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璐与《张氏医通》

张璐与《张氏医通》

时间:2023-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氏之学尤以《伤寒论》之研究与《张氏医通》最为著名,《张氏医通》为其晚年所撰,成书于清康熙三十四年。初名《医归》,晚年命其子张倬、张柔分别重辑所佚亡之“目科治例”和“痘疹心传”,更名为《医通》,后为与韩懋之《韩氏医通》有别,又改为《张氏医通》。张氏在《张氏医通》中论及失眠的治疗时说:“是以举世用补心安神药,鲜克有效,曷知五志不伸,往往生痰聚饮,饮聚于胆,则胆寒肝热,故魂不归肝而不得卧。”

张璐,字路玉,号石顽,清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年轻时学习儒学,值明末战乱,在洞庭山中隐居10余年,并钻研医术,业医60余年,与喻嘉言、吴谦并称为清初三大名医,著述较丰,计有《伤寒缵论》、《伤寒绪论》、《伤寒兼证析义》、《本经逢源》、《诊宗三味》、《张氏医通》、《千金方衍义》等书。张氏之学尤以《伤寒论》之研究与《张氏医通》最为著名,《张氏医通》为其晚年所撰,成书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初名《医归》,晚年命其子张倬、张柔分别重辑所佚亡之“目科治例”和“痘疹心传”,更名为《医通》,后为与韩懋之《韩氏医通》有别,又改为《张氏医通》。广采60余家著述,参考100余种书籍,历数十年,十易其稿而成。取法于《证治准绳》,亦不偏倚而独守一家之言,间附己验,加以评述,既切实用,又多见地,是书颇具特色,流传亦广。

(一)劳心思虑、喜怒惊恐的病因论

《张氏医通》卷九杂门列有不得卧证,条下首列前世各家论述,自《素问》、《灵枢》以至唐宋元明诸家,悉有收录。营卫、痰火、气血、心、胃、肝、胆皆有涉及,但后述其论曰:“平人不得卧,多起于劳心思虑,喜怒惊恐。”[157]认为常人失眠证多由精神情志因素引起,与宋以前所论之“伤寒病后不得眠”、“虚劳病后不得眠”、“霍乱病后不得眠”等记载,有了明显的区别。病因学的变化,说明在清代,原发性失眠已为医家所重,为此而求治者亦应较前代更为普遍。其论在最后称云:“大抵因病不得卧,当详所因,亦不专主胆病也”[157],亦可证他前文所论当为原发性失眠。

(二)胆寒肝热、魂不归肝的病机说

张氏在《张氏医通》中论及失眠的治疗时说:“是以举世用补心安神药,鲜克有效,曷知五志不伸,往往生痰聚饮,饮聚于胆,则胆寒肝热,故魂不归肝而不得卧。”[157]提出了五志不伸,聚生痰饮,饮聚于胆,胆寒肝热,魂不归肝的病机理论,是对明代医家多以心神不安为主要病机的否定,并明确提出在治疗上补心安神易致罔效,当用《内经》半夏汤涤其痰饮,调理阴阳,阴阳一通,其卧立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