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以前,关于失眠证虽有“胆虚不得眠”、“伤寒病后不得眠”、“虚劳病后不得眠”以及“霍乱病后不得眠”等记载,可以看作是失眠病证的不同证候类型,但它们尚未形成独立的病证,多分载于“脏腑”、“伤寒”、“虚劳”、“霍乱”等病门之中。至金代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虽单独列有不寐一证,但其书所载仅有1例验案,并未论及失眠证系统分型的内容。到明代,始有医家对失眠病证的辨证分型进行了系统论述。
戴思恭在《证治要诀》中把杂病失眠分为阳衰不寐与痰在胆经两大类。
吴球的《活人心统》将失眠证基本证型分为3类,一为火旺痰多、气虚血少;二为气虚痰多;三为血虚脉濡。
孙志宏《简明医彀》从病机分析的角度,将失眠证分为4个证型:①思虑过极,心阳独亢;②心气耗伤,血不育养;③神明失养,真阴不升;④肺受火炎,膈上痰壅。
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首先将失眠证分为虚实二证,认为有邪者多为实证,其如伤寒、伤风、疟疾等为外邪,如痰、火、寒、水、饮食、忿怒等为内邪滞逆。以思虑劳倦、惊恐忧疑等引起阴虚血虚,导致阴阳不交或血不养神者,为虚证。这样的分类方法,使失眠证的病因病机分析进一步系统化,但他的虚实分证标准尚显粗糙。除此之外,张介宾还记载了饮茶及精神因素所致的两类失眠的证候。
李中梓将失眠证分为气虚、阴虚、痰滞、水停和胃不和5个证候类型。
秦昌遇在《症因脉治》卷三不得卧证下,对失眠的辨证分型作了系统归纳,他先将失眠证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证,外感证下又分为表热、里热、半表半里热、气分热、血分热、余热未尽、汗下太过等7个证型;将内伤证分为肝火、胆火、肺壅、胃不和、心血虚和心气虚6个证型。秦氏的辨证分型,堪为明代失眠证的辨证分型之范例。尤其是对于外感证型论述之丰富,在其后的医学文献中亦不多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