,兼以寒、暑、劳之气,认为这些因素,迭侵于外,交战于中,伤气之和,而使病生。并提出不眠与嗜卧皆由思气所至,认为思虑伤脾而致气血失调,阴阳不和,可致卧而不得眠。

东垣认为如果饮食不节、劳役过度和七情过伤等因素,可导致脾胃气虚,谷气下流,而使心火独亢,阴火上冲,进而出现心悸、心烦而不眠。李氏所论之“阴火”,实际上包含了心之君火与下焦肝肾之相火,以及包络之火等多种内生火邪,其性易乘虚上凌,干扰心神,更可引起心火暴甚,火乱于心,因此其与心烦失眠证的发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这些新理论的提出,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失眠病证的病机理论,也为辨证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