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为北宋太医局熟药所的成药配方手册,首次颁行于元丰三年(1080年),书名为《太医局方》,共10卷。大观年间(1107-1110年),由陈承、裴宗元、陈师文等人奉诏进行校订,分为5卷21门,共载297方,作为官药局的制剂和成药配制规范。后又经过多次增补,到嘉定元年(1208年)许洪再予校订,补入部分方剂和《指南总论》3卷,定名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共有10卷,分为14门,收方788首。是书为宋代官府颁行的我国第一部成药药典,汇集了宋以前历代名方之精华,对当时医家的处方用药影响巨大。如元代朱丹溪《局方发挥》称当时“官府守之以为法,医门传之以为业,病者持之以立命,世人习之以成俗”[115],足见是书在当时中医学发展中的地位,其所收方剂名方众多,应用极广,如二陈汤、三拗汤、四君子汤、四物汤、八正散、十全大补汤、平胃散、参苓白术散、凉膈散、逍遥散、藿香正气散、紫雪丹、至宝丹、苏合香丸、附子理中丸、真人养脏汤等。
该书以病证大类分门,每门之下分列医方,详细记载其主治、配伍、药物炮制及配制法。所收医方多为成药方,故其治证较为宽泛,并无专门用治失眠病证的医方,其方分别见于治骨蒸、治诸风和治积热等门。
(一)虚、风、痰、热及与心相关为其主要病机特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收可用治失眠证的医方,主要见载于骨蒸、诸风和积热3门,说明失眠常与上述3类病证相兼出现。骨蒸之病,多为阴虚内热所致,如《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蒸病有五。一曰骨蒸,其根在肾,旦起体凉,日晚即热,烦躁,寝不能安……”[54],考其骨蒸门治疗失眠诸方,可以看出,或以治疗心肾不足,或以治疗心气不足为法,俱与治心有关,充分反映了失眠证以治心为主的治疗理念。
除心虚或心肾两虚之外,其他如积热(实热、虚热)、痰热内闭、胆风、风毒邪气、风壅痰实等也是失眠方的主要治疗着眼点,提示当时医家对于失眠证证候的认识以虚、风、痰、热为主,及主要与心相关的病因病机特点。
(二)香药的广泛应用
香药是指具有芳香气味的一类药物,多具辛温走窜,香燥芳化之性。多数本草著作认为此类药物多具芳香化湿、活血行气、醒神开窍之效。临床上常用的药物主要有乳香、木香、沉香、苏合香、丁香、檀香、肉桂、麝香等。香药原主产于东南亚、印度及阿拉伯,自汉代时就逐渐传入我国,但数量较少。至宋代由于海运日渐发达,香药源源不断输入我国,成为宋代海外贸易的重要品种之一,医家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收载医方中,香药的应用极为普遍,医家守之成习,流弊日深。《四库全书》曾称“南宋医院以此书为祖本,多用燥烈香窜之药,晚见功效。”朱丹溪在《局方发挥》中对于局方滥用香燥之药也提出了批评,认为“不思香辛升气,渐至于散,积温成热,渐至郁火”[115],这一用药特点,在治疗失眠诸方中也有明显的反映,如乳香、木香、肉桂、麝香、沉香、藿香等药,均为宋以前从未使用过的香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