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戴思恭及其著作

戴思恭及其著作

时间:2023-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戴思恭,字原礼,一作元礼,号复庵,明浦江人。撰有《证治要诀》、《证治要诀类方》、《推求师意》等书,并校补了其师著作《金匮钩玄》。而戴氏对于失眠证的认识,主要见载于《证治要诀》中。戴思恭在《证治要诀》中把杂病失眠分为阳衰不寐与痰在胆经两大类,认为:“不寐有二种:有病后虚弱及年高人阳衰不寐;有痰在胆经,神不归舍,亦令不寐。”戴氏首先提出其为痰在胆经,因胆涎沃心,致心气不足,神不归舍而失眠。

戴思恭,字原礼,一作元礼,号复庵,明浦江(今浙江浦江)人。少时随其父从朱震亨学医,尽得其传,医术颇精,治疗每有良效。洪武年间(1368-1398年)被朝廷征为御医,曾任太医院使,永乐初年(1403年)以老辞归。撰有《证治要诀》、《证治要诀类方》、《推求师意》等书,并校补了其师著作《金匮钩玄》。1955年商务印书馆取前两种合刊,题为《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计有《证治要诀》12卷,《证治要诀类方》4卷。戴氏之学,宗丹溪之法而会通诸家,其书《推求师意》,即为宗其师丹溪之意,加以推求发挥而作。而戴氏对于失眠证的认识,主要见载于《证治要诀》中。

(一)郁主中焦,治痰以顺气为先

戴氏在丹溪郁证理论的基础上,又有颇多发挥。他在《金匮钩玄》中发挥其师的郁证思想时云:“郁结,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132]他在其书《推求师意》中更是把六郁之病,归诸“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133],认为郁之为病,多在中焦,而中焦为脾胃所居,脾主升,胃主降,故为人身升降之枢机。其病一由他脏累及脾胃,一由脾胃自病,“凡有六淫、七情、劳役妄动,故上下所属之脏气,致有虚实克胜之变。而过于中者,其中气则常先四脏,一有不平,则中气不得其和而先郁,更因饮食失节,停积痰饮,寒湿不通,而脾胃自受者,所以中焦致郁多也”[133]

其师丹溪非常重视痰之为患,特别是其“无痰不作眩”,及“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的理论主张,成为后世论治的重要法则。中医学向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说法,在痰证的治疗上多从健脾胃入手。朱丹溪虽然提出治痰先治气的主张,但仍然是以健脾为本,指出“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126],而原礼则充分发挥其师“治痰先治气”的主张,对痰证的病理变化及治疗原则提出更为合理的观点:“饮凡有六,悬、溢、支、痰、伏、留,痰饮特六饮之一耳。人病此而只曰痰饮者,盖停既久未有不为痰,多因气道闭塞,津液不通。故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133]其病机中心与郁证相若,即中焦脾胃的气机不利,并扩大了痰证的辨治范围,对于包括失眠在内的许多杂病,均善于从痰论治。

(二)失眠分证,首载阳衰与胆涎

戴思恭在《证治要诀》中把杂病失眠分为阳衰不寐与痰在胆经两大类,认为:“不寐有二种:有病后虚弱及年高人阳衰不寐;有痰在胆经,神不归舍,亦令不寐。”[127]

病后虚弱及年老失眠,前代医家累有论述,或认为病后脏腑虚弱,易为邪扰,或谓病后年老气血虚弱,经脉滞涩,营卫运行失常,亦有认为病后阴血不复,阳盛阴虚所致者。但明确以阳虚立论,戴氏当属较早的医家。在治疗上他主张用六君子汤加炒酸枣仁,重在健脾祛痰安神。

胆病失眠,前代医家多以胆虚寒立论,或认为其与精神情志相关,倡心胆同治,或与脑髓有关,法用温胆。戴氏首先提出其为痰在胆经,因胆涎沃心,致心气不足,神不归舍而失眠。在治疗上反对应用寒凉清心之剂,主张以理痰气为主。方用温胆汤,减寒凉之竹茹一半,加南星、炒酸枣仁各半钱,下青灵丹。

戴氏对于失眠证的类分,实属发前人所未发,尽管阳虚失眠的证型在临床上并不常见,但痰涎在胆沃心的病机理论,给后世以极大影响,其后许多医家善于从痰论治失眠之证,尤其是对于顽固性失眠,常常可以收到非凡疗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